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 2024-08-16 13:57:36
一片森林,一塊濕地,一座茶園,一個古村落,一間土房……這些散落在綠水青山中的生態資源正逐漸轉變為有“身價”、可交易、可變現的生態資產。近年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探索在各地生根發芽,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共進的新路徑。山、水、林、田、湖、草、沙,無一不訴說著“點綠成金”的奇跡,成為開啟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今年6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昌碩街道雙一村兩年一度的毛竹間伐結束了。“共砍伐毛竹2600萬斤,從毛竹經營利潤中扣除村民們劈山、鉤梢、砍伐等工費以及各村小組管理人員的工資,村民獲得分紅233.23萬元,人均分得984.5元。”雙一村黨總支書記朱學星高興地說,“村里對毛竹林統一管理經營,種毛竹又有了收益。”
村民們的另一筆分紅來源于安吉縣的竹林碳匯改革。安吉縣兩山生態資源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與全縣119家股份制毛竹專業合作社合作,統一流轉84.3萬畝毛竹林30年的經營權,集中開展碳匯項目經營。去年12月,雙一村所有戶籍在冊人員每人都獲得1300元共富資金,“賣空氣也能掙上錢”。
雙一村村“兩委”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新通道,讓毛竹這一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價值,破解了近年來毛竹價格持續走低導致的村民棄管、毛竹林退化的困境。近年來,在浙江、江西、福建、重慶、安徽等地,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正逐步建立,種類多樣的生態產品不斷涌現,生態系統蘊含的價值開始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經濟效益,讓保護綠水青山的農民群眾端上“金飯碗”。
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具有外部性,不付費的人也能“搭便車”;很多生態資源分散在一村一戶,難以集中起來整體提升、打造;生態產品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難以吸引社會資本;農戶在市場中的談判能力弱,必須保障他們的權益不受侵害……這些都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面臨的現實困難。在各地先行先試的探索中,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近日,記者走進安吉縣和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浙江省麗水市、江西省撫州市,實地探訪這些地區“點綠成金”的“秘訣”。
兩山合作社“鏈接”了什么?
麗水市景寧縣金鐘源村雪梨基地種收儲設施起拍價3萬元;麗水市縉云縣七里鄉天壽村上前自然村條石資源起拍價4.21萬元;麗水市慶元縣國家儲備林項目一期工程—慶元縣江根鄉洋頭寨村九隊山場林木所有權及林地使用權轉讓成交價89.6萬元……在浙江(麗水)生態產品交易平臺上,匯集了林權、林業碳匯、砂石資源、房屋使用權、農業生產設施設備、山塘水庫水權、農村產業項目經營權等15類生態資源和綠色產權。截至目前,平臺上掛牌總金額60.8億元,成交總金額56.2億元,共交易679筆。
平臺背后是麗水市兩山合作社推動生態資源的收儲、開發和運營。麗水市在市級和9個縣(市、區)建立兩山合作社,在全市173個鄉鎮組建生態強村公司,建立起“1+9+N”三級架構,從而在收儲分散的生態資源時,能夠借助村集體、鄉鎮的力量,解決生態資源產權流轉中信息不對稱、權屬不清等問題。平臺鏈接測繪、評估、拍賣、金融等第三方機構,實現收儲、交易、招商、服務“四統一”。

“撫州市的兩山轉化平臺已經歷從‘1.0’版本向‘2.0’乃至‘3.0’的‘進化’。”撫州市發展改革委生態經濟研究科科長張巍介紹,“最初的兩山轉化平臺僅具備基本的收儲、評估和交易功能。2022年,隨著試點工作的深入,我們依托平臺串聯確權、評估、收儲、交易、金服、政策推送、信用、法務等環節,進行全過程數字化賦能。交易流轉環節全部實現電子化留痕,交易完成后平臺出具交易鑒定書,通過政府公信力為‘兩山’轉化賦予生態信用。同時,平臺還提供企業信用修復、法律公證等服務。在3.0版本中,我們將生態資產權益類交易和生態產品實體化交易結合起來,采用‘組合拳’創新生態產品市場化轉化路徑。”
類似兩山合作社的模式由福建省南平市于2018年在全國首創,如今已在浙江、江西、湖北、安徽、山東等多省推廣:在市、縣層面打造生態資源經營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在前端,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集中式輸出”模式,將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集體用地、農房等分散零碎資源的權益進行收儲,經整合提升后,形成優質“資產包”集中輸出;在后端,對接專業化市場主體開展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提供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對接擔保、抵押融資、生態信用評價等服務;用募集資金進行補植復綠、流域整治、湖庫清淤、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保護、增值與修復。較成熟的兩山轉化平臺已形成全過程“閉環”管理運營。
那么,兩山合作社的本質是什么?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副處長詹俏榮認為,兩山合作社是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良好載體:“個人經營缺資本、缺市場、缺經營理念,難以形成‘氣候’;社會資本直接投入鄉村,難以實現生態資源聚合變現。兩山合作社依托縣級國有平臺,將閑散的生態資源整合提升,暢通供需機制,打通‘兩山’通道,推動生態惠民富民。”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崢延將兩山轉化平臺比作“催化劑”:“在縣、市級搭建平臺,可以提升生態產品規模,生態資源更容易對接到優質企業,金融機構的進入更加順暢,從而撬動更多資金投入生態產品經營開發中。”
綠水青山價值幾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云形容,高質量的森林、草地、濕地、湖泊、河流、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就像車間,是“生產”生態產品的場所。總體上,生態產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物質供給產品,如農產品、中草藥、原材料、生態能源;二是調節服務產品,如水源涵養、固碳、空氣凈化、水環境凈化、洪水調蓄、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三是文化服務產品,如生態旅游、自然景觀、美學體驗、精神健康等。
這些生態產品如何轉變成真金白銀的生態溢價?
