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09-03 17:32:54
烈士氣節由此化,兩代堅守甘為民。9月1日,抗戰勝利紀念日前夕,筆者來到河南省民權縣北關鎮李館地道遺址,聽李館村民趙慶民講述他父子兩代三十年來默默守護楊朝起烈士陵墓、曾經感動了無數人的紅色故事。

李館地道遺址
踐守承諾 老父甘當“守陵翁”
位于李館地道前方,郁郁蔥蔥的松柏下,一座莊嚴肅穆的烈士墓常年靜臥此地。長眠于此的,正是當年領導這片區域中共武裝力量的游擊隊隊長——楊朝起烈士。

楊朝起烈士之墓
楊朝起系河南省民權縣北關鎮蔡莊村人。參加革命后,他在黨組織領導下積極發動群眾,建立鞏固了民權縣最早的李館革命根據地。1943年間,為打擊殘害百姓的許河據點日偽軍,打擊這股敵人,楊朝起曾3次化裝,深入敵穴偵察,上級領導根據他提供的情報,制訂了伏擊敵人的作戰計劃。楊朝起率區隊和民兵50多人,配合主力部隊參加伏擊戰,消滅日軍13名,其中小隊長1人,繳獲長短槍8支以及糧食等戰利品。
1948年7月26日夜,楊朝起帶領部分民兵在李館遭到國民黨地方部隊王念堂部400余人包圍,身中7彈,壯烈犧牲,時年34歲。革命勝利后,地方政府為楊朝起烈士修了墓立了碑。
“俺父親叫趙松武,他生前為了踐行25年前的一句‘一定把烈士墓守好’的諾言,一年365天,每天都要把他的戰友楊朝起烈士的墓碑擦拭一遍,日夜與抗日英雄陵墓為伴。”
1944年,年僅14歲的趙松武就加入了地方抗日武裝。1953年,趙松武因病解甲歸田。這時他才得知,當年留在當地開展工作的戰友楊朝起在一次激烈戰斗中壯烈犧牲。上世紀80年代末,趙松武看到烈士陵墓年久失修,心痛不已。他主動找到村干部說:“那地方沒人看管怎么行?我跟烈士做伴去。”鋪蓋、鍋灶一背,搭個草庵,他就在老戰友的墓前住了下來。直到離世,趙松武與地下的戰友朝夕相處了整整25個春秋。每天,他都會到墓前去看望一下老戰友楊朝起。有時,他還會采摘些野花,獻給老戰友,并向老戰友念叨一些村里的變化。每到清明節,他會不厭其煩地為前來掃墓的孩子們講述烈士的英雄事跡。

趙松武在老戰友墓前
“父親生前常說,能看護好抗日英雄烈士墓,讓子孫后代記住這段歷史,就知足了。”“死后也要埋在這里陪伴死去的英靈。”
講到這些,趙慶民的眼眶紅了。
無償守護 子承父業不停步
趙慶民于2016年11月被授予誠實守信“商丘好人”;2018年11月被授予誠實守信“中國好人”。其父趙松武曾經獲得“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好人”、“感動商丘人物”等榮譽稱號。

趙慶民清掃地道舊址的雜物
趙松武老人于2016年4月離世后,作為兒子的趙慶民遵從父親遺愿,無償來看護烈士墓,繼續陪伴父親的戰友。趙慶民雖然不是黨員,但為看護好烈士陵墓,他從不嫌苦嫌累,從未提任何條件。如今,趙慶民也在此守護了九年多,九年多來,他更明白了父親的堅守。他每天都把烈士墓清掃得干干凈凈,他還在墓地周圍陸續地種植了許多松柏。現在,放眼望去,盛夏時節的蒼松翠柏就像父親一樣,以戰士的挺拔身姿守衛著老首長的墓碑。

楊朝起烈士之墓墓碑
趙慶民接過其父守護的接力棒,不僅繼續照看烈士墓,更主動承擔起地道舊址的日常維護——每日巡查、清理雜物,為前來參觀的游客和學生講解抗日英雄事跡和那段烽火歲月。

趙慶民給學生講解抗日英雄事跡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我和父親做的這些,就是為了讓子孫后代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讓他們牢記歷史,追思感恩,激勵后人。”談到守護的目的,趙慶民感慨地說。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