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山西日報 2025-10-29 10:06:07
深秋十月,漫步長子縣鄉村田野,平坦柏油路串聯起錯落農院,溫室大棚里青(尖)椒翠綠欲滴,村民廣場上老幼相嬉、笑聲陣陣。近年來,長子縣深入學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六個一”工作法為抓手,從規劃引領到生態整治,從產業培育到服務升級,推動鄉村舊貌換新顏,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振興路,讓“環境美、產業旺、百姓樂”的愿景照進現實。
規劃先行優生態
鄉村顏值再提升
“以前村里路難走,雨天滿腳泥,晚上摸黑出門;現在柏油路通到家門口,路燈亮到院墻邊,出門就是小公園,住著比城里還舒心!”10月23日,長子縣鮑店鎮西馬村村民王登科坐在村口休閑廣場,看著嬉戲孩童,滿臉笑意。
西馬村的變化,得益于長子縣因地制宜學用“千萬工程”經驗。在學用“千萬工程”經驗工作中,長子縣未搞“一刀切”,先對全縣286個行政村摸底調研,將村莊劃分為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城郊融合類、搬遷撤并類、其它一般類五類。
為讓規劃更科學貼合實際,長子縣邀請中國美術學院為“千萬工程”做全域規劃、整體布局,以縣域發展總體規劃為總牽引,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用性村莊規劃、鄉村風貌規劃、特色產業發展規劃互為銜接。在此基礎上,明確“一年見雛形、二年強機制、三年出成效、四年展新貌、久久為功促發展”目標,讓建設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同時,長子縣推出涵蓋供水、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等15項內容的城鄉一體化工程,推動城鎮優質資源向鄉村延伸,構建“一軸一基五環聯動”發展體系,以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為軸,以15項城鄉一體化工程為基,實現城鄉規劃互聯互補、建設共建共興、產業共創共贏、治理共治共享、文化共融共生。目前,全縣已建成13個精品示范村、43個提檔升級村。
生態是鄉村底色,也是村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長子縣開展“綠化提檔、美化提標、凈化提質”三大行動。綠化上,利用房前屋后、拆違地等空閑地塊見縫插綠、改造擴綠,累計打造城市主題公園、口袋公園等208處,新增村莊綠化123.87萬平方米、庭院綠化2000余戶,還高標準打造69個綠化示范村。宋村鎮東郭村村民杜慧麗笑著說:“現在出門就是小公園,遛彎兒比在城里還舒服!”
在美化和凈化方面,長子縣累計整治運煤通道80公里,建成“四好農村路”141.2公里,拆除“面包房”1200余處,鋪設農村供水管網220公里,整治“飛線”361.85公里,改造集中供熱11406戶,實現農村炊事用氣全域覆蓋,改造農村廁所7.06萬座;拆違治亂6500余處,完成44個村污水治理,清理農村垃圾21萬余噸,城鄉垃圾收運處置率達100%。
產業培育促共富
鄉村發展“添活力”
“我們的青椒每天能賣400多噸,發往福建、廣東等地,村民靠種菜,日子越過越紅火!”在宋村鎮東郭村蔬菜交易市場,村黨支部書記杜旭東指著滿車青(尖)椒介紹。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長子縣緊抓這一核心,以“一個產業”促共富,讓“千萬工程”既改鄉村“顏值”,更充實村民“錢袋子”。
作為農業大縣,長子縣守牢糧食安全“基本盤”,堅持“一縣一業”戰略,將青(尖)椒為主的設施農業作為重點產業,全力構建“育苗—種植—倉儲—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為推動產業發展,全縣累計投入7億元,發展蔬菜產業13.64萬畝,建設設施大棚2萬多座,規模占長治市64%,今年還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發展設施農業過程中,長子縣打出“設施農業+”組合拳,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設施農業+集體經濟”方面,將設施農業作為激活集體經濟的“金鑰匙”,鼓勵各村深耕“大棚經濟”,強化聯農帶農機制,目前160多個村依托設施農業實現集體經濟年收入超30萬元。
“設施農業+三產融合”讓產業鏈更長、附加值更高。全縣完善冷鏈倉儲設施,建成冷庫29個;培育浩潤食品、星萌凍干食品等加工企業,年深精加工青(尖)椒5萬余噸;建成85個田頭銷售市場,開工建設新發地農產品冷鏈集配交易中心,讓農產品從田間快速運往全國。同時,不少村莊借設施農業東風,發展觀賞采摘、民宿休閑等新業態。西馬村建起櫻桃采摘園、露營基地,周末吸引眾多游客,為村民帶來額外收入。
在“設施農業+品牌強縣”上發力,制定發布8個國家和省市團體標準,推動“長子大青椒”入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進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獲“有機旱作?晉品”等品牌認證。此外,加強與山東壽光蔬菜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籌建長子蔬菜檢測檢驗中心,探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連續四年舉辦青(尖)椒比武擂臺賽,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如今,“長子大青椒”在福建、廣東市場占有率超60%。
據統計,目前長子縣蔬菜產值達43億元,新增就業崗位3萬余個,帶動農民增收超17億元,人均增收約8500元,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治理升級提服務
鄉村生活“更和美”
“現在辦事不用跑鎮里,在村里‘紅色代辦站’就能辦醫保、社保,工作人員還特別耐心,太方便了!”10月26日,鮑店鎮西馬村村民李大爺拿著剛辦好的醫保手續,向鄰居夸贊。長子縣以“一個基點”提服務、“一套機制”抓管理,讓鄉村治理更高效、民生服務更貼心。
民生服務上,長子縣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構建全周期保障體系。針對老年人,推出日間照料、機構養老等八項服務,目前惠及近5萬老年群眾,覆蓋率達80.6%;針對兒童,實現普惠托育服務城鄉全覆蓋,改造109所鄉村學校,開設課后服務“小課堂”和游戲玩耍“小樂園”,讓鄉村孩子有人看、有人護、有人愛;針對青年,優選高素質青年人才兼任鄉鎮團組織副書記,開展技能培訓拓寬就業路徑,舉辦“公益紅娘”“相親交友”活動搭建婚戀平臺,用“關鍵小事”留住青年人、穩住青年心。“我通過相親活動認識了妻子,我們打算一直留在村里發展。”東郭村青年杜曉峰說。
農業生產服務上,長子縣近三年累計補貼設施農業6.9億元,發放涉農貸款10億余元;圍繞農戶需求,推行“省專家+縣鄉農技人員+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的青(尖)椒技術服務模式,實現技術助農“零距離”;不少村黨支部牽頭開設“零工客棧”,為外來客商和村民搭建用工橋梁。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開展志愿服務1200余次,直接受益群眾8萬余人。
良好鄉村治理是鄉村和美發展的保障。長子縣構建“管人、管事、管錢”機制,“管人”方面,實行農村黨支部“規范化”、農村黨組織書記“星級化”等管理,形成黨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自覺的良好氛圍;“管事”方面,建設“兩員三平臺三清單”,用好村務公開欄等傳統媒介,形成“線上+線下”同步公開體系,落實村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管錢”方面,規范實施“三資”管理、陽光“三務”等舉措,確保資金用得清楚、花得明白。(山西日報記者李全宏)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