首先來看物質供給產品。麗水市龍泉市引進龍頭企業帶動村民發展靈芝林下仿野生種植,靈芝孢子粉的價格能比其他地區出產的孢子粉高出50%。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高出的部分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生態帶來的增值。
麗水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健說,要把好山好水轉化成農產品的生態溢價,首先要找準產業。靈芝被人們稱為“九大仙草”之一,附加值高;其生長對溫度、濕度、水、空氣等要求很高,龍泉恰好擁有適宜的環境,段木靈芝栽培歷史悠久。龍泉市以道地藥材為切入點,潔凈的空氣、土壤,適宜的氣候等轉化成靈芝優異的品質,從而實現價值增值。
“生態產品意味著更高的品質和更嚴苛的標準。”徐健介紹,麗水市在已有區域公共品牌的基礎上,下一步將積極開展國家首批生態產品認證試點,從認證標準、追溯機制、認證程序等方面構建完善的認證體系,篩選、認證一批具有高溢價率與市場認可度的優質生態產品。
引進環境敏感型先進制造業也在考慮范圍內。龍泉市清潔的水源每年可為引進企業節約100多萬元的水處理成本,清新的空氣延長了空氣過濾器的更換周期,其他地方的工廠要一年一換,而龍泉的工廠3~5年才需要更換一次。
對于文化服務產品,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優美生態環境中的一幢小房子,價值要遠高于一幢普通的房子。在松陽縣四都鄉大山深處的陳家鋪村住宿一晚,需要花費1200~1600元不等,而在松陽縣城住宿的價格僅在300~400元。
陳家鋪村海拔850余米,是一個有著600年歷史的古村落。村里的房屋依山而建,形成獨特的“崖居”景觀,一年有200多天可以見到云山霧景。在梯田、竹林、古樹、山巒之間,是上百幢由泥土、木板、青磚、石頭建筑的房屋,整個村子就像隱藏在大山褶皺里的人間煙火。
10多年前,陳家鋪村還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80%以上的房屋空置,村里一片蕭條冷清。松陽縣在全國率先開展“拯救老屋行動”,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讓老屋、古村重新煥發生機。隨后,陳家鋪村以文化引路,盤活老會堂、老民宅,融合書店、酒店、民宿、咖啡飲品、藝術空間等多元新業態,推動老屋、山貨、山景等生態資源價值轉化。如今的陳家鋪村已是知名“網紅村”,2023年游客達幾十萬人次。

浙江省松陽縣陳家鋪村的書局里,游客正在閱讀書籍。受訪者供圖
物質供給產品和文化服務產品的價值可附著于相關生態產業,轉化為產權明晰、可直接交易的商品,應秉持市場化思維,通過原產地保護、品牌賦能、營銷體系建設等方式提升產品價值。此外,也要促進生態資源與投資者的精準對接,這就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搭建平臺招商引資。
“對于調節服務產品,社會有需求,但無法直接交易,需要依靠政策‘搭橋’,由政府建立機制,在一定的框架下開發用能權、碳排放權、水權、排污權等生態資源權益產品,建立競爭市場。”歐陽志云表示,目前,我國的生態資源權益產品種類較少,價格偏低,交易也不活躍,是下一步開發的重點。要通過完善市場機制,讓價格真正體現出生態產品的效用。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提出,經批準征收、占用濕地并轉為其他用途的,用地單位要按照“先補后占、占補平衡”的原則,負責恢復或重建與所占濕地面積和質量相當的濕地。2017年修訂的《濕地保護管理規定》也要求,經批準確需征收、占用濕地并轉為其他用途的,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先補后占、占補平衡”的原則,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這一政策促進了撫州市南豐縣在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上的探索。
琴城鎮楊梅村有一處百年橘園。過去,這里的池塘是一片死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去年,南豐縣濕地資源運營中心收儲了這片橘園,精心設計修復方案,提交到江西省濕地資源運營信息化管理平臺,由專家評審。方案通過后,人們對水系進行清淤、疏通,將清理出的池塘淤泥用于培肥橘園的土壤,栽種菱角等水生植物凈化水質……一系列改造下來,橘園搖身一變,成為風光秀麗、鳥語花香的人工濕地。記者采訪時,時不時就能看到白鷺等鳥類在橘園里棲息。
“過去這片池塘臭烘烘的,我們都不上這兒來。現在環境好了,有花、有鳥、有魚,老人們早上在這里晨練,我們晚飯后都愛來這里散步。”村民徐國良說。
南豐縣林業局黨組成員劉琪告訴記者,南豐縣按濕地后備資源屬性分類施策,在洽灣、太和、三溪、白舍等鄉鎮高標準打造6處人工濕地示范點,探索污水尾水處理、濕地文旅融合、蜜橘面源污染凈化、廢棄礦山修復四種修復模式。南豐縣還注重落實權益保障,出臺《南豐縣濕地生態權益權登記管理辦法》,從登記類型、適用范圍、登記程序、登記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性管理,建立濕地生態權益保障制度。去年9月23日,南豐縣政府向南豐縣吉森林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頒發了全國首份濕地生態權益證。
