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數字鄉村頻道 2024-10-17 10:36:20
黨員干部要始終做到自覺自律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劉思馭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人廉潔自律不過關,做人就沒有硬氣,做事就沒有骨氣,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一個人清正廉明從根本上講不能完全靠外力約束,而要靠自覺自律”。總書記的諄諄教導語言樸素、通俗易懂、內涵豐富,飽含著對我們每名黨員干部的關心關愛。誠然,“自覺自律”四個字說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始終做到并非易事。黨員干部要在強化理論武裝、加強黨性鍛煉、嚴守紀律規矩中筑起自覺自律的防線。
自覺自律是一種人生境界。一個自覺自律的人,必定是一個謹慎、穩重、具有上進心的人,能守住“三觀”、頂住誘惑。“畏法度者最快樂”的箴言,道出了自覺自律是人生最大幸福和自由的哲理。自由快樂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自覺自律之人。常懷律己之心,說到底還是要約束好自己,把控住自己命運。正風反腐利劍高懸之下,剖析一些黨員墮入貪腐泥潭的最初緣由,就是沒有做到自覺自律。如果把自覺自律當作人生的“堤壩”,那么自覺就是第一道防線,一旦被突破,自律也會毫無抵抗力,人生的大廈就會轟然倒塌。因此,黨員干部要注重培養自覺自律的思想境界,不斷堅定信念信仰,不斷強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不斷武裝頭腦,凈化靈魂,補足精神之“鈣”,守牢精神家園。才能在面對各種誘惑眼不花、心不亂、志不移,才能始終保持清廉清明清爽的高尚人生境界,才能時刻守牢政治上的高壓線、利益上的警戒線、道德上的恥辱線。
自覺自律是一種思想修為。黨員干部要把自覺自律作為人生的必修課,努力修身養德,提高黨性修養。要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謙誠態度,對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自己的思想、行為把把脈,審視一下有沒有出現思想拋錨、行為越軌,做到自知、早知、早防。要有勇于自己和自己打官司的態度,敢于正視自己的毛病缺點,不自欺欺人,不諱疾忌醫,主動找癥結、查病因。要守住小節、慎獨慎微。古人說:“不慮于微,始貽于下,不防于小,終虧大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針眼大的洞進斗大的風”。培養自覺自律的修為,對為黨員干部來說,更要牢記小事中有政治,小節中有陷阱,經常清掃思想上的垃圾,盯住每件小事、管住每個小節,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切實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黨員干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決不以“干一次不要緊”來開脫自己、“大家都這樣”來原諒自己、“這些小事小節無所謂”來放縱自己。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該發的議論堅決不亂講、不該吃的飯堅決不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該伸的堅決不伸、不該收的堅決不收;管住自己的腿,不該去的地方堅決不去。要不斷錘煉黨性修養,誠實守信、忠誠老實,做到人前人后一個樣,說的做的一個樣,不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不當兩面人、陰陽人。要時刻掌控自己,克服心浮氣躁、心無定力,在獨處其身的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做到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自覺自律是一種政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于擔責,是檢驗每一名領導干部是否真正體現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并把“敢于擔當”作為好干部重要標準之一。“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懷”。這種擔當和襟懷,就是一種面對風浪不畏懼、面對困難不退縮、面對責任不推諉的高度自覺自律境界。現實生活中,能做到自覺自律的人一定有擔當,反過來有擔當的人也必定是自覺自律之人。毛主席對自己和親屬要求非常嚴厲,曾提出“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的三條家風原則。周總理“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畢生嚴格要求自己,始終克己奉公,用嚴于律己的實際行動,給黨員干部樹立了光輝榜樣。命為志在、一生拼搏,帶領蘭考人民戰天斗地的好書記焦裕祿、一腔熱血灑高原的援藏干部孔繁森、大涼山深處開辟林場的楊善洲,都是勇于擔當、自覺自律踐行入黨的宗旨的楷模典范。作為一名敢于擔當的共產黨人,就是要始終保持一種昂揚的精神狀態,順境時斗志昂揚,逆境時斗志不衰,把自覺自律作為立身擔當的必修課,在自覺自律中堅守做人做事的政治底線、思想底線、道德底線、行為底線,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行為、守得住家園,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