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10-23 14:53:16
今年正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收官之年。為深入挖掘并展現脫貧地區在五年過渡期間的有效做法和創新實踐,農視網特別策劃《五年答卷》專題報道。本期報道,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鄉理鄉親》欄目記者走進山西大同長城里社區,這個曾陷“一人掙錢全家花”困境的搬遷社區,用五年實現從“穩得住”到“能致富” 的跨越——就業倍增、“家門口就業”興起。背后的變化源于國家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東西部勞務協作政策落地,也離不開人社部派駐書記楊長明與干群的實干。

(長城里社區;攝影:申洪超)
2025年8月的清晨,山西大同天鎮縣的風里還帶著幾絲涼意,長城里社區的共富工坊卻先熱鬧起來——窗臺上的中國結流蘇被風吹得輕輕晃,穿紅馬甲的居民圍坐成圈,跟著老師念直播話術,偶爾有人舉著手機錄屏,笑聲裹著 “這個詞怎么說更順口”的討論飄出門外。
拐進居民樓,三樓張大姐家的客廳亮著暖光,她左手抱著剛睡醒的小孫子,右手捏著彩線穿針,茶幾上擺著半成型的流蘇掛飾,“等會兒接大孫女放學前,還能再做兩個,不耽誤看娃,還能掙零花錢。”
“萬家樂移民新區”是山西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之一,長城里社區就在其中。如今家家戶戶亮著的“就業燈”,藏著五年過渡期里最實在的溫暖——從2023年到2025年,就業人數從865人漲到1520人,人均收入多了2000多元。而這一切的開始,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派駐的幫扶干部楊長明,想幫居民們圓一個“既能顧著家,又能掙著錢”的簡單心愿。

初入社區:
過渡期里的“就業堵點”與政策錨點
2023年9月,楊長明從“楊處長”變身為駐村“楊書記”,進駐長城里社區。彼時,社區已在2019年依托“五個一批”易地搬遷工程完成入住,“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全面落地,學校、醫院、超市等公共服務一應俱全,但“穩增收”的核心訴求仍懸而未決。社區書記郁志鵬的一句話點破關鍵:“不少家庭是一人掙錢全家花,就業水平拖了后腿。”
作為人社系統派駐干部,楊長明深知過渡期“防返貧、促增收”的政策要求——國家明確將“就業幫扶”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核心舉措,尤其針對易地搬遷安置區,強調要 “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質量”。他起初信心滿滿,依托人社部門政策資源,聯合企業辦招聘會、協調外地崗位、招商引入兩家企業,可“三把火”燒完,僅新增10個就業崗位,近乎零增長。“政策方向沒錯,可為啥落地沒效果?”楊長明的困惑,指向了政策與群眾需求的 “最后一公里”。

(楊長明向群眾了解社區情況;攝影:申洪超)

摸清需求:
政策下沉破解“四不”困境
“要讓政策管用,得先懂群眾的‘放不下’。”楊長明帶著工作隊員逐戶調研,終于摸清了“堵點”:社區常住居民中,老人、婦女、兒童占比超70%,多數家庭面臨“放不下家務、撇不開家人、離不開家門、走不出家鄉” 的困境——張大姐要接送孫子上學,沒法去離家較遠的工廠;李阿姨要照顧臥床老人,連半天離崗都難;王大爺身體不便,想干活卻沒合適門路。
這一發現,讓楊長明重新錨定政策方向。國家在過渡期內強調“精準幫扶”,就業幫扶不能“一刀切”,必須貼合搬遷群眾的“家庭責任”實際。他立刻向派出單位匯報,借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東西部勞務協作”政策,奔赴浙江義烏、東陽考察,目標很明確:找能讓居民 “居家干、靈活干”的產業。為了對接訂單,他跑了20多家企業,甚至有次洽談至后半夜,終于拿下首批10萬個中國結加工訂單——這正是“產業幫扶政策”與群眾需求結合的最佳切入點:技藝簡單、無需重投資,在家就能操作,兼顧增收與顧家。

