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11-12 14:44:09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考察廣東,為廣東把脈定向、掌舵領航,寄望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廣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基礎上,實施了“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重點抓住縣域這個發力點,推進強縣促鎮帶村。經過近3年探索實踐,廣東“百千萬工程”取得階段性進展和成效,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探索了路徑、積累了經驗。即日起,本報連續推出系列報道《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實踐(上中下)》,敬請關注。
嶺南立冬,金柚果香。
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考察,和鄉親們親切交流,“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發展有不平衡的地方,這也是我的牽掛。”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第六次到廣東考察調研。從清遠連樟村,到潮州廣濟橋,再到茂名古荔枝林,總書記步履遍及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始終深情牽掛著廣東的父老鄉親、山山水水,深切關注著廣東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2023年,總書記明確要求,廣東要下功夫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此次考察再次強調,要完善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11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7日下午,習近平在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南福金柚種植基地考察。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平衡”為何如此重要?這是因為,廣東不僅有經濟發展“一騎絕塵”的珠三角,也有國土面積占全省近七成、經濟總量卻只占兩成的粵東西北;有源源不斷吸納高新人才的廣深一線城市,也有人均GDP低于全國水平、多年人口凈流出的山區縣。
怎樣提高發展平衡性?2022年12月,廣東啟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2025年,“百千萬工程”迎來“三年初見成效”的目標節點。近3年來,廣東做出了哪些探索,帶來了怎樣的變化?秋末冬初,我們探訪嶺南大地,一路行思,發掘中國式現代化省域實踐中的廣東探索和經驗啟示。
為何把縣鎮村一體貫通作為著力點?
有人曾用飛鳥來形容廣東——珠三角是飛鳥的“頭”,粵東粵西是飛鳥的“兩翼”,粵北山區是飛鳥的“尾巴”。廣東不可能光靠“頭部”高歌猛進,只有“兩翼”和“尾巴”都“硬”起來,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但這又談何容易?
某種程度上,廣東正是中國的縮影。綜觀全國經濟大省,江蘇也有蘇南和蘇北,山東也有魯東、魯中、魯西之間的差距。與之相比,廣東的挑戰更為艱巨。除了經濟總量上的懸殊,廣東的區域發展不平衡還與城鄉發展不平衡絞纏在一起。2022年,廣東57個縣(市)的縣域面積占全省70%以上,但經濟總量僅占約12%;省內的全國百強鎮全部在珠三角地區,粵東粵西粵北普遍鄉鎮經濟較弱,公共資源配置失衡,村集體收入整體不高。

萬綠湖航拍。黃贊福 攝
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如何改變縣域經濟總量較小、縣鎮村內生動力不足問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從空間尺度上對“核”“帶”“區”進行深化細化,從互促共進角度對先發地區與后發地區的發展進行通盤考慮,對縣鎮村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學把握,把縣的優勢、鎮的特點、村的資源更好統籌起來。
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廣東省委、省政府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基礎上,創新部署實施“百千萬工程”,將著力點落在縣鎮村,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之所以叫“百千萬”,就是要全面覆蓋省內的122個縣(市、區)、1612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
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指出,實施“百千萬工程”可以做強縣域支點、培育新增長點,為再造一個新廣東提供強力支撐,努力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
縣鎮村一體貫通,建設、發展、治理一體抓,一幅協調發展的廣東畫卷徐徐展開。
如何以頭號力度破解頭號難題?
難,是很難,但越是突破難題,越能釋放改革紅利。
從問題導向出發,廣東省委、省政府拿出“啃硬骨頭”的改革勇氣和“飲頭啖湯”的創新精神,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分解部署了近100項改革任務,以頭號力度破解頭號難題。
頭號力度,首先體現在“一把手抓”。正如一把手親力親為抓改革,“一把手親自抓”是“千萬工程”一條重要經驗,“百千萬工程”自實施以來,始終堅持高位統籌,強力推動。省委書記黃坤明每到一個地方調研,必問“百千萬工程”、必看縣鎮村建設發展變化情況;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要負責人也都緊抓縣域發展,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遮浪街道四石柱片區風貌。汕尾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 供圖
頭號力度也體現在指揮體系上。廣東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總指揮、省長任第一副總指揮的“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設立實體化運作辦公室。21個地級市、122個縣(市、區),全部設立由黨政主要領導牽頭掛帥的指揮部。各省直部門牽頭成立縣域經濟、鄉村振興等10個專班,做到“黨委管總、指揮部主戰、職能部門主建”。
頭號力度還體現在要素保障上。開展強縣擴權改革,出臺財政“省直管縣”實施方案,將新增財力九成留給縣里。省級財政安排“百千萬工程”專項資金,各地市縣統籌安排財政資金配套,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投資基金,“真金白銀”保障“百千萬工程”實施。
頭號力度更體現在改革探索上。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集約用地。出臺全國首部專門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實施“千名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計劃”。
除了這些體系性的探索,頭號力度其實已融入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
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負責同志介紹,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全省每年上半年召開推進會、下半年召開現場會,專題部署推動;每年年初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也都設有“百千萬工程”分論壇。
一子落,滿盤活。2022年以來,作為經濟總量第一大省的廣東,發展重心已開始從過度依賴少數大城市、大平臺的“單點突進”,轉向激發全省“百縣千鎮萬村”的“萬馬奔騰”。
“百千萬工程”最可貴的成效是什么?
從粵北、粵東到粵西,“百千萬工程”帶來的喜人變化數不勝數。
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直觀說明——
全省57個縣(市)經濟增速高于全省,實現整體人口凈流入;惠州博羅縣、肇慶四會市、惠州惠東縣上榜“全國百強縣”,134個建制鎮入圍“全國千強鎮”;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基本清零,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3%,高于城鎮居民2.3個百分點……
有這樣兩個村莊可以生動寫照——
糧倉改成書店,米廠改成劇場,傍晚時分青年們開起“稻田音樂會”,這是如今的江門開平市塘口鎮。然而這里曾是個廢棄僑鄉,深受“空心村”困擾。“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當地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創基地,吸引2000多名“新塘口人”進駐。
如果說塘口鎮主打青年文創,那么黃槐鎮就是以軍旅為主題。位于山區的梅州興寧市黃槐鎮,曾因煤炭而興、因資源轉型而衰,近年來受益于“百千萬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廣東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除了看得見的變化,更可貴的是當地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轉變。
一些長時間發展滯后的縣域,如果和發達地區放在一個賽道,不僅不公平,也容易滋生“躺平心態”“過日子思維”。
為此,“百千萬工程”設計專門“賽道”,全省65個區和57個縣(市),被劃分為創先、進位、消薄三類;1612個鎮(街),被劃分為城區鎮、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普通鎮5類;約2萬個行政村,被分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一般發展、搬遷撤并等5個類別,讓大家能在不同賽道上爭先進位、各展所長。
賽道設計合理,定位不同的縣鎮村都有了動力,“過日子思維”變成“發展思維”“產出思維”。
在粵北,韶關市仁化縣整體打造環丹霞旅游線路,納入沿線鎮村,創新開設夜游丹霞項目。今年1至9月,全縣旅游收入逆勢上揚,過夜游客同比增加了11.24%,總計超過21萬人次。

