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2025-06-24 10:10:05
原標題:重慶連續6年在國家考核中獲“兩好一優”——
鞏固脫貧成果的“山城實踐”
近日,山城重慶傳來喜訊:在2024年度國家鞏固脫貧成果考核中,重慶再次獲得“兩好一優”,成為中西部唯一連續6年獲此殊榮的省(市)。從武陵山區到秦巴腹地,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座以“爬坡上坎”著稱的城市,究竟如何織就防貧底線、激活內生動力?記者近日深入一線,探尋背后的實干密碼。
精準識別的“繡花功夫”
“彭吉山的醫療報銷到賬沒?娃的學費減免辦好了嗎?”巫山縣兩坪鄉向鴨村黨支部書記伍早清翻開幫扶手冊,逐項核對脫貧戶任珊迪家的最新情況。兩年前,任珊迪之子突發重病花光積蓄,正是“點線片面”監測網及時將她家納入監測,醫療救助、教育補助等政策“組合拳”的迅速落地,讓這個瀕臨返貧的家庭重燃希望。
在重慶,這樣的精準識別得益于一套“四維監測體系”:
點上攻堅:聚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困難戶三類人群,每年開展“拉網式”排查,確保“重點對象一個不漏”;
線上追蹤:建立產業、就業、重病、意外4條預警專線,醫保系統自動抓取住院超5萬元農戶的信息,社保數據實時監測就業波動;
片上聯動:2.3萬名駐村干部化身“防貧網格員”,每月遍訪農戶,在巫溪、城口等深山縣,甚至用摩托車、背簍運送幫扶物資;
面上智控:“重慶防止返貧大數據平臺”整合28個部門數據,實時生成“風險熱力圖”,奉節縣通過平臺預警,3天內為突發重病農戶落實90%醫療報銷。
這套體系運行6年來,累計識別監測對象4.3萬戶13萬人,98%的返貧風險在3個月內得到有效化解。市農業農村委負責人打了個比方:“就像給全市脫貧戶裝了‘智能預警雷達’,哪里有風險,哪里的幫扶力量就能及時抵達。”
激活“造血細胞”的關鍵一招
在北碚區重慶欣樂美義齒有限公司,25歲的張坤正專注打磨義齒。這個來自城口縣的小伙子,每月收入4800元,相當于父親過去一年挖藥材的收入。“參加了‘巴渝工匠’培訓,又通過‘云陽面工’勞務品牌推薦就業,沒想到能從大山走進現代化車間。”在他的工位旁,墻上貼著“技能改變命運”的勵志標語。
重慶把穩就業作為防貧“生命線”,構建起“培訓—品牌—市場”全鏈條:針對青壯年,培育131個勞務品牌,年輸轉勞動力20萬人次,“開州金廚”“萬州烤魚師傅”等成為全國知名勞務IP;針對弱勞動力,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超10萬個,酉陽縣保潔員李大姐感慨:“在家門口上班,既能照顧老人,又能掙工資,比出門打工踏實。”
產業扶貧則瞄準“可持續”做文章。奉節縣白帝鎮臍橙園里,脫貧戶王正國望著樹上的果子算起細賬:“加入合作社后,每畝多賣3000元,去年還跟著去了武漢展銷會,才知道‘奉節臍橙’能賣進口價!”全市建成6萬個產業幫扶基地,95%脫貧戶嵌入“一主兩輔”產業體系,涪陵榨菜、石柱黃連等18個產業年產值破百億元,真正讓“小特產”變成“大產業”。
跨越山海的“共富方程式”
開州區厚壩鎮的魯渝(壽光)蔬菜現代產業園里,村民楊小勇掀開大棚,串串螺絲椒垂掛如翡翠。“過去露天種辣椒畝產3000斤,現在有山東壽光的技術和設備,畝產1.2萬斤!”他腳下的滴灌系統、智能溫控設備均由山東援建,種植戶“拎包入園”即可享受全程技術指導,收成由合作社保底收購。
這種“東產西移”的協作模式,正在重慶各地結出碩果:山東東營的“稻田養蟹”讓酉陽農戶每畝增收4000元,浪潮集團的智慧漁業讓萬州魚苗成活率達92%,滕州脫毒馬鈴薯在豐都帶動畝產突破5000斤。更值得關注的是產業鏈協同——兩地共建93個特色產業園區,形成“研發在山東、轉化在重慶”“生產在重慶、銷售在山東”的閉環,2023年協作項目帶動脫貧人口人均增收2300元。
“這不是單向幫扶,而是雙向奔赴。”重慶市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重慶的脆李、臍橙等農產品通過山東港口走向海外,魯渝協作產業園里的電子元件、生物醫藥也進入山東供應鏈,兩地正從“輸血式”幫扶邁向“造血式”共贏。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
在合川區,全市首筆“精準防返貧貸款”5000萬元于近日落地,這筆資金將通過“企業+監測對象”模式,帶動200余戶家庭年均增收3萬元;在梁平區,無人機飛手肖銀操作著“智慧農機”吊運秧苗,效率比傳統人工提升10倍,他所在的合作社年服務面積5萬畝,成為山區農業現代化的縮影;在石柱縣,“積分制+防返貧”機制讓農戶通過參與環境整治、技術培訓兌換生產資料,216戶監測對象借此發展起特色種植,戶均增收9000元。
這些創新背后,是重慶對長效機制的深刻思考:既要用“繡花功夫”織密防貧底線,更要用改革思維破解“大城小農”難題。
如今,重慶正推進“渝悅·防貧”應用迭代升級,健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同時開展“兩解一幫”行動,確保脫貧群眾“困難有人解、發展有人幫”。(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記者鄧俐)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