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05-15 09:25:11
當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二十一年聚焦“三農”問題;當“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當“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升級為“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一場關乎大國糧倉的攻堅戰役就已經打響。
單產提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而肥料技術的創新則是背后的重要支撐。作為中國肥料行業的技術領軍者,金正大集團憑借二十載的潛心耕耘,在緩控釋肥技術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近日,金正大集團總裁萬鵬做客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鉀肥行業分會主辦的《肥料大咖談——單產提升,我們在行動》訪談節目,與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名譽理事長、研究員白由路展開深度對話,揭秘中國緩控釋肥技術突破路徑,展望智慧農業新圖景。

破局:從技術封鎖到自主創新的突圍之路
“傳統化肥就像‘暴飲暴食’,作物無法有效吸收,剩余養分要么流失污染環境,要么殘留破壞土壤。”白由路以生動比喻點破行業痛點。而緩控釋肥技術的出現,如同為作物量身定制“營養餐”——通過特殊包膜材料精準控制養分釋放節奏,實現“一次施肥,全程供給”。這項被歐美壟斷50多年的技術,曾讓中國農業面臨“卡脖子”困境。

節目中,萬鵬講述了金正大突破技術封鎖的艱辛歷程:“2004年我們聯合山東農業大學組建攻關團隊時,連實驗室級別的包膜材料都依賴進口。”近年來,科研團隊從樹脂、秸稈等材料中汲取靈感,歷經上千次配方試驗,終于研發出以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膜材的顛覆性技術。這項創新不僅打破國外壟斷,更將包膜成本降低,使緩控釋肥從“貴族肥料”變為“田間標配”。
領跑:從實驗室到全球市場的產業革命
節目現場,萬鵬說出來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截至2024年,金正大緩控釋肥年產能突破200萬噸,累計推廣面積超1.5億畝,相當于為全國1/10的耕地穿上“智能營養衣”。同時,大量數據表明,使用緩控釋肥等量情況下,農作物平均增產5%—25%,肥料利用率提高至60%—75%。
更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金正大歐洲首個樣板工廠在荷蘭落地,標志著中國緩控釋肥技術從“引進來”轉向“走出去”。面對歐盟2028年控釋肥包膜的嚴苛標準,萬鵬表示,金正大正以“技術授權+本地化生產+服務輸出”模式,在歐洲、北美、東南亞等“一帶一路”的友好國家進行合作共享,推廣緩控釋肥技術,同時進一步深化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肥料協會的合作,推動中國緩控釋肥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新動力”。

突圍:從技術突破到產業生態的重構
隨著農業綠色轉型的加速,萬鵬表示,金正大在緩控釋肥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方面制定了規劃和目標,首先,加大研發投入,持續加大在緩控釋肥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繼續開發新型生物基材料,提高包膜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環保性能;其次,不斷開發緩控釋肥新產品,疊加增效功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最后,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繼續引領全球緩控釋肥行業的發展方向,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白由路對此給予高度評價:“金正大不僅解決了‘能用’的問題,更在‘好用’層面樹立標桿。”

遠瞻:從田間革命到智慧農業的未來圖景
訪談中,白由路研究員指出,隨著 AI 與物聯網技術滲透農業,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正迎來“智能化”升級機遇。他預測,隨著材料科學突破,未來可能出現可編程包膜技術,真正實現“作物缺什么補什么,什么時候缺什么時候補”。
萬鵬表示,未來金正大將堅定不移地推進緩控釋肥技術的研發和產品升級工作,為實現農業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從2004年的校企聯姻到2024年的國家技術發明獎,從山東臨沂的生產線到歐洲的樣板工廠,金正大的20年實踐,正是中國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縮影。當“東方膜法”在全球田野生根,當緩控釋肥讓“更少肥料產出更多糧食”成為現實,金正大通過實踐證明:農業現代化的密碼,藏在一代代中國農業科研工作者的不懈求索里,藏在田間地頭的一代代農技推廣工作者的腳印里,藏在“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初心里。
正如節目結尾所言,金正大的故事不僅是一個企業的技術突圍,更是中國農業從“跟跑”到“領跑”的生動注腳。在“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新征程上,緩控釋肥技術正成為端穩“中國飯碗”的科技利器,而金正大們的創新,仍在續寫新的篇章。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