丹霞山水上火舞表演。王誠 攝
在粵東,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抓住長沙灣高速服務區開通契機,提前外出考察產業,引入佛山運營團隊,將長沙村等多個村莊“連線成片”,打造交農文旅融合片區,吸引40多名青年返鄉。
在粵西,位于茂名信宜市的馬安村,曾經一度因山高路遠而發展落后。“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信宜市謀劃馬安竹海文旅項目,起初很多人質疑。“擔心這是山區,交通不便沒人來,項目后續運維也不知道怎么辦。”站在入夜的山村,看著云霧繚繞、竹林蒼翠,民宿燈光星星點點,馬安村駐村第一書記莫桂萍感慨地回憶起當初。
面對困難,縣鎮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想辦法。村里老黨員張可才帶頭做文旅,還動員兩個兒子回村發展。黨員干部帶領下,村里人積極參與進來。項目運維的問題,則是靠創新機制、引入國企來解決。最終,馬安竹海項目建成運營,馬安村集體收入也從2022年的17萬元,增加到2024年的220多萬元。
百校聯百縣、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百千萬工程”的對口幫扶協作機制,把珠三角地區發達的產業、科技、人才引入粵東粵西粵北,引入廣大縣域,“輸血”更“造血”,激發了其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珠三角地區有哪些“化學反應”?
表面上看,“百千萬工程”是讓粵東粵西粵北等不那么發達的地區得實惠,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大家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協同合作的視野下,珠三角不只是資源輸出方,而是共建共享的產業合作伙伴;粵東粵西粵北不只是被動的承接方,更成了新的增長極。
不只是單向幫扶,更是雙向奔赴。
有這樣一對新能源的故事。“百千萬工程”推動下,一面是汕尾與深圳簽訂2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合作共建協議,每年可為深圳提供60億千瓦時綠電;另一面是在河源、潮州,“深圳標準”的新能源超充站,給當地居民帶來“一杯咖啡,滿電出發”的便利。

中廣核“伏羲一號”風漁融合平臺。陳保良 攝
不只是虹吸效應,更是輻射帶動,是拓展戰略空間。
潮州與深圳市羅湖區聯手打造“潮州-羅湖創享島”,12家潮州企業入駐設立研發機構;清遠和廣州共建“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探索“廣州總部+清遠基地”“廣州研發+清遠制造”“廣州孵化+清遠產業化”等模式……近年來,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共建“反向飛地”超150個,更多企業有了走進大灣區的“橋梁”,珠三角地區趨緊的空間資源約束也得以緩解。

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廣清產業園。清遠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 供圖
產業布局深度重塑,資源流動格局深刻重組。廣東的發展,既要有珠三角“高精尖”的拉動力,也要有粵東西北補短板的推動力。
近年來,珠三角良好的營商環境被復制推廣到粵東粵西粵北。汕頭上線“秒批秒報”事項608項,打造“類深圳”營商環境;陽西縣為重大項目配備“特派員”“服務員”,定期走訪企業解決問題,助力調味品企業集聚發展,生產的調味品占全國1/10。這些地區又成為有序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巨大空間,釋放出高質量發展的“化學效應”“乘數效應”。

陽江陽西產業園區。陽江市“百千萬工程”指揮辦公室 供圖
融珠入灣,山海聯動。“百千萬工程”的視野中,廣東不只有珠三角,還有粵東粵西粵北,更與粵港澳大灣區聯通,發展縱深大大拓展,潛力無限,生機無限。
這是廣東實踐,也是中國縮影。“一年開局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顯著變化、十年根本改變”,沿著既定目標久久為功,廣東必將把短板變成潛力板,書寫更加動人的“春天的故事”。
作者: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白鋒哲 李竟涵 吳礫星 梁冰清 李紅波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