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 2025-09-02 13:56:18
這是一個民族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這是一次永載人類和平史冊的偉大勝利。
9月的天安門廣場紅旗獵獵,一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盛大閱兵即將在這里舉行。鐵甲洪流,步履鏗鏘。歷史與現實、和平與發展將在此交匯,再次喚醒那段跨越時空的血色記憶。
難忘山河破碎的苦難和悲壯,難忘“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抗戰英雄,難忘那段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歷史。

今天中國之強大,不僅堅定守護和平底線,而且護佑著全體人民向更美好的生活不斷奮進。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征程。
從危機深重走向偉大復興,歷史的轉折點還要追溯到80年前的那場偉大勝利。
一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今天的北京長安街上,當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花壇響起《保衛黃河》,沐浴在和平陽光中的我們,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從“黨創建最早,堅持抗日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的東北抗聯,到淞滬會戰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從“子彈沒了用刺刀,刺刀斷了用槍托”的平型關大捷,到“用命果敢破擊”的百團大戰……14年抗戰,中國人民以超過3500萬人傷亡的巨大犧牲,取得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為什么是“第一次完全勝利”?當我們把視野放遠些,歷史的分量會更清晰。
這分量不只在14年。
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的近百年間,中華民族飽受侵略欺凌,一次次奮勇抵抗都以失敗和屈辱告終。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曾經引以為豪的主力艦之一定遠艦,殘骸也被侵略者掠走,舵輪被改成咖啡桌。
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盧溝橋事變……
“醒獅怒吼,誰敢鯨吞蠶食,散沙凝結,哪怕豆剖瓜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億萬中華兒女共赴國難,一雪前恥,徹底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從此,再沒有侵略者能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肆虐。
這分量也不只在中國。

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牽制日軍主要兵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
億萬中華兒女浴血奮戰,不僅求得民族解放,也護得世界和平。
這分量甚至不只在勝利本身。
1939年,作家朱自清寫道:“一大盤散沙的死中國,現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國了……新中國在血火中成長了。”曾經一度沉睡的民族精神,在血與火的淬煉中醒來、成長,凝聚成歷久彌新的抗戰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
要了解這場勝利的艱難,不妨先看一組數字:1937年,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戰艦52422噸,而這些現代化武器裝備,中國均無自產能力。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要打贏這樣一場差距懸殊的戰爭,我們有什么?唯有人民!四萬萬中華兒女用血肉筑成“新的長城”,占中國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民,成為抗日武裝斗爭的主要參加者。
“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他們放下鋤頭、扛起鋼槍,奔赴保家衛國前線。八路軍,出現以戰士籍貫命名的平山團、阜平營、靈壽營,由整縣農家子弟組成;新四軍三師十九團四連在劉老莊阻擊日軍,82名官兵全部犧牲,劉老莊村民含淚安葬烈士遺骨,立即選送82名子弟補入四連,被命名為“劉老莊連”。

有人出人,有糧出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為支援抗戰,父老鄉親們寧愿自己吃苕藤樹葉,也要把好糧食送到前線;為保護八路軍戰士和游擊隊員,村里婦女把他們認作自己的丈夫、兄弟、姐妹;為掩護八路軍傷病員在大掃蕩中撤退,村民們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不要說百團大戰中用竹簍幫助運送手榴彈的婦女兒童,自帶干糧“鑿”出滇緬公路的20余萬云南各族人民,大小戰役中送水、送飯、修路、抬擔架的農民……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農民以這樣的犧牲和奉獻,堅定地支撐著抗戰。難怪毛澤東同志曾深情寫下這樣的話:“抗日的一切,生活的一切,實質上都是農民所給。”
農民不僅參與到一線戰斗中去,更是極富創造力地在敵后戰斗著。廣大敵后根據地不分男女老少“各盡所能各獻其力”,創造出神出鬼沒的“地道戰”、像麻雀啄食一樣出其不意的“麻雀戰”、同敵人轉圈子的“推磨戰”等靈活有效的作戰方式。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面對如汪洋大海一般的人民戰爭,連侵略者也忍不住哀嘆,“曠費時日,真想舉手服輸”“神經緊張令人恐懼”。

