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農網 2025-10-16 09:06:00
每一個中國“干飯人”都知道
我們碗里的糧食
正在經歷一場“科技革命”
全國第一大谷物——玉米
正在突破傳統種植模式的限制
秋收時節 記者走進
遼寧、山東、甘肅三大玉米主產區
探尋在有限耕地里
產量天花板是如何被一步步打破的
從“靠天收”到“智能種”
中國玉米的“高產密碼”藏不住了
作為中國第一大谷物,玉米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卻也面臨著一個緊迫的現實:在三大主糧中,玉米是唯一存在較大產需缺口,且對外依存度持續走高的一個。
為了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穩,國家出手了!2023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全國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在200個玉米、100個大豆重點縣整建制推進,效果立竿見影——2023年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近六成。2024年單產提升行動繼續深入推進,玉米、大豆、小麥等主要作物整建制推進縣繼續增加,其中,新增了100個玉米整建制推進縣,當年,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八成以上,扛起了糧食增產的大梁。今年,這場戰役全面升級,農業農村部把大面積單產提升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多措并舉、協同推進,著力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
良田筑基:以“韌性”應對自然挑戰
秋日的遼寧省彰武縣五峰鎮,風過萬畝玉米田,金色的波瀾涌向天際線。田埂上,種植大戶孫繼剛感慨今年天氣波折,但畝產最終突破了1100公斤,比去年大幅增加。
彰武縣耕地中相當部分是沙化耕地。沙地養不住水,也養不住肥。因此,打造“良田”的第一步,是為這片土地“解渴”,更要“解沙”。

遼寧省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試驗田。
彰武縣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全局性基礎工程,確立“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目標。配套的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讓田塊的“命脈”活了起來。“過去澆地就像往篩子里倒水,現在水和肥直接滲到根上,一點兒不浪費。”孫繼剛說。數據顯示,項目區畝均節水200立方米,水肥利用率顯著提升。
這套系統更為密植提供了可能。過去玉米種植密度普遍不足4000株,如今已提升至4500株甚至6500株。更高的株密帶來了更厚實的植被覆蓋,起到“以農固沙”的奇效。秋收后,保護性耕作模式為土地穿上“鎧甲”,抵御風蝕。曾經的風沙地,正在變成穩產田。
當遼寧彰武借由密植技術蛻變,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禹城,同樣關于“讓農田適配耕種需求”的改變,正讓農戶面對不利天氣時多了份從容。
站在山東省禹城市倫鎮的地頭,合作社理事長賈秀莉的底氣,部分來自新修的田間道路。“以前雨一下,地成爛泥塘,收割機進不來。現在路修到了地頭,雨一停,車就能進去。”這條看似普通的道路,是禹城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網絡中的一環。
應對今年“前期干旱、后期多雨”的異常氣候,埋設在地下的灌溉設施同樣功不可沒。“前期玉米需要水,老天不下雨,我們就用噴灌和滴灌。關鍵時刻能頂上去,這就保住了基本盤。”禹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濤介紹,目前禹城已建成38.5萬畝高標準農田。“良田是基礎,打牢了,無論應對干旱還是澇漬,我們都能掌握主動權。”
良種為核:精準尋找“最優基因”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這顆“芯片”的強大效能,正通過各地因地制宜的良種推廣,轉化為玉米增產的堅實根基。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是全國的玉米制種之鄉。上四閘村的趙學龍是個喜歡“鉆研”的種田“老把式”。通過參加高產示范觀摩活動,他去年選用了適宜的耐密品種,實現了平均畝產2000斤。今年,他又發現了更好的品種“DC3000”,計劃明年種植,保守估計畝產還能再提高。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萬畝玉米制種基地,正在開展玉米機收作業。
甘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師偉杰介紹,近年來,甘州區以整建制推進模式,集成推廣玉米單產提升關鍵技術,選擇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加強品種更新換代,多樣化選擇和搭配品種,降低種植風險。
