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11-07 10:30:52
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中,46次提到“科技”,61次提及“創新”,6次提到“新質生產力”。這凸顯了“十五五”時期,我國將持續“以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重要牽引”、堅定“搶占科技制高點”的決心。

大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強化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現場會
圖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中國農業科技如何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11月6日,大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強化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現場會在湖北武漢召開。這也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之后,農業農村部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會議主題一目了然,農業科技創新中企業是重要主體,“培育”和“強化”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現場會召開恰逢其時
“十四五”時期,我國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世界第14位提升至第10位。邁向“十五五”新征程,科技創新不僅要自立自強,更要實現高水平,中國式現代化才能行穩致遠。

圖源:新華社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樣需要科技賦能,現場會召開恰逢其時。
此刻,在湖北武漢,多家部委、金融投資機構、科研院校和58家農業科技企業等代表濟濟一堂。他們不僅是參與者,更是農業科技創新浪潮的推動者。“武漢相聚”充分表明,我國正在加快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大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進一步強化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為建設農業強國注入強勁而持久的新動能。
參與者變主力軍:
立柱架梁,精準施策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碩果盈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5%,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超96%。中國農業科技創新,正以昂揚的姿態走在世界第一方陣。在這輝煌成就的背后,是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讓企業站立于農業科技創新的舞臺中央,成為最活躍、最堅韌的創新主角。
“黨的二十大閉幕后,我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陜西延安、河南安陽看鄉村振興,一路思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2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

圖源:新華社
“企業”二字,躍然于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藍圖之上:黨的二十大報告使用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的全新表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要求,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十五五”期間,要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更多承擔國家科技攻關任務,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目標既定,唯有實干。農業農村部黨組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系統謀劃、扎實推進,向全社會釋放強化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政策信號。2025年4月,農業農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水利部、中國科學院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實施意見》;6月,農業科技企業培育庫上線試運行,2600余家農業科技企業入庫;7月,從農業農村部部屬三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遴選了以青年科學家為主的首批科技副總,入駐44家農業科技企業......一系列有力舉措正讓農業企業從參與者變成主力軍,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穩固。
紙上到田間:
企業是最好的“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
曾經,“實驗室成果多、田間轉化少”“論文專利多、產業貢獻少”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對此,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韓俊強調,要“引導優勢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

