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天眼新聞 2025-09-11 14:48:27
說起一個月前搶收搶售的情景,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甕背村黨支部書記楊慧還是很激動。“訂單像雪花片一樣飛來,全村人齊上陣,摘果、分揀、打包、封箱連軸轉,最后15萬斤黃桃全銷空了?!?/p>
集體經濟增收,群眾受益。圍繞推動產業發展強村富民,甕背村“兩委”主動扛起村級發展“主心骨”責任,依托“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用心打造“甕背”特色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鄉村全面振興,產業是支撐。我省各地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探索“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三鏈協同”模式,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以黨建引領產業升級,助推業興民富。

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甕背村群眾采收黃桃。(肖浩 攝)
支部建在產業鏈
看著滿載蔬菜的貨車駛離田間去往粵港澳大灣區,貴陽市清鎮市紅楓湖鎮駱家橋村黨支部書記李政倫不由感慨:“從2012年村集體經濟負債2萬元,到2024年創收65萬元,產業路子走對了。”
2019年,貴陽市推進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建設,李政倫緊抓機遇,成功爭取3206畝基地落戶,并積極探索支部聯建共建模式,推動村黨員與蔬菜保供基地共建黨支部,6名黨員率先打造6個示范棚。
黨員做示范,群眾跟著干。如今,村里210個蔬菜大棚既保省內“菜籃子”,又遠銷粵港澳大灣區,累計帶動16萬人次就業。
圍繞黨建抓產業,抓好產業促發展。近年來,各地按照“產業鏈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就建設到哪里,黨建引領作用就發揮到哪里”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黨支部+”融合發展模式,將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建在產業鏈上、設在專業合作社里。
以強基層組織、強集體經濟、富農民“口袋”“腦袋”為目標,銅仁市印江自治縣新寨鎮整合21個村集體資源,組建新寨強村富民綜合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實體化、市場化運作。
遵義市正安縣楊興鎮桐梓社區黨總支主動對接農科院引進優質品種,黨員先鋒包片指導,大力發展油菜產業,2024年,社區集體經濟累計收入345.9萬元,產業紅利惠及全體村民。
堡壘“強”在最前沿。各地在建強組織鏈上精準發力,有效帶動項目、人才、服務等關鍵資源向農業產業發展全鏈條集聚,破解基層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兩張皮”問題,實現組織優勢與產業優勢同頻共振、相融互促。

黔東南州鎮遠縣黨員干部在羊場鎮天麻種植基地幫助采挖天麻。(李安生 攝)
黨員聚在產業鏈
覆蓋全縣7個鄉鎮18個村,黔東南州臺江縣臺盤鄉棉花村紫薯已成為帶動一方增收的“寶貝”?!皬牡乩锿诔鰜砭椭苯友b車,有時候游客還上門來買。”棉花村黨支部書記王堂亮說。
從“土疙瘩”到發展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撐產業,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功不可沒。
2022年,選定紫薯產業后,中組部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劉開福和村干部就帶頭租田試種5畝,帶動黨員、村民種植67畝?!爱斈昃褪樟?.7萬斤紫薯,市場價差不多2元一斤,效果立竿見影?!贝蹇创?,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眼見紫薯“有搞頭”,大家種植積極性也高了。
次年8月,中組部駐臺江幫扶工作組和村里合計后,邀請農業專家到村指導,明確打造“臺江高山紫薯”品牌。2025年,全縣紫薯種植面積達1050畝,覆蓋約1800戶農戶。
既當“先行者”,又當“服務員”。廣大黨員干部把黨旗插在產業發展關鍵處,以“跟我上”的擔當代替“你們干”的號召,讓群眾發展產業有方向、得實惠。
遵義市仁懷市高大坪鎮發揮黨員農技人員先鋒模范作用,實行“水稻+油菜”“高粱+蔬菜”輪作經濟,實現一田多收、四季多得。
黔東南州雷山縣方祥鄉水寨村成立黨員助銷專班,依托“姑媽籃球賽”流量和縣域展銷平臺,線上線下聯動銷售高山冷水魚。
各地還精準聚焦村組干部、返鄉創業人員、返鄉大學生等群體,注重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著力破解人才瓶頸,激活內生動力。
群眾富在產業鏈
“家人們,咱獨山大米顆粒飽滿、口感軟糯……”走進黔南州獨山縣麻萬鎮一處農家小院,直播帶貨主播盧方貴正熱情地向網友推介獨山大米,鏡頭外,訂單提示音不斷響起。
“平均每場直播能售出3000多單,最多可突破上萬單?!苯柚R方貴的直播間,獨山大米、豬肉、葡萄等農特產品插上翅膀,銷往全國各地。
前端產業選得好,中端管得好,后端必須賣得了、賣得好。我省出臺《2024貴州農村電商直播大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依托新媒體平臺流量優勢宣傳展示多彩貴州美麗風貌、展銷多彩貴州好產品,有效解決產業發展后顧之憂。
在延伸農特產品服務鏈的賽道上,各地實招頻出,打通從田間地頭“最初一公里”到消費者手中“最后一公里”,讓黔貨出山路子越走越寬。
六盤水市水城區獼猴桃種植規模達11.2萬畝,不僅在上海、廣州、大連等城市建有線下銷售實體,還遠銷加拿大、俄羅斯等國,近5年總產量達18.4萬噸,總產值36.8億元,惠及農戶1.8萬余戶約7萬人。
作為“中國薏仁米之鄉”,黔西南州興仁市構建“種植—加工—研發—銷售”全鏈條體系,培育20余家精深加工企業,開發薏仁米代餐粉、薏仁油、薏仁面膜等產品,引入電商企業搭建線上銷售渠道,推動薏仁米產業從種植端向高附加值、多渠道銷售端跨越。
農戶忙著種植管護,合作社專注品質把控,企業做好銷售服務。放眼黔貴各地,正立足資源稟賦,描繪“支部強起來、黨員動起來、群眾富起來”的生動圖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華姝
編輯 孫蕙
二審 張齊
三審 孫曉蓉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