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09-30 16:10:34


(遼陽縣縣城首山一瞥 遼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張澤鈺攝)
“何處為遼陽縣?”
昔年,詩人叩問山河,將千年思索與期待凝于筆墨。這聲追問,穿透歷史層云,掠過古衍水清波,最終在這片既藏古韻、又迸發青春活力的土地上,尋得豐饒而響亮的回音。

(春到山鄉 李文濤攝)
遼寧遼陽縣,建置迄今逾兩千三百載。商朝箕子東遷播撒文明火種,東周戰國燕楚在此逐鹿爭雄,三國司馬懿揮師平定公孫淵,唐王李世民攜薛禮東征留下傳奇……歷史的年輪,在這片古老大地刻下深深印記。如今,駐蹕山腳下這座浸潤燕秦風骨、漢唐煙雨的古燕畿故地,已在時代浪潮中淬煉出別樣風華。
多年來,遼陽縣人牢記囑托,以奮斗姿態、拼搏狀態篤行不怠。以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為牽引,聚焦10個方面、47項重點任務,全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遼陽縣實踐。2024年,遼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9.4億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比依次約為30%、27%、43%,一座環境美、產業優、人氣旺的新時代遼陽縣,正以蓬勃生機邁向新征程。
“要錨定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以產業升級為根基、創新驅動為引擎、特色資源為抓手,深挖優勢、打造亮點,全力破解發展瓶頸,讓‘特色’變成‘賣點’、‘潛力’轉化為‘實力’,真正找準并激活縣域經濟發展的流量密碼,引領遼陽縣在晉級之路上跑出加速度、實現新突破。”遼陽縣委書記李典閣的話語,道出了全縣上下的共同追求。
一城溫度:繪就民生幸福新圖景

(遼陽縣縣城首山一瞥 遼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張澤鈺攝)
在遼陽縣北,長白山脈首峰駐蹕山巍然矗立。據典史記載,唐王李世民東征至遼東郡(今遼陽),曾于東南山麓駐扎,“駐蹕山”之名由此流傳至今。
拾級登頂,視野豁然開朗,鞍遼兩市近在咫尺。這座山將遼陽縣地勢一分為二:東部山區層巒疊嶂,西部平原沃野千里。雨后清溪潺潺,秋來暮山染紫,古寺鐘聲悠揚間,縣城樓宇鱗次櫛比,高鐵呼嘯而過——大自然饋贈的綠色資源搬不走,遼陽縣便用心做好“綠色文章”。
多年前,遼陽縣特邀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將土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人居環境整治融為一體推進新城建設。如今,駐蹕山腳下曾經房屋散亂的城中村,已變身宜居宜游的“城市休閑綜合體”,縣城多了“綠肺”,百姓添了休閑去處。
在遼陽縣,能讓人慢下腳步、感受煙火氣的地方不止一處。首山涼亭山公園與向陽廣場連綴著早市、夜市,是縣城群眾休閑健身的“老字號”。漫山槐樹吐綠,鳥語伴著花香,齊全的休閑設施里滿是生活氣息。“留住首山早市”是群眾的強烈呼聲,遼陽縣科學規劃用地、逐年投入資金維護,這份“痛并快樂著”的精細管理,贏得了百姓真心贊譽。

(前杜村一瞥 遼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張澤鈺攝)
劉二堡鎮前杜村,作為國家級文明村,因“前杜草莓”火爆出圈。如今的前杜村,村民戶戶住樓房、享統一物業,集體草莓設施農業蓬勃發展,游樂場、北方水系小鎮、小吃街、電影院、跑馬場一應俱全,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5萬元。從過去常年受水患困擾的“光棍村”,到如今吸引全國游客觀光的新農村,前杜村靠強化“造血”功能、科學規劃用地、做優三次產業反哺,闖出了鄉村振興新路。

(柳壕鎮濕地公園 姚玉華攝)
柳壕鎮濕地公園,是大自然贈予的“天然氧吧”。蘆葦搖曳、碧水澄澈,野鴨成群嬉戲,徜徉其間,連空氣都帶著清甜。“為守住綠水青山,多年前我們主動讓多個農業企業項目搬離,現在生態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柳壕鎮黨委書記的話,道出了遼陽縣守護生態的決心。

(遼陽縣自然風光 丁先州攝)
這份民生“閑趣”,來得殊為不易——遼陽縣的發展,曾受限于“擁擠”的空間。改革開放初期,作為農業縣的遼陽縣從鄉鎮企業起步,“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發展模式,讓城市空間未及規劃便已“飽和”。先有產業、再建城市、后做規劃的“倒序”發展,使城市化建設面臨先天制約。
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遼陽縣多年來持續改善城鄉面貌,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如今,首山、興隆、劉二堡三大工業園區依托互補、有序分布;面對工業用地緊缺的“痛點”,遼陽縣全力推進園區標準化建設,總投資超2.8億元,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在即將開園的小北河二期產業園,一幢幢標準廠房高大寬敞,為智能化生產線預留充足空間。“車間、倉庫、環保設施全是集約規劃、量身定制,中小企業能‘拎包入駐’,徹底解決了‘老廠房裝不下、新廠房建不起’的難題。”小北河鎮黨委書記的介紹,透著對園區發展的信心。
從新增2408個停車位,到建設改造4個口袋公園、鋪種0.5萬平方米草坪,再到投資2082萬元開展農村環境凈化整治、建成4個“五好兩宜”和美鄉村——遼陽縣以城鄉精細化管理的實際行動,把民生福祉落到了實處。
活水筑基:激活產業升級新動能

