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央廣網 2025-10-11 13:01:41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早稻再獲豐收,平均畝產首次突破400公斤,創歷史最好水平。福建表現尤為亮眼,單位面積產量426.5公斤/畝,連續7年在全國10個生產早稻的省份中保持第一。
根據收獲季節,福建糧食分為春糧、夏糧(以早稻為主)、秋糧。今年以來,全省春糧、早稻接連實現播種面積、總產量、單位面積產量“三增長”;秋糧生產漸入佳境,各地中、晚稻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糧食安全這根弦須臾不可松懈。當前,糧食要實現高位再增產,擴面積潛力有限,重心必須落在大面積單產提升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正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通過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深度融合,不斷刷新糧食單產紀錄。
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記者隨著稻香,追著稻浪,看“單產冠軍”是如何煉成的。
增產的重心在大面積單產提升
種糧的第五個年頭,邵武“新農人”江平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早稻干谷平均畝產近650公斤,比第一年翻了一番。
2021年,從事建筑行業多年的江平,因看好農業發展前景,返鄉創辦邵武市潤農農業專業合作社。他滿懷期待地流轉了700多畝耕地,春種早稻,夏種大豆,冬種油菜。可跨界創業之初,種糧“小白”始終不得章法。第一年,早稻畝產只有300公斤,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媒體報道中,許多高產示范片單產屢創新高,不少再生稻、中稻示范片還成為‘噸糧田’,為何理論和現實差距這么大?”涉農不久的江平產生疑惑,“到底要如何大幅提高單產水平?”
這是田頭的困惑,也是案頭的課題。
“近年來,我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品種品質結構不斷優化,單產水平持續提高,產能持續鞏固。”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翁定河說,全省糧食面積、產量常年保持在1250萬畝、500萬噸以上。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需求逐年增加,仍應繼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糧食要增產,無外乎兩點:擴面積和提單產。
推動拋荒山壟田復耕種糧,鼓勵發展“一種兩收”的再生稻,因地制宜探索“烤煙—水稻”“胡蘿卜—旱作水稻”“食用菌—水稻”等糧經輪作模式……千方百計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想方設法提高耕地復種指數,福建不可謂不努力。但對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來說,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產量的空間十分有限。
相較之下,單產的“天花板”要高得多。
看品種潛力,水稻品種國家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0公斤,比福建大田單產高162公斤;看技術潛力,福建糧食產能區增產模式攻關與推廣示范項目建設的高產示范片,通過集成系列高產技術模式,單產普遍比全省平均水平增產10%以上;看區域潛力,福建水稻畝產比江蘇低160公斤,玉米比廣東低17公斤。
由此可見,糧食增產的重心在大面積單產提升。去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394.7公斤,比上年提高5.1公斤,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超八成。
基于這樣的背景,農業農村部于2023年啟動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那么,究竟何為大面積單產提升?它和傳統高產示范片有何不同呢?
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林武解釋,大面積單產提升顯著區別于小面積示范。過去,我國農業生產采取的是“單技術為主、小面積示范”的推廣模式,局部高產典型并不稀奇。反觀大田生產,還存在技術到位率和裝備匹配度不高等問題,“多技術集成、大面積普及”的均衡增產格局尚未形成。
“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就是要打破‘反差’。”翁定河強調三大轉變:由點到面,從打造百畝田、千畝方逐漸向整區域提升轉變;由“單技”到“綜合”,按品種、區域集成組裝良種良機良法,形成定制化高產模式;由“單環”到“全鏈”,在耕、種、管、收各環節深挖潛力。
作為糧食主銷省,福建也展現了“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的擔當。此前印發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省糧油作物主要品種平均單產比2022年提高3%以上,其中水稻平均畝產達到456公斤,比2022年提高18公斤,增幅4.1%。
既要系統集成又要找準突破口
今年開春前,江平的合作社引進一套全新裝備——水稻精量播種設備。原來,去年林武以省級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來到潤農合作社開展科技服務。面對江平提升單產的迫切需求,林武在把脈問診后,支了關鍵一招:育壯秧。
“秧好半年稻,壯秧產量高。”林武告訴江平,播種育秧是水稻生產的關鍵環節之一,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秧苗要想長得壯,播種就要做到密和勻。現在農民播種大部分是在平盤上撒播種子,要么太疏,要么太密。疏的地方,秧苗素質倒是好,可是空間浪費,育秧效率不高;密的地方,秧苗間相互爭奪空間和養分,最終誰都長不好,營養不良,又細又長。參差不齊的秧苗移栽后,難以應對復雜的大田環境,高產無從談起。尤其是在邵武這樣的閩北山區,早春天涼,一場倒春寒便可能導致爛秧。
其實,這是全省水稻生產的通病。育壯秧,則是福建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的突破口。
“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深度融合,種、水、肥、藥、機全要素高度集成,耕、種、管、收全鏈條協同推進。”省種植業推廣總站副站長傅志偉說,既要系統集成,又要找準突破口。
突破口在哪里?
