來源: 農視網 2022-09-06 19:04:47
你知道嗎?
雖然大多數人沒有上過太空,
但大家平時吃的蔬菜瓜果,
很可能是“太空種子”的后代。
經過近6個月的超長太空之旅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了地球,并于4月26日下午,完成開倉。飛船上搭載的作物種子、8K高清影像存儲卡、紀念郵品、青少年繪畫作品等也都順利出艙。
神舟飛船為何要搭載作物種子到太空去呢?種子去太空“遨游”一圈回來會產生哪些變化?
航天育種
? ? 航天育種也稱為空間技術育種或太空育種,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或高空氣球等將農作物種子或試管種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無法模擬的環境(高真空,宇宙高能離子輻射,宇宙磁場、高潔凈)的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質、新材料,培育新品種的作物育種新技術。
我國從何時開始進行航天育種的?
1987年8月5日,隨著我國第九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的成功發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農作物種子被送入了太空,這是我國農作物種子的首次太空之旅。
其實,科學家們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航天育種,而是要了解空間環境對植物遺傳性是否有影響。但是,隨著實驗的進行,科學家們發現,部分旅行歸來的種子中產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因此,人們開始考慮利用這種方法進行農作物航天育種。
航天育種,難嗎?
可能有不少朋友認為,太空育種就是把種子裝入航天器,到太空中“兜一圈”就行了,但其實,航天育種遠遠沒有這么簡單。
要知道,當今世界,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擁有這套技術,這其中包含了航天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育種技術,缺一不可。
航天育種需要哪些準備工作?
1:種子篩選
種子篩選是航天育種的第一步,這個程序非常嚴格,需要專業技術。帶上太空的種子必須是遺傳性穩定、綜合性狀好的品種,這樣才能保證太空育種的意義。
“每一顆種子都精挑細選,使每一粒種子飽滿,不能有損傷,確保從太空返回地球之后可以正常發芽?!敝袊r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團隊首席專家楊紅善介紹說。換言之,這些種子是經過層層篩選而確定下來的,是名副其實的“天選之種”
2:天上誘變
誘變表現得十分隨機,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遇見的,航天育種不是每顆種子都會發生基因誘變,其誘變率一般為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而有益的基因異變僅是千分之三左右。
即便是同一種作物,不同的品種,搭載同一顆衛星或不同衛星,其結果也可能有所不同,航天育種是一個育種研究過程,種子搭載只是其中的一小步,整個研究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后續地面上完成的 。
3:播種培育
由于這些種子的變化是分子層面的,肉眼并不可見,想分清哪些是我們所需要的,就要把它們通通播種下去。
一般從第二代開始篩選突變單株,然后將選出的種子再播種、篩選,讓它們自交繁殖,如此繁育三四代之后,才有可能獲得遺傳性狀穩定的優良突變系,期間還要進行品系鑒定、區域化試驗等等。

培育出的新品種,在經過連續幾年的篩選鑒定,和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才能成為真正的“太空種子”。
航天育種的優勢是?
航天育種具有有益的變異多、變幅大、穩定快,以及高產、優質、早熟、抗病力強等特點。其變異率較普通誘變育種高3-4倍,育種周期較雜交育種縮短約1倍,由8年左右縮短至4年左右。
同時,航天育種還具有其他手段無法獲得的三個獨特優勢:提供原創、安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育種材料和種質基因源,獲得罕見的具有突破性的優異新種質,較快培育出優質高產抗病的新品種。
我國航天育種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30多年以來,我國專家們共培育出了700余種航天品種作物,其中包括糧食、蔬菜、水果、花卉、林木、中草藥、微生物新菌種等等。
據官方數據顯示,我國航天育種作物種植總面積超過240萬公頃,生產了130多萬噸食品,貢獻了超過2000億元的經濟價值。
以牧草舉例,苜蓿生產是我國農業產業的短板。目前,我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苜蓿干草130萬噸~150萬噸。

通過航天育種,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專家團隊已經先后培育出“中天1號、2號紫花苜?!焙汀爸刑?號雜花苜?!比齻€國審新品種。這些紫花苜蓿品種有高蛋白、高產、抗逆等特點,對我國畜牧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我國多年來航天育種取得的成績,足以證明航天育種,可以創制高產優質的新品種,為我國未來的農業生產,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種質資源,為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