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09-22 09:44:37
9月16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答記者問,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關糧食生產的。韓俊部長談到:我們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來”的重要指示,啟動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接著,韓俊部長又以玉米為例,講到了新疆在提單產方面的成功實踐,通過密植技術,每畝從3000株提高到了7000多株!
2025年已經是國家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第三年,農業農村部繼續加大部署力度,韓俊部長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大面積提單產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相關舉措。
1月8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主持召開部常務會,審議并原則通過《2025年全國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實施方案》,研究部署有關工作;
1月20日,農業農村部發布《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3月28日,韓俊在全國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推進視頻會上強調,要扎實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5月13日,農業農村部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召開全國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現場推進會;
6月9日至10日,韓俊在河南、河北調研時談到,要落實落細大面積單產提升措施,堅持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促進單產大面積均衡提升。
那么,大面積提單產有多重要?為什么韓俊部長反復講?農業農村部是怎么干的?效果怎么樣?
糧食:國之根本,民之命脈
民以食為天。糧食,這個看似平常卻又無比重要的東西,貫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也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多少王朝的興衰都與糧食的豐歉緊密相連。糧食充足的時候,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一旦遭遇饑荒,社會就會動蕩不安,甚至引發改朝換代。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糧食安全更是關乎國家穩定、社會和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為我們抓好糧食生產提供了根本遵循。

圖源:圖蟲創意
然而,近些年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都給全球糧食供應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中國人口眾多,對糧食的需求量大,從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必須抓好糧食生產。
農業農村部的首要職責就是抓糧食生產,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中國的地能產出足夠多的糧食,把咱們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提單產: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近20%的人口。但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優質耕地僅占40%。資源總量隨著城鎮化推進,耕地和水資源約束越來越緊,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產量空間非常小,糧食安全面臨“緊平衡”考驗。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突破1.4萬億斤,但大豆等品種對外依存度仍較高。

圖源:圖蟲創意
可以說,到了當前糧食生產的這個發展階段,大面積單產提升是黨中央深刻洞察國情農情、精準把握農業生產規律作出的重大決策。那么,單產提升作為破解資源約束、端牢飯碗的關鍵一招,可行嗎?
咱先來看看國際上的情況。和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糧食單產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就拿美國來說,實現了大規模、高效益的農業生產。相較美國,我國的玉米單產只有它的60%,大豆只有它的50%。全球糧食單產最高的國家是荷蘭,達到了每畝800公斤,超過我國一倍多。
再說說咱們國內的情況。科學家們在試驗田里創造的高產紀錄,玉米超過1500公斤,中國農業科學院李少昆團隊在新疆奇臺農場還創造了玉米單產1663.25公斤的全國最高紀錄。而在大田里,2024年玉米全國平均水平僅為439.4公斤,差距很大。所以,大面積提高單產,把試驗田里的高產技術推廣到大田,實現均衡增產,就成了咱們當前糧食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試驗已經做到了,生產部門就得想辦法把試驗變成更多的實踐,這也就是韓俊部長談到的要想辦法“把專家的‘產量’變成農民的‘產量’”。
兩個差距既是不足、更是潛力,需要農業農村部門協同各方力量,集聚資源、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增產措施落地見效。

提單產重點:大面積與均衡并重
大面積是基礎。提單產,不能只盯著少數幾塊地搞“樣板工程”,而是要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為啥呢?因為咱們國家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種植習慣差異很大。只有大面積推廣,總量才能上去,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國家的糧食總產量。就像蓋房子一樣,不能只蓋幾間漂亮的樣板房,而是要蓋起一片整齊的住宅小區,讓更多的人有房住。今年,農業農村部在全國選了702個縣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通過在這些縣大面積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周邊地區的糧食生產,逐步實現全國糧食單產水平的整體提升。

圖源:圖蟲創意
均衡是關鍵。大面積提高單產,還得注重均衡。不能有的地方產量高,有的地方產量低;也不能高一年、低一年。就得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種植方案。比如,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采用先進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土壤貧瘠、干旱缺水的地區,就要選擇耐旱、耐瘠薄的作物品種,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灌溉方法。同時,還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提高種植水平,讓其掌握科學的種植方法,實現均衡增產。
瞄準單產這一關鍵變量,農業農村部全環節、全過程挖掘糧油單產潛力,加快形成“多技術集成、大面積普及”均衡增產的格局。

提單產路徑:多管齊下,科技賦能
聚焦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提單產,就得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具有田塊平整、土壤肥沃、灌溉排水設施完善等特點。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可以改善農田基礎條件,提高土地產出能力。另一方面,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優質、抗逆的農作物品種。

圖源:圖蟲創意
推動“四良”深度融合。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深度融合,是提高單產的重要途徑。良田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良種是農作物高產的內在因素,良機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良法則是科學種植的保障。把這四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業生產體系。“天府糧倉”腹地四川省宣漢縣圍繞糧食安全等主線,推廣應用“良種、早育、密植、肥調、綜防”五大核心技術,以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為重點實施糧油單產提升行動,帶動縣域玉米平均單產從1995年的238公斤躍升至2024年的540公斤。
集成推廣增產技術模式。在農業生產中,有很多先進的增產技術模式,比如合理密植、精量播種、一噴多促、水肥一體化等。這些技術模式都是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和實踐總結出來的,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比如合理密植,過去的玉米一畝地種3000多株,后來又提到4000多株、5000多株,在新疆甚至可以種到一畝地7000多株。通過合理增加種植密度,再加上水肥一體化、一噴多促等技術,就可以顯著提高玉米的單產。新疆伊利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納達齊牛錄鄉納達齊村種植戶楊峰,種植玉米15年,2024年“四良”融合,2000畝玉米畝產達到1400公斤。
通過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中國的糧食單產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提升。去年,全國糧食畝產達到了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2.5公斤,單產對我國糧食產量增長貢獻超過60%,有些年份甚至會超過80%。
大面積提高單產,不僅增加了糧食總產量,也帶動了農民增收。除了產量提升帶來收益,農業生產效率也提升了,農民也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展其他產業,增加收入來源。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對糧食的需求還將不斷增加。現在糧食播種面積已經達到了天花板,很難再增加,想要提高產量,大面積單產提升就是必然選擇,甚至是唯一有效選擇。這么多年以來,全國糧食能夠實現穩產增產,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瞄準短板、集中資源力量,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一塊短板一塊短板補上,推動產量整體提升。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滿足國家和人民的需求。同時,提高單產還可以增強我國糧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使我們在國際糧食市場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