在遼寧彰武的試驗田里,一場聚焦“品種精準篩選”的比拼,正為不同地塊找到適配的高產答案。0.62萬畝的品種對比試驗田里,16個優選耐密型玉米品種同臺競技。“沙地種玉米,講究‘一方水土養一方種’。”彰武縣總農藝師閆鳳輝說,“我們把所有備選品種放在一樣的田里,同樣的管理,找到最合適的‘生長公式’。”
彰武縣與科研團隊聯合攻關,建立起針對沙地玉米的精準育種評價體系。經過嚴格篩選,3個最適宜本地密植栽培的“當家品種”脫穎而出,在同等條件下比傳統品種穩定增產15%至20%。
在山東禹城,農戶口中抗倒伏、灌漿好的玉米品種,正把“良種優勢”轉化為應對天氣挑戰的實際底氣。家庭農場負責人齊長杰今年主種的“登海605”和“黃金糧MY73”在陰雨天氣中展現出了韌性。“這兩個品種抗倒伏,產量穩定。”他特別提到了種子包衣技術,如同給種子穿上“防護服”
李濤告訴記者,禹城市嚴把良種選用關,由政府統一采購發放優質品種,并推廣種子包衣技術,為玉米單產提升筑牢了“壓艙石”。
良機增效:智能裝備按下生產“快進鍵”
良種奠定了增產的內在潛力,而這份潛力的充分釋放,還需要現代化的農業機械這一“神兵利器”。
清晨,彰武縣合作社負責人滕永賀打開手機App,田里的滴灌系統自動啟動。“以前得在地里守著,一身土一身汗。現在澆水施肥不用下地,在家就能搞定。”這背后是“智能化控制平臺”系統。通過物聯網,田間數據實時傳輸到云端,灌溉施肥靠數據決策。
春播時,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播種機以厘米級精度規劃播種;生長季,無人機執行植保任務;秋收時,智能收獲機同步記錄產量數據。2024年彰武縣玉米機械化率已超過98%,主要農機具智能化水平達65%以上。
更深層的變化,在于農民職業角色的迭代。他們正從“勞作者”轉變為“農業數據管理者”。“技術再好,關鍵得讓農民會用、愿用、用得好。”彰武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猛說。為此,彰武縣開辦了“田間課堂”,培訓基層干部和農民現代農業知識,讓智能農業從“云端”落到“田間”。
從遼寧彰武到山東禹城,良機的推廣應用正在各地結出碩果。“無人機的好處可多了!速度快,打藥勻。”洪旗種植合作社的孫洪旗對智能農機贊不絕口。他的合作社擁有5000畝土地,從進口播種機到植保無人機,再到履帶式收割機,智能農機貫穿生產全過程。
面對收獲時的陰雨天氣,孫洪旗指著剛安裝好的烘干塔說:“遇到下雨不能慌……如果繼續降雨,我們計劃用履帶收割機。”良機的廣泛應用,不僅在日常管理中按下“快進鍵”,更在應對不利天氣時成為搶收搶種的“勝負手”。
良法賦能:精耕細作挖掘增產新潛力
除了依靠良田、良種和良機,各地在長期實踐中,練就了一套精耕細作的良法“內功”。
在甘州區長安鄉的玉米大田里,玉米采用一行寬、一行窄的“寬窄行”方式種植。“‘大小行’種植通風透光性好,能充分發揮邊行優勢,提高產量。”趙學龍告訴記者,他種植的玉米全部采用“北斗導航+膜下滴灌”播種,畝均密度達6500多株。使用的新型地膜強度和韌性更高,效果更好,還能回收再利用。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長安鎮高標準農田里待收的玉米。
除了種肥同播、精量播種、合理密植,在玉米生長各關鍵時期,精細化管理同樣重要。“玉米的大喇叭口期、灌漿期,要進行‘一噴多促’,關鍵農時還有專家來指導。”趙學龍說,過去化肥“一炮轟”的粗放方式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科學精細化管理。
師偉杰介紹,甘州區落實種肥同播、側深施肥、無人機追肥等新技術,加強新型肥料推廣應用,優化形成“減氮、控磷、調鉀、補微”和“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案,實現玉米單產大幅提升。同時,成立專家團隊,以“田間教學+課堂培訓”的方式推廣良種良法。
“密植”看似簡單,卻隱含著一場精準的數學游戲。在彰武縣的試驗田里,農技推廣員王秀英正和合作社成員查看墑情、氮肥數據。“這些決定不是憑感覺做的,是由傳感器數據、產量回測以及科研團隊的模型共同確定的。”她解釋道。
科研團隊推行的是“玉米密植精準調控”耦合集成技術:以全生育期滴灌追肥為核心,分階段設定肥水配方;動態調整氮肥投放;并采用周期監測,及時發現和修正偏差。整個體系強調分區管理、差異施策。
推廣良法,并非一紙方案可成。彰武創新“五田并建”模式,從“精品展示田”到“對比試驗田”,形成一個層級分明、功能各異的可視化技術推廣矩陣。這種由點及面的“漣漪效應”,讓“看得見的豐收”成為最有力的宣傳。數據顯示,密植精準調控體系使畝均增產680斤以上,平均單產提高64%。
行走在遼、魯、甘三地的田間,我們尋找的“高產密碼”已變得清晰可見——它并非單一的技術訣竅,而是一場深刻的“四良融合”系統性變革:良田是基礎,良種是內核,良機是效率,良法是手段。當這四個要素被串聯成一條強大的產業鏈時,每一寸耕地的潛力才被真正激發。
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其意義遠不止于填補產需缺口。它昭示著保障糧食安全的新路徑。答案,不在遠方,就藏在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之中。當科技的光芒照進古老的田壟,當“看天吃飯”的被動轉化為“科技增效”的主動,“中國飯碗”的根基,也正在被夯得更實、更牢。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田 王文珺 李清新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