目前,南豐縣濕地資源運營中心已完成128.27畝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交易金額達到1169.1萬元。“平均每畝濕地占補平衡指標可賣到9萬多元,遠高于每畝1萬多元的修復費用,其生態價值得到很好的體現。”劉琪表示,目前南豐縣正積極開展濕地價值評估,邀請專家學者對全縣濕地資源進行分類分級,以求實現人工濕地占補平衡指標分級定價。
生態資源“抵押難”怎么破解?
在撫州市資溪縣鶴城鎮下長興村,成片的闊葉林下,一棵棵土黑芝吸取著大自然的精華靜靜生長。2022年,資溪縣引進江西仙之緣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如今種植規模已發展到近3萬畝。6月21日,仙之緣公司獲得資溪縣政府頒發的林業經營收益權證。資溪縣農商行創新推出林業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仙之緣公司獲得了600萬元授信。
林權抵押貸款、森林贖買抵押貸款、林權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林下經濟收益權質押貸款……目前,資溪縣已開發出14款綠色金融產品。此外,資溪縣的林權收儲擔保體系模式在江西省范圍內推廣,在全國率先探索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VEP)項目貸。

縱觀撫州市,“兩山”領域的金融創新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推出森林贖買貸、用能貸、排污貸、水權貸等生態資源收益權質押貸款;向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農場、涉農企業等新型農林經營主體發放“地押云貸”“贛合貸”“生態e貸”等;將養殖戶的《立項備案書》《環評合格報告》《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三證合一,形成“養殖經營權”,以此為抵質押物推出“畜禽智能潔養貸”;以縣區政府頒發的古村古建經營權證書為抵質押物,推出“古村落金融貸”,助力當地古村古建活化利用。
截至2024年6月,撫州市綠色信貸余額已達574.06億元,同比增速41.82%,比全市貸款平均增速高32.09個百分點;2024年6月底全市生態產品權益類貸款余額為575.34億元,今年以來累計新增貸款額111.61億元,持續居全省前列。
探索并暢通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渠道,讓生態資源擁有相對穩定的未來預期收益,使得相關金融創新有徑可循并切合實際。然而,要讓銀行從“不敢貸”走向“放心貸”,仍亟需政策、機制的大力支持。
資溪縣經濟發展中心負責人金建華表示,撫州市是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近年來,撫州市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林地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經營;開展清理規范林權確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工作,讓林權的產權更加明晰;創新收益權證,2022年在全國率先實施林下經濟收益權證制度,頒發全國首張林下經濟收益權證,2024年出臺《資溪縣林業經營收益權登記管理辦法》,將單一林下經濟登記升級為涵蓋林業多種類經營的林業經營收益權登記,這些舉措都為綠色金融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資溪縣還打通了生態資源處置閉環,縣“兩山”轉化服務中心會對貸款出現不良的林權抵押物進行托底收儲,從而有效分擔銀行信貸風險。
撫州的“生態信貸通”融資模式創新了風險緩釋分擔機制。貸款出現不良時,銀行只需要承擔20%的風險,80%的風險由縣(區)、市、省、國家各級融資擔保公司承擔。撫州市還建立市級和縣(區)政策性風險補償金,對“生態信貸通”融資模式下市級、縣(區)級融資擔保公司發生的代償予以補償。補償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按分級負擔的原則進行結算。以政府搭臺,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和市場同臺唱戲,為激活沉睡的生態資源注入了金融活力。
