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 2025-10-16 14:19:33
新華網北京8月28日電 近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百萬畝梭梭林示范基地(以下簡稱“示范基地”),登高遠望,四周是一望無際的梭梭林。梭梭林腳下,它的“黃金搭檔”肉蓯蓉正在生長。
十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低平的“不毛沙地”,當地農牧民以放牧為生。
“趕上干旱,地里的草不夠吃,農牧民還要購買草料喂羊,收入微薄。”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茫來嘎查黨支部書記王忠寧和記者回憶道。
對于種梭梭,當年絕大多數農牧民是反對的,“草都不長,雨都不下,種這玩意兒能活?”
農牧民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作為全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阿拉善盟境內橫亙著巴丹吉林、騰格里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記者腳下示范基地的位置,正好處在烏蘭布和沙漠與賀蘭山之間的夾道,風沙危害非常嚴重。
“之前我們使用‘喬木造林’,但由于干旱缺水的氣候條件,喬木無法自然更新,林地隨著老化逐漸枯萎死去。”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正高級工程師劉宏義說。
“‘喬木造林’的失敗,讓大家意識到必須營造灌木林,并且要選擇當地的鄉土樹種。”劉宏義說,作為阿拉善四大古老物種之一,梭梭耐干旱、抗嚴寒,能在自然條件嚴酷的沙漠上生長繁殖。
2010年,阿拉善左旗啟動百萬畝梭梭肉蓯蓉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在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規劃了43萬畝梭梭造林地。2012年春,項目開始施工建設。
首批種植的10萬畝梭梭,以失敗告終。
“由于技術不成熟,成活率只有28%,而國家規定的造林成活率驗收標準要達到70%。”劉宏義回憶道,“當時壓力真的非常大。”
面對困局,技術團隊日夜攻關,并啟動秋(冬)季造林試驗。“結果非常好,到來年的八九月份,項目通過了驗收。”劉宏義說。
梭梭秋(冬)季造林改變了阿拉善人工造林的經營模式。“秋(冬)季造林,減少了澆水次數,每畝可節約用水450公斤;拓寬了造林季節,可實現春秋兩季互補;秋(冬)季造林相較春季造林成活率提高了5%—10%。
就這樣,一年接著一年干,一茬接著一茬種。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加入種植隊伍。

“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近日走進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百萬畝梭梭林示范基地。圖為2025年8月2日拍攝的梭梭林。新華網記者 陳碩 攝
“農牧民退牧還林還草后,面臨轉移就業問題,在自己家的草場上種梭梭再接種肉蓯蓉,不僅生態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劉宏義說,“過去農牧民是‘要我造林’,現在是‘我要造林’,這一方式的轉變,使阿拉善地區的生態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廣大農牧民既是生態建設的建設者、保護者,又是受益者。”
如今,示范基地已種植梭梭林43萬畝,形成東西長37公里、南北寬23公里的綠色防護屏障;接種肉蓯蓉5.8萬畝,年產鮮蓯蓉300噸左右,產值近600萬元。

“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近日走進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百萬畝梭梭林示范基地。圖為梭梭旁栽種的肉蓯蓉。(受訪單位供圖)
王忠寧說,治沙造林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沙梁子消失了,風沙天氣也減少了,不僅固定了沙子,水土也得到保持,曾經的不毛之地如今也生出了各種草類,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在經濟效益方面,通過肉蓯蓉嫁接項目,建成茫來嘎查肉蓯蓉加工車間,形成嘎查集體經濟壯大、農牧民增收、企業盈利的良性局面,2021年以來,嘎查集體經濟累計增收30萬元。(記者陳碩)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