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05-14 09:35:56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近日,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鉀肥行業分會主辦的“《肥料大咖談》——單產提升,我們在行動”在北京舉辦,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杜森、新洋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宏坤參與訪談。

(節目訪談現場)
新洋豐的“新”,意在創新,更在用心。從曾經的小作坊企業到如今的全國磷復肥龍頭企業,創新在新洋豐的發展歷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陳宏坤介紹,新洋豐始終注重用“新”的故事為老百姓做用心的服務,一是重視產品的創新,致力于研發打造符合當地作物養分需求、符合當地土壤情況及氣候條件的肥料產品,滿足農戶的用肥需求;二是重視服務創新,新洋豐組建1200多人的推廣服務隊伍,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開展田間課堂,布設試驗示范田,傳授農戶科學種植、科學用肥的知識,來提升農民的種植水平;三是重視模式的創新,新洋豐對外和全國知名高校、科研單位、農技推廣部門開展產學研合作,依靠專家力量,促進頂層設計。對內強化“技術+營銷”綜合策略,推行可復制的“3+1小組協作模式”,每個小組由三位市場推廣人員搭配一名專業農藝師形成農技服務單元,各小組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理念,積極推介新產品、新技術與先進種植模式,搭配合理的獎勵機制,充分調動了人員服務老百姓的積極性,有效促進了作物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新洋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宏坤)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新時代的肥料創新不是實驗室里的孤芳自賞,而是讓要體現“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科技溫度,成為滋養大地的營養密碼。陳宏坤認為,肥料的創新一方面要體現科技含量,讓作物能夠很好地吸收利用,減少肥料損失和對土壤的破壞;另一方面要操作簡便,符合大部分農戶的使用習慣;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肥料要有好效果,投入產出比要合理,能夠幫助老百姓真正實現增產增收。
近年來,我國也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相關力量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這方面,新洋豐作為肥料龍頭企業,貢獻了不少力量。對此,陳宏坤介紹,“十四五”期間新洋豐先后參加了六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中,在“綠色緩控釋和穩定性肥料創制與產業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共性技術創新及應用”“黑土地土壤障礙消減靶向調理與培肥產品研發與應用”“精準智能化施肥技術與裝備研發及產業化”“沿黃沙性土壤耕地產能提升綜合技術模式與應用”等項目研發中貢獻了“洋豐力量”。陳宏坤認為,新洋豐通過加入“國家隊”,不僅能夠為助力國家解決前瞻性、關鍵性和卡脖子的科研難題貢獻力量,還能促進提升自身研發實力和創新競爭力。目前,在引領行業前瞻性研究、標準化建設等方面,新洋豐已經走在了行業前列。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杜森)
眾所周知,“化肥”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工業革命最偉大的成果之一”,然而,至今許多人依然 “談肥色變”。關于現代農業為什么依舊堅持使用化肥,杜森介紹,肥料是作物的“糧食”,但最開始人們并不知道作物需要哪些營養物質,直到184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提出“礦質營養學說”,指出作物生成除了需要陽光、水分與空氣之外,還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礦質營養養分,而作物所必需的17種營養元素,一部分能夠直接從土壤中獲取,另一部分就需要通過施肥來完成。另外,李比希的“養分歸還學說”,認為植物收獲物從土壤帶走的養分必須“返還”給土壤才能維持土地的生產力。所以,如果不施肥,土地就會越種越瘦,農作物的產量也會逐漸地下降。因此,肥料是現代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在這一背景下,杜森認為,未來肥料產品的生產既要關注糧食安全,更要關注生態安全。“三新”施肥對作物生長和改善土壤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將新技術、新產品與新的施肥方式有機結合,才能夠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進單產提升。另外,杜森指出,未來我們也應該習慣輕簡化施肥,一次施肥要能滿足作物所有生長期的養分需求,這就需要重點研究緩控釋肥和穩定性肥料,而這方面,新洋豐已經走在前列。
對于新洋豐而言,陳宏坤認為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對新洋豐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但新洋豐會堅定不移實施“三雙一多”戰略,通過堅持磷復肥與精細化工“雙主業”發展方向,實現磷資源價值最大化;著力打造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雙核心”競爭力,把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做到行業第一;加強磷復肥和精細化工“雙團隊”建設,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在管理端、生產端、營銷端、研發端等采取“多舉措”策略,高質量完成各項工作和任務。
目前,新洋豐也在全力推進“一院四所”建設,不斷瞄準行業前沿技術,引進國內外優秀技術人才,加強技術研究攻關,持續提升公司自主創新能力。陳宏坤還表示,新洋豐未來還會持續加大服務創新、品牌創新探索,努力為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做出“新”的貢獻,做出用“心”的服務。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