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工網、 2024-09-13 16:34:20
中工網記者 尹文卓
“一年只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這是集二鐵路沿線流傳的一句話,形象地描述了這里的氣候。
集二鐵路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起自集寧站,終到二連站,自南向北橫穿中國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渾善達克沙地,屬于典型的沙漠草原氣候。
集寧工務段治沙車間工長張煒這樣形容曾經的集二線:“風吹沙子跑,沙礫打在臉上就像刀子割一樣。”剛工作成為治沙人的那會兒,張煒第一次清理風沙埋道時被沙子打得根本睜不開眼。后來,在老工長郭曉明的傳授下,把鐵鍬頭擋在臉前才好受了許多。

在草方格中間撒草籽。中工網記者尹文卓 攝
集二鐵路沿線的渾善達克沙地是風沙的領地,浮塵、揚沙和沙塵暴是這里的常客。僅2001年至2002年間,集二線就發生沙害斷道301次,沙害造成停車83次,影響行車767小時26分,最嚴重時,沙埋軌面高達1.5米。而張煒和同事們總要在刮大風期間扛起鐵鍬、背上水壺干糧趕赴沙害現場,一鍬一鍬地把掩埋線路的沙子鏟出去。
人工清沙工作量大、效率低,治標不治本,何不治沙植綠?有了設想,立刻投入實踐!

搭建尼龍網格沙障。中工網記者尹文卓 攝
張煒和同事選取60厘米長的麥草扎入沙子深約15厘米左右,麥草頭尾自然豎立合攏,橫1米、豎1米,交錯扎制形成草方格。“我們外圍使用尼龍網格沙障、栽植高立式沙障等措施,形成防風固沙體系。”
“防風固沙效果明顯,就是樹木成活率太低了!”張煒說,“我們當時種植的樹種多以耐旱型灌木為主,但這種樹木極易被一種害蟲啃噬樹根。”看著辛苦種植的樹苗相繼死去,張煒和老工長郭曉明十分心痛,并決心盡快消滅這種害蟲:“我們將滅蟲藥放入容器內,通過滴灌管路持續給藥的方式直達樹根,殺死害蟲。”

搭建好的尼龍網格沙障。中工網記者尹文卓 攝
至此,“管網灌藥滅蟲器”誕生。這一發明極大提升了樹木成活率。而后,張煒和同事們的“創新之路”一發不可收拾,先后研制出的旁通扳手、液壓網圍欄立柱起拔器、半自動除草機等革新成果10余項,在治沙植綠中發揮重要作用,累計創造經濟效益30余萬元。
“有了防護林帶,沙害斷道次數大大降低了!”治沙車間的于永江告訴中工網記者,從2016年起,渾善達克地區沙塵暴逐年減少,藍天白云天數連續保持在275天以上,同比至少增加48天。“就連林帶里面的狐貍、兔子、刺猬都逐漸增多!”

修剪綠化帶樹的樹木。中工網記者尹文卓 攝
集寧工務段治沙車間副主任劉書平表示,為鞏固治沙成果,治沙車間制定了林帶保護計劃,每到春季及時調查缺失樹種,確定補種計劃,成立了4支巡視小組和1支宣傳小組,定期巡視防護林帶,防止牲畜破壞,挨家挨戶到周邊牧民家里講解、宣傳保護鐵路防護林帶的相關知識。
截至2024年7月底,集二干線綠化率達82.2%,樟子松、榆樹、沙棗等樹種蓬勃生長,97.1公里長的治沙防護林帶綠意盎然。
在防風治沙人的努力下,如今的集二鐵路早已成為一條國際綠色通道,穿越渾善達克沙地直達二連浩特鐵路國門,為過往客貨列車筑起一道綠色屏障。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