從作物類型看,水稻是全省覆蓋面最廣的糧食作物,玉米、油菜則是福建特色糧油作物,產能提升需求和潛力大;從薄弱環節看,水稻播種仍以機械平盤撒播和人工撒播為主,精量精準播種機械較少,播種質量不高;從區域差異看,南平、三明、龍巖三地的水稻產量差異很明顯……全面復盤,系統剖析,福建確定了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首要突破口,也就是林武為江平提供的育壯秧方案。
秧苗要長得壯,農機農藝缺一不可,重點則在播種裝備升級。近年來在福建久經考驗的水稻精準條播流水線、高速密播生產線等設備,可以大展拳腳了。
引進精準條播流水線后,江平感覺自己終于贏在了“起跑線”上。
與人工撒播不同,這套設備通過將水稻種子分條播種的方式,做到精準對位,精確控量,可節省用種量10%~30%。如此一來,每一粒種子都擁有了充足的生長空間,雨露均沾下,自然長得身強體壯。面對春寒時,適當延長秧齡,推遲插秧時間,也不怕秧苗因空間不足徒長;由于秧苗間彼此有獨立空間,機械化插秧時,取秧針不容易切斷根系,秧苗移栽后迅速恢復活力,返青期大幅縮短……如今,像這樣的現代化播種育秧設備,已逐步在福建推廣,全省超20%的水稻育秧工廠完成了設備更新,增產效果不俗。
糧食生產是一場長跑,不僅要贏在“起跑線”上,更要步步為營,激活每一個節點的增產潛力。
林武從水稻生產的全鏈條為江平梳理了技術要點:優化品種,甄選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等綜合性狀優異的良種;合理密植,提高基本苗數量,通過群體優勢保證有效穗數;科學施肥,基肥、分蘗肥、穗肥缺一不可,不同品種、不同區域、不同階段用什么肥、用多少肥,都要專屬“營養餐”,既讓水稻“吃飽”,還要水稻“吃好”;精細管水,嚴格遵循“三水三濕兩干”原則,滿足水稻不同階段對水分的精確需求;采取“一噴多促”和綠色防控等技術措施,有效應對水稻病蟲害……環環緊扣,一招不落,田疇沃野很快給出了正向反饋。今年,江平的合作社的早稻,創造了他從業以來的最高畝產紀錄。
讓高產技術走向更廣闊的大田
隨著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高產田塊正在福建誕生。
浦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鄭莉分享了另一種“反差”:2016年,當地剛剛開始發展再生稻產業時,再生季平均畝產不到200公斤;2024年,這一數字達到300公斤以上,算上頭季產量,畝產噸糧不在話下。
“再生稻是利用頭季收割后稻樁上的休眠芽,采取適當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發為再生蘗,進而抽穗成熟、再收割一季的水稻種植方式。”鄭莉說,再生稻一種兩收,省種、省工、省水、省藥,是提高種糧效益、增加糧食產量的潛力軍。
為提升大面積再生稻的單產水平,浦城打出了組合拳:篩選再生力強、耐碾壓、適宜頭季機收的高產優質品種;通過農機與農藝融合,破解頭季稻機械化收割時稻樁碾壓率居高不下的難題,為再生季高產奠定基礎;加快建設“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機好耕”的高標準農田……得益于此,浦城再生稻畝產不斷實現突破。如今,浦城已成為全省再生稻種植面積最大的縣,今年面積有望達到10萬畝。
同時,當地在省農業農村廳的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下,探索規模化發展“稻—再—油”模式,也就是在再生稻生產的基礎上,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實現“穩糧、擴油”兩手抓。
這一模式的難點在于,水稻與油菜生育期茬口搭配難度大,油菜從播種到收獲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尤其是油菜收獲期正是頭季稻插秧的關鍵期。省里和縣里制訂的策略是稻與油各退一步——篩選短生育期油菜品種,以育苗移栽代替傳統直播模式,大幅縮短油菜在田時間;同時利用培育壯秧優勢,延長水稻秧齡,適當延遲水稻插秧時間,如此一來,糧食作物與油料作物茬口便實現無縫銜接。目前,浦城“稻—再—油”規模已超萬畝。
類似的成效不勝枚舉。
福鼎市創新發展“早稻—晚稻—蠶豆”高效輪作栽培模式。今年4月舉辦的福鼎蠶豆優質高產競賽,吸引11個村的12個經營主體參與,參賽田塊平均畝產超過1270公斤。
上杭縣利用烤煙面積大、分布廣的特點,主推煙后稻創高產模式,在全縣開展提單產、增效益行動,鼓勵種糧大戶參加高產競賽。去年,全縣53個百畝示范片,煙后稻畝產750公斤以上的示范片達到7個。今年更是開展煙后稻創高產整村制推進行動,將高產范圍不斷擴大到全縣。
……
這些各美其美的種植模式、因地制宜的創新探索,均指向大面積單產提升這一共同目標。按照計劃,今年全省糧食作物單產要比前四年平均單產增加1%或者3公斤以上。眼下,全省春糧、早稻均已實現“三增長”,秋糧主力中的中稻開鐮在即,晚稻田間長勢喜人,這一目標有望圓滿達成。
放眼未來,福建的思路是: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強化政策支持,加強協作攻關,整合資金、技術、人員等要素資源,突出水稻、油菜兩大關鍵作物,統籌兼顧大豆、玉米、甘薯、馬鈴薯等旱糧作物,突破不同作物增產薄弱環節,明確不同區域的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攻方向,建立高產高效示范基地,打造優勢產區,帶動全省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和均衡增產。
在林武看來,推動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從示范片、示范點走向更廣闊的大田,難點在于農業分散經營的制約。
“福建的基本省情是耕地總量少,分布分散不連片,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單家獨戶分散經營仍將是主流。”林武說,與規模化經營主體相比,小農戶使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意識薄弱、門檻高。因此,發揮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通過托管服務等方式,實現單產提升技術“開源”,在實現大戶單產提升的同時,把小農戶的單產水平也提上來,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面積單產提升。福建正不斷探索總結水稻播種育秧的“1+N”模式,利用水稻現代化育秧工廠的優勢,開展統一播種育秧,為周邊農戶供應高質量壯秧,促進大面積單產提升。(記者 張輝)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