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2025-10-14 14:34:10
“開展載人航天任務,沒有女性的參與是不完美的。”“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女性的力量不可替代。”在全球婦女峰會召開之際,全國婦聯兼職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王亞平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講述探索浩瀚宇宙的“她力量”。

從“太空出差”15天到183天,從艙內授課到艙外漫步,她用自己的“摘星”旅程,證明探索太空,女航天員不是點綴,而是不可或缺。
太空“摘星星”
4年前的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是王亞平二上太空,也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嘗試在軌駐留6個月。
第二次飛向太空前,王亞平曾許諾女兒,“媽媽要去太空給你摘星星回來”,被網友稱作“‘摘星星’的媽媽”。事實上,于她而言,這趟“太空出差”不僅是為女兒,也是為自己、為女性、為所有人的“摘星之旅”。
神舟十三號任務中,王亞平成為亞洲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因為這次出艙,我真正實現了漫步太空、‘伸手摘星’的夢想!此時,陽光從我的后面輝映過來,將我、空間站,將艙外服的‘金’、宇宙的‘深邃’和地球的‘湛藍’交織、融合在一片靜謐之中。我的眼眶充盈淚水,我的心情無比激動:大美太空,我來了!”她曾在文章中如是寫道。
憶起那次出艙經歷,王亞平對中新社記者說,出艙那一瞬間,仿佛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宇宙的美震撼了她,宇宙的深遠始料未及,宇宙的靜謐無法想象,那是從未體驗過的神奇與美妙。艙外的宇宙就像一塊巨大的黑幕,又像一個萬丈深淵,地球懸居空中,那一刻,讓人覺得宇宙很大,而人類很渺小。
站上空間站機械臂,收獲的又是另一種視角。她說,往下看,是中國空間站和無邊無際的黑暗,周圍沒有圍欄,就像站在深不見底的懸崖上,感覺地球隨時都可能飄走。往前看,黑暗中又閃爍著生機勃勃、靈動的地球和充滿能量、光耀的太陽,空間站繞著地球運轉,眼前的景色不斷滾動,有一種孫悟空騰云駕霧的感覺,又像是太空沖浪,刺激又唯美。
“但實際上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去欣賞這些美景,而是更多地專注于眼前工作。”王亞平笑言。
在太空堅守的半年時光里,不光是繁重的工作,王亞平還和隊友利用工作間隙,進行了中國電影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拍攝。近期,這部電影《窗外是藍星》已與公眾見面。它以王亞平的視角為主線,展現了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點滴。

圖為電影《窗外是藍星》拍攝畫面。(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網)
王亞平分享了幕后拍攝花絮。失重并沒有讓拍攝變得更輕松。不同于地面,“太空定制版”8K攝影機需要通過前后移動位置變焦,再加上太空失重環境,拍出穩定的畫面非常不易。“我們從舷窗拍攝地球,為了保持穩定,每次拍攝都需要凝心聚力,都能感覺到心臟和脈搏的跳動。”
作為這部電影的參演者和拍攝者之一,王亞平觀看這部電影已有七八次。“每次觀看時我都熱血沸騰,心潮澎湃,總能回想起我們乘組在太空共同度過的有汗水、淚水、歡笑和堅守的183個日日夜夜。我都能為我們的空間站感到驕傲,為我們的航天事業感到驕傲。”
在王亞平看來,這部電影,就像是乘組三人從太空給大家摘回來的一顆星星、 一份禮物、一顆種子。
——一顆星星,是中國空間站。乘組用電影的形式把它從太空帶到大家身邊,讓觀眾能更真切、更沉浸地和航天員一起進入空間站,和乘組一起工作、生活、飛行。這顆星星也是送給所有心懷夢想的人。
——一份禮物,是對偉大祖國和每一位航天工作者的獻禮,就像影片中的那句臺詞,“我們把生命托付給他們,他們把夢想寄托于我們”。
——一顆種子,是送給全國青少年,希望這部電影能像當年太空授課一樣,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一顆航天夢想與科學的種子,讓這顆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直至將來開花結果。
載人航天女性不是點綴也不特殊
