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農網 2025-11-12 16:14:30
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 繪就“縮差共富”新圖景浙江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 王通林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浙江作為黨中央賦予的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肩負著為全國先行探路的光榮使命。近兩年來,浙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深化“千萬工程”為牽引,以城鄉融合發展為根本路徑,以縮小城鄉、地區、收入“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進行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的實踐探索。
深化“千萬工程” 打開“縮差共富”的“全新空間”
“千萬工程”蘊含的理念、方法、機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和偉大的實踐偉力,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引領。近年來,浙江堅持把“千萬工程”經驗貫穿城鄉融合發展的全過程各環節,以“千萬工程”為牽引,加快縮小“三大差距”,更好實現全面科學發展、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對“千萬工程”內涵與外延的深化拓展,更是浙江新時代新征程上高質量發展的深遠探索。
強化“千萬工程”牽引。按照體現群眾愿望、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要求,“千萬工程”核心要義,已超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范疇。2024年,浙江省委作出“132”總體部署,把縮小“三大差距”作為主攻方向,將“千萬工程”所蘊含的“以人為本”、“系統集成”、“綠色發展”、“久久為功”等哲學思想與方法論斷,全面注入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宏大場景。浙江以“千萬工程”縫合城鄉斷層,疏通區域脈絡,激活共富動能,實現了從點到面、從個體到全體的歷史性跨越。
構建“縮差共富”體系。浙江創新構建“3583”總體工作框架,將“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路徑。3篇文章,就是圍繞“富民”一體推進“強城”、“興村”、“融合”,其底層邏輯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旨在通過“強城”增強承載能力,通過“興村”激發鄉村活力,通過“融合”共推城鄉繁榮。5大原則,就是堅持創新共同富裕體制機制,堅持以縣域為重要單元,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持精準施策、久久為功,堅持創新創業、勤勞致富,這既是對需求與可能的均衡,更是對目標與路徑的統籌。8項重點工作,分別從省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縣城和中心鎮承載能力提升、詩畫浙江和美鄉村建設等方面,提出核心舉措和具體做法。3項重大改革,聚焦城鄉融合體制機制、“擴中提低”和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通過系統集成更好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機制障礙,賦能縮小“三大差距”。
明晰實踐推進路徑。“縮差共富”是一個需要久久為功的艱巨任務,覆蓋面廣、涉及領域多。為實現統籌推進、高位推進、密集推進,浙江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打好“1147”組合拳,畫好“施工圖”——1個省委“一號文件”定綱,1份“年度計劃”明責,指標、政策、改革、項目“4張清單”量化,“7份任務書”交辦,形成“五年有藍圖、三年有規劃、年年有實績”的壓茬推進機制。
推進“強城”提能 鍛造區域增長的“強勁引擎”
縣城和中心鎮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關鍵,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承擔著重要樞紐作用。浙江著力提升產業平臺集聚能力、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讓城鎮引擎更加強勁。
做強縣城關鍵支撐。不斷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制定《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實施意見》等政策,落實政策性信貸支持項目建設。全域建設“無廢城市”,從城市向90個縣域加快延伸。健全完善縣域商業體系,全省46個縣(市、區)入選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展現了浙江縣域經濟的強大活力。
培育中心鎮橋梁紐帶。制定專項支持政策,兩批確定105個省級中心鎮,編制“一鎮一策”,按照工業、農業、商貿、文旅四條賽道,精準賦能特色發展。啟動“大鎮帶小鄉”組團試點,通過產業協作、設施共享、治理聯動,形成優勢互補的發展共同體,放大強鎮輻射半徑,帶動周邊鄉村整體發展。
深化山海協作結對幫扶。多方位助力山區海島縣高質量發展,在“1+3”幫扶機制下,山區海島縣不再是“孤島”。省領導每季度走訪,帶去的是真金白銀的政策,解決的是實實在在的難題。平陽、柯城、蓮都和永嘉、蒼南、江山等6個縣(市、區)分兩批“調出”,11個山區縣實現高新區全覆蓋,山海協作從“輸血”走向“造血”,區域發展更趨均衡。
推進“興村”提質 激活鄉土空間的“潛在資源”
農業農村是縮小“三大差距”的重點難點。浙江全域打造詩畫和美鄉村,著力推動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有機融合。