(楊長明到浙江義烏考察;圖源:楊長明提供)

精準施策:
政策創新織密“就業網”
訂單有了,新的問題又來:培訓場地布置好,僅來了4位居民。楊長明沒有氣餒,而是從“政策服務適配性”入手,推出“三多”舉措,讓就業幫扶真正走進居民生活:
多辦幾期培訓:避開居民接送孩子、買菜做飯的高峰,將培訓拆成“碎片化課時”,上午9點到11點、下午2點到4點隨來隨學,用“小而頻”代替“大而全”,積少成多吸引參與者。
多布幾個場地:把“加工廠” 搬到社區門口,在3個居民樓片區設加工點,還將模具、線團送到行動不便的居民家中,落實 “貼身服務” 政策,讓居民 “能在哪干就在哪干”。
多找幾類訂單:除了中國結,又對接流蘇、書包縫制等不同難度的訂單,按居民年齡、技能、時間靈活匹配—— 老人能做簡單的穿線,年輕人可學復雜的刺繡,實現 “能干啥活就有啥活”。
楊長明還帶頭學編中國結,“大男人都能做”的消息傳開,越來越多居民主動參與。他自費買剪線器、繞線盤等 “提速神器”,手把手教學;又借著“數字鄉村”政策東風,帶領居民搞直播帶貨,既拓寬銷路,又吸引新訂單。漸漸地,一個“1個共富工坊+1所公益課堂+N個家庭工作室”“居家散工+基地集群” 的就業網成型,“技能傳授+來料加工+產品包銷+直播帶貨”的幫扶新模式落地,居民實現了“炕頭就業、樓洞增收”。

(楊長明給居民培訓中國結編織技藝;攝影:申洪超)

振興蝶變:
政策實效點亮“新生活”
就業活了,社區的變化不止于收入。
村容村貌更暖了:居民用增收的錢裝點自家陽臺,社區廣場上多了休閑聊天的歡聲笑語;共富工坊的玻璃門上,貼滿了居民的“增收喜報”,成了社區的“風景線”。
文明鄉風更濃了:曾經因“沒活干”產生的閑言碎語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誰編的中國結好”“誰直播賣得多”的良性比拼——居民們聚在工坊里交流技巧,誰家忙不過來,鄰居會幫忙捎帶加工材料。
精神面貌更足了:以前見人低頭走的婦女,現在能自信地介紹自己的手工作品;以前覺得“搬遷后沒奔頭”的老人,現在會主動問“下次培訓啥時候開”;甚至有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看到家鄉的變化后,選擇回來加入直播團隊。
2025年,長城里社區的就業格局已實現 “更充分、更高質量” 的目標,2846名居民中,留守婦女、老人及殘疾人群體(占比約 65%)大多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楊長明說:“不是我做得好,是政策找對了方向,群眾愿意跟著干——易地搬遷社區的振興,關鍵是讓政策接住群眾的‘放不下’。”

(“家門口”就業成果顯著;攝影:申洪超)
記者手記
政策落地的“溫度”,藏在“貼合民心”里
離開長城里社區時,共富工坊的直播還在進行,主播是曾經因照顧老人無法外出的居民李大姐,鏡頭前的她笑容燦爛:“在家編中國結,一個月能掙3000多,既能顧著家,又能掙錢,這政策真是暖到心坎里!”
這一刻忽然明白,過渡期里的鄉村振興,從來不是政策的“單向輸出”,而是像楊長明這樣的駐村干部,把國家“防返貧、促增收”的大政策,拆解成“送訂單到家、送培訓上門”的小舉措——讓政策貼著民心走,讓搬遷群眾從 “搬得出”真正走向“能致富”,讓樓洞里的每一盞燈,都成為照亮民生希望的“增收引擎”。
長城里社區的故事,是過渡期內就業幫扶政策持續落地的縮影。當政策不再是“紙上條文”,而是能接住群眾的“急難愁盼”,就能激活無數個“家門口”的振興可能,讓鄉村振興的底色更暖、底氣更足。
記者 |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鄉理鄉親》欄目 宋午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