電影《窗外是藍星》中提到一個故事,神舟十三號乘組名單公布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退休女宇航員凱蒂·科爾曼隔空對王亞平致以祝福:“當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見我們的地球,別忘了,數十億女性也借著你的目光看向窗外。”
太空的“窗外”究竟有多令人震撼?12年前,神舟十號任務期間,世界首位“太空教師”芭芭拉·摩根亦曾致信王亞平,“請記得抽出時間望一望窗外,中國和這個世界美麗迷人。”
談到女性在人類航天事業中的作用,王亞平直言,開展載人航天任務,沒有女性的參與是不完美的。女航天員認真細膩、有韌勁、有同理心,不僅承擔責任,更為乘組帶來活力,讓嚴肅的任務變得生動又和諧,更有利于乘組之間的協同配合。同時,女航天員“飛天”,也更有利于深入研究男女航天員在太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差距和變化。
兩度“飛天”圓夢、三上“太空講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亞洲首位出艙女航天員、目前累計在軌時間最長的中國女航天員……從神舟十號任務到神舟十三號任務,王亞平不斷突破自我,創下中國女航天員多個紀錄。
在她看來,女性的價值不應被性別定義,也不應受到社會歷史原因的禁錮。尤其在智力、腦力博弈更加明顯的高新科技領域,女性不應該自縛手腳,心有多大,舞臺有多大,耕耘多少就收獲多少。航天事業是千人一星、萬人一箭的事業,有男性、也有女性的身影,女性既不是點綴也不特殊。
這些年來,中國女航天員不僅人數在增加,還涵蓋了航天駕駛員、飛行工程師等不同類型。在王亞平看來,這一變化不僅說明女性在更深入地參與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也說明隨著任務難度和復雜程度的升級,女性也在與時俱進、自我升級,適應航天領域的新變化,跟上事業發展的新速度。
以“她力量”推動科技發展
北京世婦會召開30周年之際,中國于10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再次召開全球婦女峰會,旨在重溫北京世婦會精神,推動各方加快落實《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為促進全球性別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注入新動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全國婦聯兼職副主席,王亞平始終關注女性處境,關心女性發展。在她看來,女性在航天領域的深度參與,既是對北京世婦會“平等”理念的踐行,也是對性別平等的促進與拓展。對于這次峰會,她尤其關注女性權益、女性公平、女性成長與發展等方面的內容。“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好議題落地實施,為女性的長遠發展帶來福音。”王亞平說。
而身為一名女性航天員,王亞平坦言,當下,重返太空仍是自己最大的夢想。圓滿完成神舟十號任務后,她曾說,在地面的時候,祖國是家,太空是夢,在太空的時候,天宮是家,祖國是夢。二度“飛天”歸來,王亞平表示會隨時保持重返太空的能力和狀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正能量傳播給更多年輕女性,把自己的力量融入世界女性力量的崛起和發展中。
作為一名“太空教師”,她也會繼續盡己所能地引導、激勵更多年輕女性關注航天、熱愛航天,投身科技領域。
2013年,神舟十號任務期間,王亞平在天宮一號進行首次太空授課,全國6000余萬名中小學生觀看了授課直播。“90后”王楠就是其中之一。這堂短短40分鐘的太空授課,開啟了她十余年實現科學夢的旅程。
“2013年,我第一次執行任務時,她還是坐在教室里聽我講課的學生,等我2021年第二次執行‘飛天’任務時,她已經成為和我并肩作戰的隊友,成為給我保駕護航的航天人。而且,她和我一樣,一直在堅持做航天科普教育。”王亞平感慨,自己從王楠身上感受到了傳承的力量,也看到了太空授課的意義所在。
“今后我會把知識、智慧和夢想持續傳遞下去,播撒更多航天的、科學的、夢想的種子,永遠做孩子們心目中的‘太空老師’。”王亞平說,隨著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登上月球的愿景并不遙遠。她期待著隨時接受祖國的挑選,希望可以把課堂從空間站延續到月球,在月球上給孩子們上一堂融合浪漫想象和科技感十足的航天課。
王亞平寄語所有投身高科技領域的女性,在學習知識、鍛煉身體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堅持夢想、守護夢想、追逐夢想,最終一定會摘取人生中最璀璨的那顆“星”。
作者:馬帥莎 余湛奕 劉夢青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