(小北河輕工產業基地 遼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袁宏廣攝)
從本遼高速公路黃泥洼站出口駛出,沿沈環線向西行駛片刻,一座現代化輕工業產業園便映入眼簾。這里沒有傳統農業鄉鎮的靜謐,取而代之的是晝夜不息的襪機轟鳴,一針一線間,織就了遼陽縣輕工業發展的錦繡篇章——“中國襪業名鎮”小北河輕工產業基地的招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我們小北河的襪子,質量過硬、價格實惠。最近剛成立設計工作室,大家都鉚著勁想把自主品牌打出去!”一家襪廠的年輕設計師,一邊在電腦前忙碌,一邊自豪地介紹。如今的小北河,已集聚織襪企業206家,擁有電腦織機2.5萬臺,年產值達38億元,形成了覆蓋研發設計、原料生產、加工制造、品牌營銷、物流配送的完整產業鏈。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帶動本地就業,更吸引大批在外務工青年返鄉創業。“從無到有確實難,但現在我們有了自主品牌、完整產業鏈,未來還要拓展更廣闊的銷售平臺,年輕人回家就得闖出點名堂!”設計師的話語,滿是青春的干勁。

(小北河襪藝時尚展演 遼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張澤鈺攝)
截至目前,遼陽縣已連續三年舉辦“小北河襪藝時尚周暨中國·小北河襪品采購訂貨會”,共計接待客商30萬人次,簽約訂單30億元。“小北河襪藝產業研究院”“小北河襪業電商選品中心”“小北河襪藝創意設計實踐培訓基地”在小北河輕工產業基地正式揭牌,并與多家企業以及大連大學、魯迅美術學院等院校達成合作意向,產品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攀升。
“小北河襪業產業集群”分別在2025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中獲品牌強度760,品牌價值18.92億元的優異成績;在遼寧省品牌故事大會上,以22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全省品牌價值榜第十名,充分彰顯了產業發展中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主導的顯著成果。

(向陽工業園區一瞥 遼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張澤鈺攝)
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質“沃土”的培育。遼陽縣的“新”,不僅體現在產業形態的迭代,更源于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內生動力的戰略眼光。
近年來,遼陽縣完善招商引資考核機制,樹立“以招商論英雄”的鮮明導向,推動招商工作脫虛向實。從遠赴荷蘭、德國、塞爾維亞推介企業,到實現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5.3億元、同比增長3%;從以創新驅動賦能產業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到獲評2024年度遼寧省單項冠軍縣,全縣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58億元、同比增長45%——遼陽縣以開放姿態,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遼陽縣積極響應綠色發展號召,樹牢“項目為王”理念,連續三年召開招商引資誓師大會。面對發展挑戰,遼陽縣主動拓寬產業領域,以“拼”的精神、“干”的作風贏得認可:近年來簽約項目45個、落地31個,5億元的遼燚鋰電池梯次再利用、10萬輛/年報廢機動車回收拆項目、3億元的華信功能級鎂建材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投產達效。并建成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廢巖、廢塑料綜合利用基地,有效解決了廢棄物處理難題。
同時,由正泰安能與遼寧起點集團在遼陽縣唐馬寨鎮打造的分布式戶用光伏整村匯流項目正式竣工并網發電,成為東北首例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整村匯流微電網》項目,獲評“三省一區”首例示范項目,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新風集團生產車間 遼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袁宏廣攝)
實干、肯干更要會干。遼陽縣強化資金等要素保障,強力推進產業改造升級,華信特鋼精密鑄造、澎德再生資源等8個項目入選省工信廳重點工業項目。

(龍鶴一號盾構機 企業供圖)
“手術刀向內”的改革,讓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在遼陽縣政務服務中心,“一件事一次辦”的30個主題場景服務流程實現線下可辦,引導流程張榜上墻、一目了然,持續打造“辦事更方便、賺錢更容易”的營商環境。
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齊頭并進。多年來,遼陽縣共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4家,雛鷹瞪羚企業19家,中小科技企業147家——遼陽縣產業發展的接續性與競爭力,正不斷增強。
生態農業:蹚出綠色富民新路徑

