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 2025年08月16日 05版 2025-09-08 10:39:24
多年來,在品種選擇、生長條件、田間管理等方面,我國糧食作物大田單產相較于實驗田存在明顯差異,導致單產差距較大,亟須整合資源,形成組織合力,推動糧食單產持續提升。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加強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集成推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糧食單產達到每畝394.7公斤,每畝產量比2023年增加5.1公斤,其中糧食單產提升對當年糧食增產的貢獻超過了八成,可見大面積單產提升初見成效。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這既是高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也是立足我國水土資源稟賦的現實選擇。當前,盡管實驗田單產屢創新高,但沒有形成均衡增產、穩定增產的局面,高產能力落地打折,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轉化為農田生產力。大面積單產提升,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形成普遍的、成熟的、適宜的增產模式。“普遍的”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多數種糧農民或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均采用標準化、規范化、流程化的單產提升技術,實現大面積高產豐收的規模效應。“成熟的”體現在單產提升技術門檻低、效果穩定,技術環節輕量化、操作簡潔,技術指導、交流體系成熟配套,農民的田間管理水平實現良性提升。“適宜的”強調技術要與區域條件相匹配,在確保成本效益的前提下,能夠有效應對天氣、水土條件的年際波動,實現區域性的穩產增產,而非單純追求產量極限。

大面積單產提升是在耕地面積約束下實現糧食增產、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的主要路徑,其核心價值在于促進三個融合。一是水土資源和技術要素的深度融合。水土資源約束制約糧食增產,技術進步是突破單產提升瓶頸的關鍵因素。通過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動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可在資源稟賦約束下實現技術突破,形成農業技術與資源條件協同發展的耦合體系,從而探索出一條資源高效利用的增產路徑。當前,以智慧農業為代表的新型生產模式不斷涌現,通過部署田間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光溫水墑等多維環境參數,并將數據即時反饋給生產者,實現對作物生長的精準管理。這種模式在大田條件下復現了試驗田級別的精細化管理,為將試驗單產轉化為大田單產提供了技術支撐。二是科研單位與基層實踐的有機融合。當前,我國農業科研與生產實踐脫節問題仍然突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存在網破、線斷、人散等問題,掣肘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打通的進程,無法滿足我國種糧農民提升種植技術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通過強化技術轉化應用,為重新搭建農業科研單位與基層生產之間的有效聯結提供了重要契機。以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大豆單產提升工程為代表的專項工程,通過集成推廣成熟增產技術,構建了政府部門主導、科研單位支撐、服務主體參與的多方協作機制。在專項資金支持、政策傾斜和氛圍營造等配套措施保障下,種糧農民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顯著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三是傳統耕作與現代農藝的系統融合。傳統農耕方式蘊含著尊重自然規律、注重精耕細作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而現代農業技術則通過解析作物生長要素需求,提升了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應當辯證吸收傳統農耕中的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思想,避免現代技術應用的負面效應;同時積極運用創新技術和新型模式替代落后生產方式,有效解決傳統生產難題,最終實現節約成本、提高產量、增加收益的多元發展目標。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支持,因地制宜引導,大范圍均衡推進。要實現這一目標,仍需克服多重挑戰。首先,部分項目要求與生產實際不適配。目前,部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存在資金分配與實際生產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導致資源浪費。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當地地勢平坦,土地平整資金占比30%,利用率低,而電力設施資金僅占8%,難以滿足農田輸配電建設需求。這種資金規定與實際需求的錯位,不僅影響了政策效果,還可能延緩項目執行進度。因此,建議盡快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使用規定,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賦予地方更多資金使用自主權,簡化流程限制,通過強化驗收標準管理,形成逆向約束,促使資金合理高效使用。

其次,技術服務支撐還不夠。要實現大面積均衡增產,必須突破現有農技推廣體系的局限,建立更多“農業專家-種糧農戶”直通式服務渠道,增強農民對新技術應用的信任度,加快增產技術的推廣落地。同時,進一步加大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的資金支持力度,在黃淮海、東北、西南等玉米產區大力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擴大玉米單季“噸糧田”建設規模,集聚資源推動更多糧食高產技術落地見效。再次,政策扶持力度偏弱。有限的財政資金應當重點投向對單產提升作用顯著、技術突破空間大、政策扶持需求迫切的關鍵環節,以較小投入撬動更大效益。目前,促進單產提升的補貼政策體系尚不完善,一噴三防、一噴多促、種子包衣等增產效果顯著的技術補貼存在項目較少、覆蓋品種有限、實施范圍較小等問題。應系統探索大宗農作物在制種、播種、病蟲害防治、收獲等影響單產的關鍵環節的補貼政策,建議參考借鑒大豆種子包衣補貼的做法,針對小麥、玉米等主要作物設立專項防治補貼,推動種子標準化包衣技術應用,加強農作物病害源頭防控。

此外,產業鏈條發展與產能提升不同步。一方面,糧食產后處理環節薄弱,糧食倉儲設施數量不足或建設標準不高,導致糧食產后損耗問題;另一方面,糧食加工轉化能力欠缺,精深加工發展存在短板,全國僅2%的糧食企業開展深加工業務,糧食全產業鏈綜合效益偏低。應從單純注重生產向產儲加銷并重轉變,強化產業鏈各環節銜接,加快補足產業鏈短板,創新糧食加工產品矩陣,拓展糧食產業鏈長度和深度,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
周琳
■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鐘鈺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圖源|新華社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