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5-10-11 11:03:38
金秋時節,玉米飽滿結實、水稻金浪翻滾、高粱紅遍田間,各類糧油作物陸續進入收獲季,重慶大地處處是豐收的圖景。
在這個秋收季,我市糧油作物高產創建成果格外亮眼,多項單產數據創新高——
在開州區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核心示范片,玉米畝產達到798.5公斤,一舉刷新全市玉米單產紀錄;
在永川、梁平水稻單產提升示范片,水稻畝均產量分別達到842.44公斤、830.9公斤,在大面積生產中雙雙突破800公斤;
在開州、酉陽、巴南等地,大豆凈作畝產紛紛超200公斤,最高達到275公斤,相較于全市目前150公斤的平均水平,實現了大幅提升……
連日來,記者采訪發現,這些令人欣喜的成績背后,藏著一套關鍵“增產密碼”——增密。
增密就是增產
近年來,我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000余萬畝,糧食生產總體保持穩定,單產水平逐年提升,但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尤其在耕地擴面空間不斷收窄、靠“擴面積”穩糧增糧的路徑愈發有限的背景下,通過技術手段推動糧食單產提升,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抓手。為此,我市連年開展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市農技總站副站長張穎韜介紹,要在有限面積里實現增產,一靠品種、二靠技術,“一方面,我們通過高產品種推廣實現增產。另一方面,推動品種與增密技術深度適配,通過合理密植,讓單位面積內的作物有效株數增多,進而直接拉動產量提升。”
事實上,近些年受勞動力短缺等影響,糧油生產中的“稀大窩”是普遍現象。“種水稻,一畝地也就栽8000窩左右,確實比較稀。”巴南區惠民街道顯林村村民石澤蘭坦言,家里種田主要靠自己和老伴,人手不足,插秧時只能盡量“省勁兒”,密度自然上不去。
“實際上,每畝水稻的栽植密度可以達到1.2萬窩,一下就能將產量提高30%左右。”張穎韜強調,“所以對重慶糧油生產來說,增密就是實實在在的增產。”
增密難在哪
但在實際生產中,增密面臨著重重挑戰。
首當其沖的是技術適配難題。在雙昌(重慶榮昌、四川隆昌)產業園,當市農科院水稻所所長姚雄建議插秧時每畝增加至1.5萬窩苗時,當地水稻種植大戶徐峰的第一反應是懷疑。
“這根本不可信,我們之前每畝栽8000窩苗,這么密透光性就變差了,肯定會加重病害發生。”徐峰的顧慮很直接:增密可以,但必須先解決病蟲害防控問題。
耐密植品種的短缺,是另一大制約。以高粱為例,作為我國西南地區頂級白酒的核心釀酒原料,我市小糯高粱種植歷史悠久,也是全國小糯高粱的重要產區。
但一直以來,由于小糯高粱種質資源有限,現有的酒業專用小糯高粱品種都是在國內有限的種質資源內改良選育,且全部是高桿品種,株高在2.6米至3.5米之間。
“現有品種密植后,植株為了吸收陽光就會爭高,反而影響養分向穗部輸送,影響了高粱產量。加上它們本身植株較高,密植后更容易倒伏,機械化收割困難。”市農科院油料所博士唐世義說。
種植戶的傳統觀念,則是推廣增密技術的“隱形障礙”。
“大豆就該這么種,密度高了只會徒長,根本不結莢。我種了這么多年大豆,從沒見過密植能高產的。”在開州區趙家街道開竹村種植大戶陳流江的固有認知里,大豆“稀種才靠譜”。因此,當專家向他推薦耐密植大豆品種、建議提高種植密度時,他內心糾結了很久,始終不敢嘗試。
密植終于結出高產果
通過近年來的高產攻關,如今這些問題正在逐個破解。
在雙昌產業園,徐峰今年將水稻種植密度增加到了1.5萬窩/畝,頭季稻畝產便達到869.25公斤。
“雖然苗子數量比以往增加了一倍,但姚所長指導我們采用寬行窄株的模式,在拉大行距的同時,縮小苗子株距,這樣一來,不僅密度上去了,植株也能利用行距通風透光,有效解決了密植滋生病蟲害的問題。”徐峰笑著說,事實證明,科學增密確實能高產。
在永川、梁平的水稻單產提升示范片,種植戶們也采用了類似的辦法:將每畝水稻栽植密度提高至1.2萬窩,再搭配“重施底肥、看苗追肥”等精細化田間管理措施。這是此次大面積生產中畝產突破800公斤的重要原因。
在耐密植品種方面,今年我市在開州引入“正紅507”耐密植玉米品種,通過精量播種,示范片每畝栽植密度達到4000株以上,較以往的高產示范片多出五六百株。
“以往我們種的普遍是大穗玉米,通過大個頭達到高產目的。”市農技總站糧油科科長方立魁說,這類品種不利于密植,“正紅507”雖然個頭小,但結實率高,通過密植,反而更有利于實現高產,所以此次能以798.5公斤刷新全市玉米單產紀錄。
此外,我市也自主選育出耐密植的高粱新品種“矮紅纓1號”。該品種株高降低約91.2厘米,密植后也不會向上爭光,示范田平均畝產達到463.3公斤,較全市平均產量262.53公斤增產76.48%。
針對農戶“不敢試、不愿試”的觀念問題,我市則通過引導大戶試驗示范,推廣密植技術,讓實際產量說話,逐步打消農戶顧慮。
今年,陳流江就在市農科院科技處副處長杜成章的強烈建議下,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選用了我市“華圣28”耐密植大豆品種,將每畝密度增至2萬株以上。
測產當天,經過收割、脫粒、除水分,測出畝產275.0公斤時,陳流江又驚又喜:“沒想到栽這么密還能有這么高的產量!以前真是想錯了。”
按目前大豆的收購價,如果畝產達到500斤,那么就能實現1000元以上的效益,將大幅提升種植戶的積極性。
杜成章表示,我市大豆種植面積上不去,背后原因就在于產量上不去,農戶沒有積極性。今年通過引導種植大戶在多個區縣開展耐密植大豆試驗示范,單產提升效果顯著,這不僅能讓更多農戶看到大豆種植的潛力,更能為未來重慶大豆產業規模化發展、機械化作業打下基礎,推動大豆產業實現“量質雙升”。(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栗園園)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