如何兼顧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歸根到底要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共進、相得益彰的新路。要保護、利用并重,凸顯綜合效益,切實服務鄉村振興,提升民生福祉,在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的同時,拓寬農村居民收入渠道,形成生態產品可持續供給、保護與開發共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向循環。”劉崢延說。
記者采訪時,受訪者表示,首先要大力發展生態產業,讓老百姓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會持續投入到生態資源的保護和提升中。
安吉縣大力發展毛竹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升毛竹附加值。竹扇、竹杯、方便餐盒,地板、桌椅、家具,毛巾、襪子、被褥,竹飲、竹葉黃酮提取物……安吉縣毛竹加工企業生產出的竹制品,可廣泛應用于生活中的不同場景。安吉縣出產的毛竹供不應求,農民增收有了堅實的保障。
另一條路徑是在不改變生態系統基本特征和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做好“生態+”文章。
南豐縣做活“濕地+產業”,將濕地保護與蜜橘、龜鱉等優勢產業結合,發展生態種養;與菱角、茭白、蓮藕等濕地經濟作物結合,開展濕地綠色有機產品認證;與旅游結合,在自然風景區和特色村莊、生態農莊開發濕地觀光旅游。濕地的生態價值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發展產業的收益。
在“兩山”轉化的過程中,相關主體要擔負生態保護職責,生態產品天生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使得政府引導和國企擔當尤為重要。國企要秉承公益性的理念,承擔前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讓入駐企業輕資產運行;在市場談判中要提高農民的話語權,在利潤分配時還要盡量讓利給農民和村集體。
同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本質上是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之一,“共富”的理念始終貫穿其中。
詹俏榮形容兩山合作社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成立之初,兩山合作社就是為浙江省26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區縣‘量身定制’的,以盤活低、小、閑、散的生態資源。幾年來,浙江省的兩山合作社開發的項目已有1000多個,雖然鮮有規模很大的項目,投資總額也已達到500多億元,對助推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
得益于安吉縣的竹林碳匯改革,2023年,安吉縣167個村集體和5.1萬戶農戶、總計17.1萬人共享3億元效益分紅。
“資源從農民手中來,效益回到農民手中去”。安吉縣建立竹林資源資產量化流轉機制,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則,在原有承包方式和產權不變的基礎上,對竹林資源價值進行股份量化。同時,安吉縣在“兩山”轉化中,注重收益反哺,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能夠獲得“三收益”:農民將竹林經營權入股至村組建的專業合作社,可以拿到竹林流轉“租金”;村專業合作社將林權流轉給安吉縣兩山公司后獲得流轉金,將其入股到共富產業園等具有穩定收益的經營性項目(目前年收益率6%左右),讓農民分得產業發展的“股金”;村合作社統一經營竹林,發展林下經濟、農旅融合等產業,引導農戶就近參與竹林生產經營管理掙“薪金”。

浙江省安吉縣昌碩街道雙一村村民正在砍伐毛竹。受訪者供圖
“共富”還體現在生態產品交易后,經營主體實施項目帶來的經濟效益。3月20日,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在安吉縣簽約。出讓方安吉縣水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安吉縣章村鎮人民政府與受讓方浙江綠郡龍山源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協議,交易安吉縣黃浦江源石門坑生態清潔小流域河垓區塊水土保持生態旅游資源6年經營權,交易額3328萬元。
“簽約后,綠郡龍山源公司將發展漂流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會給河垓村村集體帶來每年不少于100萬元的經營性收入,為村里的老百姓新增就業崗位50個。同時,項目還將全面帶動石門坑小流域區域濱水漂流、民宿、餐飲、露營、咖啡等業態發展,預計帶動農民增收超1000萬元。”章村鎮農業農村辦主任李濤介紹。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姚媛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