鄉土大地之上,“像一股不可遏止的洪流,幾千年來被壓抑著的民氣覺醒起來了”。鮮血和犧牲使農民觀察世界的眼光逐漸成熟起來,他們用腳投票,堅定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共同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敵后抗日根據地內,農民用“投豆法”“畫杠法”“投紙團法”等方式投出寶貴一票,選舉出自己信任的干部。正如陜甘寧邊區一首民謠唱道:“金豆豆,銀豆豆,豆豆不能隨便投;選好人,辦好事,投在好人碗里頭。”
從1937年底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開創之初,各種人員加在一起不過3000人;到抗戰勝利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已有19塊,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
農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農村是革命的主戰場,土地問題是革命的根本問題。經過抗戰烽火洗禮,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這條路,將通往新中國。
三
“當你走出影院,看到今日盛世中國的真實圖景,山河無恙、萬家燈火,這就是電影的最大彩蛋。”看過電影《南京照相館》,有網友這樣評論。
今昔對照,感慨萬千。戰爭的慘烈讓人們更加珍惜和向往和平。80年后,人類又一次站在團結還是分裂、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十字路口。只有正視歷史真相,堅定維護和平,才是對維護人類和平的英靈、無辜慘遭屠殺的亡魂的最好紀念。

維護和平,基礎是發展。
歷史告訴我們,很多安全問題,根源在發展,出路也在于發展。放眼世界,外部環境越是不確定,越要以高質量發展贏得更多確定性;反觀自身,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談發展,就不能不談“三農”的壓艙石作用,特別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產保供功能。
14億多人口的中國,端牢自身飯碗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歷史性突破1.4萬億斤,2025年夏糧穩產豐收、早稻實現增產,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我們瞄準消費結構的變化,既在提高糧食單產上下功夫,也在科技賦能提高飼料油料作物單產上下功夫;既穩固口糧生產基本盤,也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既在生產端精耕細作、顆粒歸倉,也在消費端倡導健康飲食、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更為可貴的是,中國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同時,還在向更多國家輸出好的品種和技術,提供援助和經驗。

維護和平,底氣在穩定。
沒有穩定,和平發展都只能是空中樓閣。當今世界并不太平,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紛爭和軍事沖突多點爆發,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疊加。動蕩之中,人們對穩定更加渴望。中國以自身經濟社會穩定為世界注入的正能量,尤為不可或缺。
“三農”穩,天下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在城鄉間像潮汐一樣“雙向流動、可進可退”,為經濟穩定以及農村穩定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間。雙循環發展格局中,鄉村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場,成為中國經濟抵御外部風險、保持穩定發展的堅實后盾和戰略腹地。新時代以來,在占我國國土面積90%以上的農村地區,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筑牢了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維護和平,內核是文化。
遭受侵略后,中國人民不是學到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而是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這源于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鄉村“和”文化源遠流長。在鄉村,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整體,農業生產要“不違農時”“順天時,量地利”;人與人是熟人社會的組成細胞,待人接物要“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和諧機體,個體在社會中可以“和而不同”。千百年來,“和”文化內化為價值取向,外化為村規民約、家風家訓,維護著鄉土中國的有序運轉。
今天,站在人類命運的又一個路口,面對文明沖突、零和博弈等論調甚囂塵上,我們更需要傳承弘揚“和”文化傳統,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倡導世界各國和平發展、和諧相處、合作共贏,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
銘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紀念抗戰勝利,要永遠銘記我們黨立足國情深刻把握“三農”的寶貴經驗,永遠銘記中國農民的豐功偉績;更要由此出發,在新的歷史階段,堅持和運用好這些經驗,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
優先發展的鮮明導向,根植于無私奉獻和深情反哺。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我們黨歷史性地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了黨和國家的優先位置。如此鮮明的政策導向,如此堅定的莊嚴承諾,是對喂烈士遺孤奶水、自家娃娃喝米糊的沂蒙紅嫂的反哺;對“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太行兒女的反哺;對青壯年幾乎都參軍、“斷代性”犧牲的川陜蘇區的反哺。中國式現代化這列快車上,一個都不能少。
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蘊含著歷史智慧和時代洞察。
無論是革命戰爭,還是改革發展,“三農”是一以貫之的重點和主線。全世界只有中國,不僅打贏了脫貧攻堅戰,還專門設立5年過渡期,對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扶上馬、送一程”,接下來還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是基礎產業、農村占國土面積絕大部分、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三農”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農業強國的藍圖擘畫,根植于始終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硝煙散去,戰爭苦難依然刻骨銘心。這段記憶時刻提醒我們,有國才有家,國強方能民安。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美滿,億萬人民的生活改善,都要建立在國家強盛的基礎上。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二十大擘畫了農業強國的宏偉藍圖,我們要循序漸進、穩扎穩打,扭住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

歷史無法改變,未來可以塑造。
80年前,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80年后,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盛世如你所愿,是對英雄最好的告慰。“前進,前進”,讓我們闊步前行,在復興之路上創造新的偉業和榮光!
(執筆:李竟涵)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