(鑫金蛋業蛋鴨養殖基地 企業供圖)
“濕地養的鴨,下的蛋自帶鮮勁兒,這可是咱遼陽縣獨一份的好滋味!”鑫金蛋業的養殖技術員沿著鴨舍巡檢,手中記錄本密密麻麻記滿鴨群的采食、產蛋數據。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在這片孕育農耕文明的黑土地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維度”不斷拓展。藍天、碧水、清香稻米,為蛋鴨提供了優質生長環境,也讓“嘎嘎叫”鴨蛋擁有了區別于普通鴨蛋的細膩口感與豐富營養。如今,這枚小小的鴨蛋早已跳出“初級農產品”范疇,延伸出咸鴨蛋、松花蛋等多個品類,在各大商超與電商平臺廣受好評。2024年,鑫金蛋業年產蛋品達3億枚,產值突破3.6億元,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首山鎮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 遼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張澤鈺攝)
在“抓一產、強三農”的有力舉措下,鑫金飼料項目在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建成投產,該產業園目前已吸引多家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食品制造、畜禽養殖上下游企業入駐,躋身全省同類園區前三甲,二期項目建設正在加速推進,預計建成后將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
金秋九月,甜水滿族鄉靈芝種植戶劉娜迎來豐收季。地處大山深處的甜水滿族鄉,群山如黛、空氣清新、溪水潺潺。當地群眾“靠山吃山”卻不“毀山”,通過科學培育靈芝,不僅讓劉娜實現致富,更帶動村民共同增收。

( 八會通明山景區 楊振華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遼陽縣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引導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特色林下經濟,蹚出了生態農業發展新路:河欄鎮的柞蠶與大果榛子、八會鎮的中草藥、隆昌鎮的南果梨與馬氏神泉、吉洞峪滿族鄉的香菇與林蛙、寒嶺鎮的木耳、甜水滿族鄉的靈芝與冷水魚——東部7個鄉鎮實現“一鄉一品”產業格局,讓生態優勢轉化為富民優勢。
運糧河畔的唐馬寨,古稱“鶴野”,因盛產大米聞名,曾是清朝御用貢品,素有“魚米之鄉”美譽。這里的大米,米粒晶瑩、煲粥清綠、香氣四溢,入口回味甘甜。如今,昔日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更成為帶動一方發展的富民產業。遼陽縣平原地區既有北國黑土的潤澤與雪原勝景,又有江南水鄉的旖旎風光,通過整合資源、優化產業布局,今香溢食品、湯泉谷飲品等特色產業在此蓬勃發展。

(漁民收獲后的喜悅 邱力攝)
從田間“土特產”到貨架“暢銷品”,再到農戶手中“致富錢”,遼陽縣寫活了現代農業“從田間到餐桌”的增值文章,穩步走出一條綠色、高效、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文旅振興:打造鄉村發展新引擎

(槐花節 遼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張澤鈺攝)
從歷史深處走來,向時代潮頭奔去。春夏秋冬、寒來暑往,遼陽縣的美食美景吸引八方游客,也催生出新一輪經濟增長點——鄉村的煙火氣與文化味,讓每一次停留都更具意義。
“以前村里靠種養殖過日子,現在文旅生意越來越火,小吃店、民宿多了,大家日子過得紅火,心里別提多高興!”在寒嶺鎮核伙溝景區,忙著洗菜炒菜的劉大姐笑容滿面。近年來,遼陽縣依托豐富歷史文化資源與自然風光,打造系列特色文旅項目,建成4條國家級、3條省級精品旅游線路。這些線路將散落的文旅“明珠”串聯起來,形成“吃住行游娛購”一體化鏈條,構建起“引客來、留客住、促客消”的黃金閉環。
如何讓“一季游”變“四季火”,是遼陽縣文旅發展的重要課題。為實現文旅“長紅”,遼陽縣不斷探索實踐:連續舉辦“槐花節”“襪子節”“梨花匯”等特色活動,邀請央視《地理中國》探秘首山,集中推介8款“遼陽縣好賀兒”(地方特色產品)。系列舉措推動游客總量、旅游收入均實現20%以上增長,遼陽縣成功獲評省級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增強型縣,文旅產業“金名片”愈發鮮亮。
上半年,遼陽縣共接待游客268.8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8億元,文旅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寒嶺一旦山風景區 王宇攝)
何處為遼陽縣?答案自在新程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歷史的年輪從不辜負實干者。
今日遼陽縣,給出的答案已無比清晰:它既在《遼東志》泛黃的書頁里,也在物聯網奔騰的數據中;在稻浪起伏的原野間,也在光伏板組成的綠色矩陣內;在薛仁貴白馬踏過的古道上,更在大橋塔吊架起的時代速度中。
山河依舊,卻已萬象更新。遼陽縣的高質量發展,在于以三次產業為筋骨頂住轉型壓力,以民生溫度托起百姓美好生活。它讓歷史不再是沉重包袱,而成為前行底氣;讓“鄉村”不再意味著滯后,而成為興業、強縣、富民一體化發展的現代樣本。
古韻悠長,新程浩蕩——面對“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擘劃“十五五”藍圖的腳步正在加緊,遼陽縣的晉級之路,仍在繼續;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答卷,正書寫新的精彩。
總策劃:馬軍
制片人:雷建功
組稿中心主任:馮作勛
主編:王秋鳳
剪輯:翟璐璐
制片主任:徐丹
攝像:劉宇晨
統籌:金娜
稿源單位:《中國區域發展聯播》東北組稿中心 蘆靜 姜勇
鳴謝:遼陽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王嘉懿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