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人民日報 2025-06-11 15:35:51
最近,一則留言說“在基層,既要又要還要也要更要最要”,引發(fā)大家共鳴,這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基層心聲。今天,咱們一起聊聊,如何給“既要…又要…還要”糾偏。
首先,基層干部的牢騷、怨言,到底有沒有道理?
“既要又要還要”的工作要求,本是為推動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保障群眾利益的多目標協(xié)同,然而在實際推行中,卻在一些地方走了樣、變了味。
有的不切實際,有的限制重重,本應以科學、精準、高效為解題要義的“多元方程”,卻逐漸陷入“多難困境”,基層干部只能在夾縫中艱難應對,為了交差勉力為之,可能不僅沒有達到解決問題、推進工作的實效,反而會導致資源浪費和后勁不足。過程與效果南轅北轍,無怪基層干部苦不堪言。

村民和基層干部在給玉米脫粒。(資料圖)
基層干部有苦衷,“病灶”在哪里?
基層干部的苦,并非來自于“既要…又要…還要”,恰恰來自于沒有做好正確的統(tǒng)籌,片面異化、扭曲“既要…又要…還要”。
其一,面面俱到式懶政。既要快,又要好,還要人人都滿意。接到上級任務不做理解、分解和注解,囫圇吞棗地轉手給基層,罔顧客觀規(guī)律,不管工作方法,反正都很重要、都得干好。如此沒有主次,不加區(qū)別,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起來是考慮周到,實則是一刀切式的懶政,不具備可操作性和可持續(xù)性,基層干部往往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二,層層加碼式轉嫁。現(xiàn)實工作中,異化了的“既要…又要…還要”,有時是來自于上級部門的“推”,把任務向下轉移,坐等“聽匯報”“收材料”,看似層層壓實責任,實則是層層轉嫁、推卸責任;有時是來自于不同條線的“拉”,多項政策齊頭并進,卻疏忽一致性考量,出現(xiàn)“目標打架”“方案矛盾”,讓基層陷入工作不知道該咋干、干不完也干不好的為難。
其三,不給支持型甩鍋。面對有挑戰(zhàn)、有壓力的多重任務,基層不是不擔當、不實干,而是往往缺資源、少支持。苦不怕、累不怕,怕就怕最后還會被甩鍋——“明明已經明確了要求怎么還落實不了”。這樣一來,基層干部就被迫陷入“能力有限、責任無限”的結構性困境。
深挖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根源,歸根結底還是政績觀導向偏差。片面關注短期的、顯性的政績指標,而忽視了工作的實際效果和長期影響;“重留痕、輕實效”的形式主義,種種扭曲的政績觀,導致基層干部在工作中為了滿足上級的考核要求,不得不疲于奔命,往往采取短期行為和表面文章。

駐村書記在了解村民蔬菜種植情況。(資料圖)
要知道,“既要…又要…還要”不是一個啥都可以往里裝的筐。提出要求、布置任務,要具體有針對性,要統(tǒng)籌有科學性。與此同時,在涉及復雜多頭問題時,要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容錯,允許基層在“多難問題”中動態(tài)調整方案,對因擔當作為出現(xiàn)的小失誤、小問題予以包容。
從曾經的“有沒有”到如今的“優(yōu)不優(yōu)”,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統(tǒng)籌兼顧,考驗著領導干部的智慧。《之江新語》收錄的《領導干部是作風建設的主體》一文中給出解法:“帶頭把自己擺進去,既抓好本級,又帶好下級,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不斷優(yōu)化統(tǒng)籌機制、提升統(tǒng)籌水平,真正保證“基層事情基層辦、基層權力給基層、基層事情有人辦”,才能讓作為政策執(zhí)行“最后一公里”的基層,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期待,真正活力涌流、擔當作為。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作者:燕陸)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yè)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yè)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fā)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guī)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yè) 多元化優(yōu)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fā)展空間實現(xiàn)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qū)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lián)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