圖源:新華社
直面市場痛點,定義需求標準。農業企業直接連接農戶、合作社、消費者,最了解農業生產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痛點問題就是最寶貴的“題目來源”。其次,企業最知道什么樣的技術成果才有市場價值,保證了創新研發方向從一開始就是面向應用的。
研發投入主體,完成“驚險一躍”。企業是真金白銀的投入者,它有能力也有動力組建和鏈接研發團隊、實驗室、投資研發項目。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只是“參考答案”,不是“標準答案”,更需要企業完成生產、推廣等最關鍵、最費錢、最困難的環節。讓“成果”變“商品”,企業是最好的“答題人”。
市場檢驗標準,反饋促進升級。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成功與否,消費者的反饋、市場占有率、農戶滿意度才是“閱卷”的硬指標。這樣的評分,企業最敏感,再據此成為新的“出題人”,提出改進或下一代技術的研發需求,從而形成持續向上、生生不息的創新循環。
“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市場主體的創新,最終都要服務于市場,服務于老百姓的生活,解決餐桌上的問題。”安琪集團生物農業技術中心總經理陳暉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頻頻點贊。以企業主導,政府、院校、科研機構等協同的創新模式讓更多“藏在紙上的好技術”轉化為“長在田間的好收成”。
“跟跑”到“領跑”:
“百千萬”農業科技企業乘風破浪
五谷豐登,不僅來自風調雨順的自然饋贈,更離不開以農業科技為支撐的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目前在研的國家農業科技項目中,參與企業超過1000家,占參與單位總數的51%,超過一半。這樣的數據意味著,企業已經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2024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顯示,我國涉農企業創新指數連續5年穩步增長。
每到收獲季,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總會被網友“刷屏”。如今,這樣美好的夢想正由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變為現實。近三年,“隆平高科”自主研發的水稻、玉米品種推廣面積累計超過2.5億畝,增產糧食50億公斤以上,幫助農戶累計增收超過120億元,出廠種子合格率始終保持在100%,全球種業企業排名由第8位上升到第7位。
“十四五”期間,我國選育出一批優質高產水稻、節水抗病小麥、機收籽粒玉米、高油高產大豆等新品種,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圖源:新華社
白羽肉雞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肉類消費品,也是中國畜牧業的重要支柱產業。然而,種源卻一度被西方少數企業牢牢把持。在大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強化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現場會上,福建圣澤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介紹道:“在科技創新驅動下,突破了國外育種技術封鎖,市場占有率已達20%。”這一喜人的成績背后,產學研協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一方面,企業聯合東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頂尖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圍繞分子育種等前沿技術開展合作;另一方面,企業提出亟待攻關的問題,整合高校科研力量。這不僅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滿足了老百姓對優質動物蛋白的需求,也驅動著整個畜牧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的方向邁進。
農業科技企業正在補齊短板、引領賽道、貢獻中國方案。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動物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陳煥春、金梅林院士團隊聯合成立,“共同謀劃選題、共同開展研究、共同署名成果、優先轉化應用”的機制讓成果快速落地,連續7年在國內非強制免疫豬用疫苗市場排名第一;濰柴雷沃牽頭建立產學研創新聯合體,攻克無級變速和動力換擋傳動等關鍵技術,補齊國內農機短板;合肥萬豪能源建成國際首座生物甲烷液化生產線,為全球綠色能源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如今,農業農村部正在加快推動實施百家龍頭型引領、千家高速成長型爭流、萬家潛力型競發的“百千萬”農業科技企業培育工程,支持企業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把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企聲”“政聲”雙向奔赴:
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農強方能國強。技術、人才、資本等核心要素的高效聚集,是農業科技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當企業的急難愁盼,遇上國家改革重塑資源配置,便催生出“企聲”與“政聲”的雙向奔赴、同頻共振。
生生不息,關鍵在人。2025年7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浩博士多了一個新身份——“科技副總”,他在天業集團擔任節水工程中心副主任。天業集團總經理周軍評價說“這是雪中送炭”,希望能在工農一體化循環經濟、鹽堿地綜合治理及灌區輸配水管道化開展創新攻堅。今年,像李浩一樣的“科技副總”走出實驗室、走進生產線,和44家企業攜手共進。他們是農業農村部將“人才鏈”精準嵌入農業“產業鏈”的關鍵一招。此次派駐的科研團隊以40歲以下青年研究員為主力,近半數為高級職稱,其兼具“技術中堅”與“創新活力”的特質,為企業注入了稀缺的“創新基因”。
活水潤澤,金融先行。資金之于農業企業,猶如活水之于良田,是不可或缺的根本動力。面對農業技術的研發周期長、收入回報周期長,如何真正急企業之所急,破解“資金缺、融資難”?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2023年,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指導意見》;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五部門再次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加強金融支持鄉村全面振興專項行動的通知》;2025年,中國農業銀行正式發布“農業園區科企貸”等系列科技金融產品,為9800余家農業科技企業提供信貸服務;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釋放了稅收優惠政策,“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在今年的大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強化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現場會期間,還專門舉辦了“農業科技金融高端對話”活動,金融與科技熱情“握手”。

圖源:新華社
“中國的采棉機,好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棉農繞夫力在使用了中國的采棉機后,第一時間給新疆缽施然公司發來反饋信息。放眼國際,采棉機屬于典型的技術集成型高端農機,研發投入耗資巨大。然而,企業通過多輪金融資本支持,三年內就實現了國產采棉機技術重大突破,打破外企壟斷,帶動國產采棉機市場占有率達到75%。
古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商貿往來經濟走廊,也是農業交流的重要通道,芝麻、葡萄、棉花等作物伴著駝鈴,從中亞與西亞一路傳入中國。兩千年后的今天,中國的農業科技承載著文明互鑒、互利共贏的美好愿景,搭乘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惠及世界。
大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強化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現場會,不僅是一場會議,更是現場把脈定向,把話落在實處講,把事放在現場做,為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保障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注入源源動力。
年年歲歲,麥浪翻滾如詩;歲歲年年,豐收生生不息。重視農業、扎根農業,早已深深融入我們民族的血脈深處。每一粒糧食,不只是自然的饋贈,它凝結著科技之光,見證著我們端牢中國飯碗的堅定決心。今天,中國正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讓這片土地上的“壓艙石”越來越穩、越來越重。
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期待下一場大豐收。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