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 2025-08-27 10:36:53
稻田里轟鳴的收割機聲猶在耳畔,金黃飽滿的谷粒已盡數歸倉。今年夏天,全國早稻生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8月2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全國早稻產量數據,全國早稻總產量570.3億斤,比2024年增加6.8億斤,增長1.2%。全國早稻單位面積產量6011.9公斤/公頃(400.8公斤/畝),比2024年增加86.5公斤/公頃(5.8公斤/畝),增長1.5%。夏糧穩產豐收、早稻實現增產,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為應對復雜嚴峻國際形勢、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提供了堅實支撐。
政策護航,黨政同責穩面積
面積是產量的基礎,播種面積穩住了,產量才能有保障。今年各地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
今年各主產省把穩定雙季稻生產作為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的重要內容,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研究部署,千方百計挖掘早稻擴面潛力。如海南層層壓實責任,及時分解下達全年糧油生產目標任務,指導市縣提高早稻種植面積。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派出工作組蹲點包片指導,因地制宜推進單季稻改雙季稻、撂荒地整治和季節性閑置土地流轉,穩定早稻面積。
糧食播種面積的穩定,既得益于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制的嚴格落實,也離不開一系列穩糧惠農政策的強力支撐。多種舉措不僅為各地落實播種面積提供了強勁動力,更是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今年中央繼續提高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每斤提高1分錢,并提早公布。主產省統籌產糧大縣獎勵、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糧油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行動等項目資金支持早稻生產。
浙江提前預撥付省級財政資金用于支持包括早稻在內的糧油生產;安徽累計新建集中育秧中心280多座,推動水稻機插秧率較上年再提高5個百分點;福建推動所有涉糧市縣出臺惠糧政策,調動主體種糧積極性。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張小強介紹,今年比往年提早一個季度下達2025年中央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等多項資金,進一步穩定農民種糧信心。廣東省廣州從化香米基地負責人譚增偉今年種植了8500畝早稻,畝產達到1000斤左右,面積與去年持平。“現在國家政策好,種糧有補貼,成本降了,收入也就多了,我們種糧的勁頭自然更足了!”譚增偉笑著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早稻播種面積7114.3萬畝,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連續6年穩定在7100萬畝左右。
措施到位,單產提升效果顯著
2025年,全國早稻單產400.8公斤/畝,畝產首次突破400公斤。這一成績的取得,與今年啟動的水稻單產提升行動密不可分。
今年是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第一年,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水稻單產提升現場推進會,派出工作組和科技小分隊深入早稻主產區蹲點包片指導,落實集中育秧、機插機拋、側深施肥、增密增穗等單產提升關鍵措施,推動單產水平顯著提升。據統計,全國早稻集中育秧面積比例48%、提高1.7個百分點,機插秧比例29.0%、提高1.8個百分點。
廣西南寧市賓陽縣的種糧大戶韋衍溪今年種植早稻7000畝,平均畝產約565公斤,比去年提高五六十公斤。韋衍溪認為,早稻實現增產,技術措施到位是關鍵。
“我們今年大力推廣工廠化集中育秧,規范育秧流程,有效避免了青枯病等病害。”韋衍溪告訴記者,除了集中育秧還通過合理密植增密增穗、植保無人機施肥等多項措施提升產量。
今年早稻收割之際,江西省浮梁縣鵝湖鎮盛家墩村的稻田內收割機轟鳴不絕。浮梁縣農技推廣中心技術人員涂夢潔邊指導邊介紹,今年浮梁縣示范推廣水稻“三控”抗倒、全程機械化及“兩優一增”等關鍵技術,建立4個核心示范基地,示范面積620畝,實現“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配套。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種植農墾處副處長車洪杰介紹,今年江西創新開展糧油作物單產提升“321”行動,即創建30個以上糧油作物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打造200個以上水稻“噸糧片”和1000個以上糧油作物“高產片”。系統集成“優選良種提質量、集中育秧保壯苗、機插機拋增密度、優化肥水促大穗、綠色防控減損失、一噴多促增粒重”等“四良”融合技術措施。
在今年的早稻生產中,各地緊扣關鍵環節,大力推動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到田入戶,為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如湖北省重點遴選了雙季稻“早專晚優”全程機械化栽培等省級主推技術,著力推廣早稻合理增密增穗措施,促進單產穩步提升。安徽省南陵縣成功選育出輕簡高效、優質特早熟品種“南陵早2號、3號”,近年來推廣規模持續擴大,有效緩解了生產上特早熟品種不足與茬口銜接緊張的難題。
合力減損,防災減災奪豐收
今年早稻生產經歷了多重考驗。面對嚴峻的防災減災形勢,各地加強與部門會商研判,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預案,落實落細防災救災措施,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
湖南長沙縣青山鋪鎮種糧大戶王穩根種植了2200畝早稻,畝產突破1000斤,較去年增產200多斤。他將這一成績歸功于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農技專家經常來到田里,不僅在關鍵時期及時提醒施肥打藥,還提供專業防控指導。”尤其讓他受益的是政府推廣的集中育秧和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有效減輕了病蟲害損失,提升了防災減災能力。
“今年我省全力落實防災減災措施,發布關鍵時節氣象服務專報13期,氣象災害聯合預警17期。”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龔志明介紹,今年湖南還將農作物受災風險及應對措施“一對一”發送至20余萬戶主體。
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2025年,全國早稻產量570.3億斤,比上年增加6.8億斤,增長1.2%,創2019年以來最高水平。
成績絕非偶然。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農業農村部聯合多部門印發防災減災預案,指導主產省份提前防范高溫、洪澇和臺風災害。針對強降雨和臺風,與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5期預警,并啟動農業防汛防臺風應急響應。同時,各地開展“蟲口奪糧”行動,安排專項資金防控病蟲害,推廣深水滅蛹、深翻整地等技術,有效遏制了二化螟等病蟲害大面積發生。
各地也積極行動,多措并舉落實防災減災工作,為早稻穩產豐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海南省在1號臺風“蝴蝶”來臨前,及時組織搶收成熟水稻15.47萬畝,清理田間溝渠,并派出專家實地指導,最大限度減輕損失。浙江省加強主要病蟲害監測預報,推進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有效遏制病蟲害擴散。 稻谷滿倉,新綠又生。眼下正是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各地正加強田間管理,夯實秋糧豐收基礎。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動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強化科技支撐,完善政策措施,奮力奪取秋糧豐收,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