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 2025-08-18 16:14:39
開欄的話: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之江大地綠色蝶變。20年春華秋實,“兩山”理念升華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從生態財富到經濟動能,“點綠成金”的實踐路徑愈加寬廣。即日起,本報開設專欄,聚焦各地村莊如何將好生態轉化為“金山銀山”,見證新時代鄉村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圖景。

鏡頭回放: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這里考察調研,鼓勵余村和安吉要在鄉村振興中繼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再接再厲、順勢而為、乘勝前進,成為全國標桿。如今,“兩山”理念繼續孕育出新內涵——跳出余村發展余村,從一村奔富到抱團共富,“大余村”正青春。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逛完余村,再游云上草原,正成為一種時尚新玩法。前者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后者屬長三角不可多得的高山度假秘境,都是年接待游客百萬級的“大IP”,前不久因一條“空中走廊”的打通,索道單程6分鐘即可跨越山川竹海,徹底改變過去需繞道1個多小時的模式。從“山路蜿蜒”到“云端直達”,雙景區聯動后,有望為彼此新增三成客流量。
貫通的又何止“天路”,更是一整條發展“大動脈”。昔日的余村,猶如“螺螄殼里做道場”。5年前,在天荒坪鎮范圍內,聯合周邊4個村組成片區。2022年底,這一構架再度被拉開,聯動山川鄉、上墅鄉形成24個村的“大余村”。空間擴容50倍,卻讓發展引擎得以無限擴能: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新經濟、新產業、新青年在此匯聚,高能級、現代化、國際范熠熠生輝,“大余村”正持續拓展“兩山”轉化通道,加速奔向共富先行區。
一村富帶動村村富

回想起2020年3月30日那天,余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玉成仍是心潮澎湃。“當時,我用3塊展板,向總書記匯報了余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談到未來,主要就是怎樣從一村富帶動村村富。去年,24個村平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281.9萬元,余村更是達到1131萬元。”
當時針撥回20世紀80年代,因為山多地少,余村為謀生路,只能靠山吃山。瘋狂開山挖礦,確實給村集體和老百姓帶來可觀收入,可代價也十分慘重,山是禿頭光,水成醬油湯,還造成了人員傷亡。何去何從?迷茫之中,正是2005年時,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兩山”理念,為今后發展指明方向。
此后20年里,余村一任接著一任干,守好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如今,行走在村里,儼然畫中游,圖書館、咖啡店、電影院等一應俱全。從“賣石頭”到“賣風景”,老百姓吃上了“生態旅游飯”。去年,人均收入達到了7.4萬元,其中從竹林碳匯、集體經營、項目入股等集體經濟收入中分紅就有3000多元。
眼下,汪玉成不僅要富本村,還得把更多精力投向“大余村”。去年7月,安吉余村旅游度假區宣告成立,負責統籌“大余村”重大規劃、重要資源、投資融資等,引進打造一批具有引領性、辨識度的項目。像1.08公里的空中索道、15.8公里的景交公路,就涉及一鎮兩鄉,正是有了這一組織構架,才得以迅速落地推進。
在安吉縣委常委、天荒坪鎮黨委書記、安吉余村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吳博文看來,從“小余村”到“大余村”,并非簡單從4.86平方公里到245平方公里的空間擴容,而是基于要素統籌、區域協同,真正實現一體管理、互通共融。在機制上,其采取“五統四分”法,即統一規劃、建設、布局、保障和督考,黨的建設、生態文明、民生事業、社會治理仍舊各司其職。
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大余村”的美麗版圖再上新臺階,美麗經濟迸發新活力:打造全域全季全天候旅游目的地,生態露營、山野咖啡、非遺文創、國漫動畫等90余項網紅業態遍布其間;此起彼伏的文旅活動,讓片區呈現出熱火朝天、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去年,“大余村”共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00億元。
新經濟拓寬富民路

