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 2025-10-17 16:35:05



晨曦微露,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唐王橋村脫貧戶高敬寶開始了在村里金銀花基地的工作?!敖裉觳闪?.45公斤、收入31元。現在通過采摘鮮花、土地流轉、基地務工收入,每年靠金銀花就能增收8000元?!备呔磳氄f。
近年來,淅川縣集中連片發展金銀花、柴胡等中草藥品種40余個,構建從種植到加工的完整鏈條,帶動3萬多農戶年均增收超6000元。這是“十四五”時期我國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取得豐碩成效的生動縮影。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黨中央設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
5年來,各地認真落實黨中央“四個不摘”要求,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和幫扶力度,脫貧群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脫貧地區的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顯著增強。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
2024年,河北省青龍縣涼水河鄉達子溝村村民邢桂娥家中遭遇火災、房屋損毀,家庭陷入困境。經鄉村兩級入戶核實后,當地迅速啟動防貧保險救助機制,撥付5萬元防貧保險救助金并落實多項幫扶措施。如今邢桂娥一家已經穩定消除致貧風險。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過渡期以來各地持續健全完善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縱向貫通中央、省、市、縣、鄉鎮、行政村6個層級,橫向聯通多個部門數據信息共享共用,覆蓋監測識別、精準幫扶、風險消除全過程。
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累計識別幫扶600多萬監測對象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其余也都落實了針對性幫扶措施。激發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目前每個脫貧縣都培育形成了2~3個優勢特色突出、帶動能力較強的主導產業,總產值超過1.7萬億元,近3/4的脫貧人口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關系。重慶市奉節縣創新打造“家門口”就業創業平臺,推出“中心工廠+衛星車間+家庭作坊”模式,助力脫貧群眾穩定增收。當地脫貧戶張玉目前靠裁剪鞋布的計件收入,月收入超4000元。
“十四五”以來,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連續4年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據統計,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12588元增加到2024年的17522元。政策不斷檔,幫扶不松勁。
“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累計已達8505億元,脫貧地區的交通、水利、電訊、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峨峰村村民郭錦一家,幾年前從大山深處搬到現代化的柏楊林街道幸福社區,告別了年久失修的老木屋。郭錦在街道擔任了安保工作,他的妻子也在附近農業園區務工,一家人其樂融融。作為全省單體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柏楊林街道為3萬余名搬遷群眾打造了包括學校、衛生院、長幼日間托養照料中心等在內的“半小時”生活便利圈,并盤活各種資源帶動搬遷群眾就業創業。
“十四五”時期,各地持續聚焦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3.5萬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等重點區域。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出臺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等14方面傾斜支持政策,強化科技、醫療、教育等人才“組團式”幫扶。有勞動能力的搬遷脫貧家庭基本實現一人以上就業目標,讓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此外,農業農村部還充分發揮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駐村幫扶和社會力量幫扶“四支力量”作用,東部8個省市、310家中央單位、近50萬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6000多家企業和近300家社會組織傾力幫扶,形成了全社會參與幫扶的濃厚氛圍。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韓嘯 高晴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