三大行動,塑造風貌與品質。超15萬棟農房完成改造提升,450個行政村告別“空中蜘蛛網”,2190個村道路得到硬化美化……一個個數字背后,是浙江鄉村由表及里的“美顏”與“提質”。浙江持續鞏固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成果,大力實施農房改造、管線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動,加快塑造鄉村大美風貌、百姓生活品質。
片區組團,實現共享與共贏。印發《關于推進鄉村片區組團發展的指導意見》、《鄉村片區組團發展工作指引》,總結推廣“八大模式”30個實踐案例。通過完善收益共享機制,226個片區組團輻射帶動1447個周邊村共同發展,破解單個村莊資源分散、力量薄弱的困境,探索出市場共享、資源互補的共富新路。
“土特產富”,鏈接增產與增收。實施“土特產富”全鏈發展優質優價工程,確定“兩頭烏”豬、羅氏沼蝦等省級十大主導產業鏈群。通過“浙農碼”賦能、專題推介、展銷市集、農產品加工、農文旅融合等舉措,讓“藏在深閨”的農產品銷路倍廣、身價倍增,全省“土特產”全產業鏈產值達2785億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金鑰匙”。
文明善治,兼顧塑形與鑄魂。加強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滾動打造482個歷史文化村落公共文化空間。德清淡水珍珠復合養殖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浙江守護鄉村根脈的縮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四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舉辦超600場“村字號”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鄉風文明在傳承與創新中蔚然成風。
推進“融合”提效 加快城鄉之間的“雙向奔赴”
城鄉融合,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最終目標。浙江致力于拆除城鄉無形的“墻”,統籌高效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生產要素雙向流動。
發展軸打開城鄉融合“主通道”。87條省級“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將146個中心鎮、581個重點村串聯成網,覆蓋了全省近半縣域面積和超七成人口,激活了縣域發展的“一池春水”。這是浙江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首創,目標是以發展軸為核,促進縣域內產業集群、人口集中、服務集成、資源集聚,加快構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體系。
基礎設施聯通城鄉“生活圈”。實施城鄉通行體系提升等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輻射“六大工程”,加快實現城鄉互聯互通。城鎮供水管網延伸改造開工225.6公里,單村水站改造提升完工率達到94.3%,城鄉居民共飲“一網好水”成為現實。105條山區公交“固定+預約”線路開通,85.3%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覆蓋,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農村百姓生活更加方便。
公共服務織密城鄉“一張網”。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可感可及,深化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省級101項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中96項已無城鄉差別,縣域特困人員“一院供養”體系廣泛覆蓋,養老服務“愛心卡”服務對象達到378萬人。破題“三險一保”改革,統籌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長期護理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低保標準區域差距從156元縮小至120元。通過深化改革推進服務均衡可及、優質共享,讓老百姓不管在城還是在鄉,都能“花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享更優的服務”。
要素流動暢通城鄉“大動脈”。緊緊抓住“人地錢”特別是“人”這個關鍵,從“農民進城”與“青年入鄉”雙向發力,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有序流動。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居住證互通互認縣(市、區)全覆蓋,為持有居住證的農民工隨遷子女100%提供義務教育公辦學位,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4.4萬套,為農民進城掃清障礙。建設青年入鄉實踐站點1157個,培育現代“新農人”40.2萬人、農創客8.9萬名,為鄉村帶來新理念新活力。

從“和美鄉村”到“縮差共富”,從實踐探索到理論創新……“千萬工程”一直在路上。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浙江以“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取得了明顯實質性進展。面向“十五五”,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要取得決定性進展,浙江還將肩負更加深重的歷史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浙江正以“千萬工程”為筆,以城鄉融合為墨,繼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畫卷上揮毫潑墨,書寫著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共同富裕新篇。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