空間版圖一拉開,項目引進不僅有了舞臺,更有了章法。在天荒坪鎮,橫路村閑置的老水泥廠以及礦坑地塊,將被規劃打造為工業記憶與沉浸娛樂相融合的潮玩谷;在上墅鄉,田垓村總投資超億元的田中園度假項目呼之欲出,與之相鄰的劉家塘村,雪強百畝工業園區建設正酣。在共同目標下,大家發揮各自所長,塑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大余村”的主基調固然在農文旅開發,但仔細觀察,又分明透露著精彩紛呈的新元素。近幾年,科技型、平臺型、總部型企業加速崛起。在山川鄉,圍繞文旅業態,旅居康養、低空旅行、房車露營等開始呈現產業鏈形態。在天荒坪鎮和上墅鄉,一批“大好高”項目接踵而至,人工智能、醫療康養、文化產業、信息技術等新經濟開始異軍突起。
縱觀整個安吉,20年間,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88.96億元增長到675.57億元,上市企業從零增到21家。湖州市委常委、安吉縣委書記楊衛東表示,尤其近幾年,通過開辟經濟發展新賽道,先后引進了79個新經濟項目,綠水青山間正加速長出新質生產力。在他看來,綠色發展最終要落腳在生態富民上。
對此,安吉探索構建全域鄉村運營、全球合伙人共創、強村公司共富等一批新機制,以縮小城鄉、地區和收入“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深化以優質資產、資源量化入股,村集體和農民拿租金、掙薪金、分股金的“兩入股三收益”利益聯結機制,讓美麗鄉村邁向“分紅時代”。目前,全縣分紅村比例超91%。各類項目實際分紅8.52億元,其中老百姓可直接獲分紅4.12億元;過去20年間,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了7倍之多,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53。
青年入鄉創造無限可能

走進位于“青來集”的“青鳥計劃共創中心”,一股年輕氣息撲面而來。來自5所高校的150多位同學響應號召,帶著好奇與思考走進“大余村”,這里所展示的正是他們的實踐成果。多年前,余村發起“全球合伙人計劃”,專門打造了“青來集”這個鄉村青年人才社區。如今僅在余村,1200余名返鄉入鄉青年在此辦公創業,人數已超過了原住村民。
安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斌認為,只有牢牢抓住“人”,特別是年輕人這個最根本因素,一個地方的發展才會有活力。近幾年,“大余村”不斷優化青年入鄉發展的營商環境,通過落地一批新業態與新場景,讓村莊愈發年輕化的同時,引導“云村民”從線上參與,到“數字游民”短期駐留,再到“共創伙伴”項目合作,直至成為“合伙人”,最終實現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這些案例在“大余村”俯拾皆是。杭城青年江津津從直播跨界成為“竹野躺平基地”的主理人,短短3個月就實現從項目建設到運營投產,今年又開發出新項目,主打螢火蟲觀賞體驗,讓他深感鄉村大有可為。在山川鄉大里村,定位聚焦“浙北戶外體驗第一村”,像這樣的青年創業團隊已有10多個,去年,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519萬元。
土生土長的胡敏“北漂”歸來,立誓改變上墅鄉董嶺村的發展軌跡,讓昔日的農家樂避暑村,冠以“江南小西藏”的山海秘境村,通過吸引年輕人的到來提高客單價,以增加老百姓收入。20年前,父親胡新江曾操刀董嶺山谷對面浙北大峽谷景區的策劃和運營;現在,兒子兜兜轉轉又回到這片山,他深感,“大余村”是時代的機遇。
如今,“攜手奔富”更成了主旋律。正如20年前,曾經作為年輕設計師的陳谷,把工作室從寫字樓搬回老家安吉鄉村,后來又將一個空心村打造成網紅民宿村,集聚了35個業態,這里已進化為青年創客的平臺。同時,越來越多區位相鄰、資源相近、產業相似、人文相融的村莊形成片區組團,通過“平臺+鄉鎮+國企”模式抱團謀發展。
3年前,安吉將“招引10萬青年大學生”作為第一戰略目標,這也堪稱其縣域鄉村現代化實踐路徑的重要標志。安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彭琳介紹,下一步,安吉將以最優質的平臺資源引育青創項目,以最有感的服務生態集聚青年人才,以最系統的創新改革賦能青年入鄉,持續聚焦“兩山”轉化通道,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青年發展、人才云集的“金山銀山”。
在湖州市委書記陳浩看來,湖州的綠,是全民守護的生態綠,是動能澎湃的產業綠,是共建共享的生活綠,是可感可及的幸福綠,這“4個綠”正是過去20年來踐行“兩山”理念全方位、立體化、多維度的呈現。面向未來,湖州要在“兩山”理念指引下,高質量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為全市人民帶來更多生態紅利、綠色福利。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朱海洋
圖片來源:新華社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