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10-22 17:20:57

三農快評
一對河北夫妻自駕去內蒙古看草原秋景,回來時撿了一后備箱的土豆、洋蔥、大白菜,約有500斤。網友直呼“賺麻了,整個冬天的菜錢省了”。原來,這些被遺漏的蔬菜都是因為品相差、個頭小,不夠商品標準,農戶自己撿拾又不合算。如今,“在內蒙古撿土豆”話題火爆全網,播放量突破一億次。
在秋收后的莊稼地里撿漏,是以前農村常見的景象,叫“撿秋”,又叫“拾秋”,既能讓撿的人獲得一點收益,又能“物盡其用”、減少浪費。內蒙古作為全國土豆主產區之一,年產量約600萬噸。大型機械秋收后,田間常會遺留大量小土豆或“漏網之豆”,如果無人撿拾,這些土豆來年只能化作肥料。內蒙古多地農戶也習慣在機械化采收后開放農田,允許他人撿拾。對于許多城里人來說,不僅能免費撿到土豆,更重要的是享受勞動的樂趣、豐收的喜悅。在機械化收割主導的今天,親手刨土豆,讓游客增加了對自然的感知力。那些裝滿后備箱的土豆,最終可能變成餐桌上的美味菜肴;“蹲在田野刨土”的純粹快樂,成為都市人對抗焦慮的精神補給。正如網友所言:“沾在衣褲上的塵土,是這個季節最特別的旅行印記。”
而“撿秋”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給鄉村帶來了人流。有農戶算過一筆賬:游客撿拾后往往還會購買其他土特產,或通過社交平臺宣傳當地農產品,讓當地的農產品更加好賣。此外,部分地區嘗試“撿土豆+旅游體驗”的多元化經營思路,如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的學校組織研學活動,讓學生到農戶家里體驗撿土豆,每人收費79元,費用直接給到農戶,每個孩子還能帶走5斤土豆。79元的體驗費,其中既包含勞動體驗價值,也包含教育價值,農戶的收益也相當可觀。錫林郭勒盟文旅部門借勢推出挖土豆線路,配套烤土豆體驗;太仆寺旗舉辦“撿秋薯樂匯活動”,包括田野尋寶、親子趣味活動等;包頭市固陽縣下濕壕鎮學田會村正在醞釀融合采摘、研學、旅游為一體的項目。這實現了“農業資源合理化利用”,把田間地頭的“漏網之豆”變成了農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銀”。
內蒙古的“撿秋”,實現了資源利用、農民增收與游客體驗的三重升級,也是文旅融合的新嘗試。“撿秋”的老傳統煥發新機,撿起的不僅是田間遺落的果實,更是人與土地的久違連接;它帶來的不僅是游客的歡聲笑語,更是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