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綜合自中國新聞網、中國醫療保險、國家醫療保障局官網、新華社、央視新聞 2025-11-13 10:10:02
生育
不僅是個體家庭的私事
更是關乎國家長遠發展
社會持續繁榮的基石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呈現出總量增速放緩、老齡化程度加深、生育水平持續走低等特點。低生育率背后,是經濟成本、時間成本、職業發展壓力、育兒照料焦慮等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一個生育友好型社會,能夠讓家庭在生育決策時更少顧慮,讓父母在養育子女時更有底氣,讓兒童在關愛中健康成長,最終為國家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和持久的內生動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勵措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相關若干措施,均體現了國家對這一問題的深刻洞察和系統謀劃。
在第十七屆健康中國論壇上,國家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司副司長劉娟的發言擲地有聲,將輔助生殖技術全面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無疑是近年來生育醫療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標志性成果。無疑是為中國家庭點亮了希望之光,真正踐行了“生得安心、生得舒心”的民生承諾。

國家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司副司長劉娟 圖源:國家醫療保障局官網

破冰之舉
輔助生殖技術告別“天價”
醫保兜底實現全國覆蓋
據中國人口協會數據顯示,不孕不育夫婦已超過5000萬對,這意味著近1億已婚育齡人無法正常生育,輔助生殖技術(ART)是許多家庭實現生育夢想的唯一途徑。然而,動輒數萬甚至十數萬的治療費用,曾如高墻般阻隔了希望。國家醫保局直面民生痛點,將“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作為關鍵突破口。
截至2024年底,這項惠民政策已實現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保全覆蓋,標志著輔助生殖保障從局部試點走向普惠全國。技術類型涵蓋人工授精(IUI) 及應用最廣泛的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即試管嬰兒)技術(包括第一代IVF、第二代ICSI和第三代PGT)。政策實施成效顯著,2024年已惠及超過100萬人次的不孕不育患者。這不僅是數字的躍升,更是百萬個家庭“生育夢”得以延續的生動寫照,大幅減輕了長期累積的經濟與精神雙重負擔。

圖源:央視新聞

落地生花
地方實踐精準施策
費用“減法”帶來希望“加法”
各地方在國家指導下積極落實,將具體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目錄并優化定價。以江西省為例,自去年6月1日起將4633個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其中包括“取卵術”“人工授精”等9個輔助生殖類項目。并同步下調多項核心服務價格(如“取卵術”從1500元降至1000元,“胚胎移植”從1600元降至1000元,“單卵單胚胎”相關項目費用調減至6300元)。這不僅使江西成為全國較早實現輔助生殖醫保支付的省份,更實實在在減輕了不孕不育家庭治療費用負擔,積極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江蘇省南通市參保職工王女士的經歷也是政策溫度的最佳注腳。在經歷三次失敗、花費數萬元幾近絕望時,江蘇省于去年7月將“胚胎培養”等13個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她最近一次1.1萬多元的治療,職工醫保報銷近8000元,極大地緩解了經濟壓力,最終成功迎來新生命。據統計,江蘇一省政策已惠及15.46萬人次,累計減負達3.96億元。

圖源:中國新聞網

系統支撐
輔助生殖納入醫保
懷得上、孕得優、生得安、育得好
劉娟副司長闡釋的“懷得上、孕得優、生得安、育得好”四維保障體系中,“懷得上”是起點,輔助生殖醫保覆蓋正是其核心支撐。但國家醫保局的生育保障改革遠不止于此,它構建了一個貫穿生育全周期的立體網絡:
聚焦孕前助生育,助力“懷得上”。堅持應保盡保,全力推動用人單位職工應參盡參,全面落實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參加生育保險政策,大力推動將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納入生育保險保障范圍,讓更多人群更好享受生育保險待遇。近年來,國家醫保局持續指導地方將原來費用難以企及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納入報銷,大幅減輕不孕不育家庭費用負擔,為他們帶來新的希望,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兵團全面實現,2024年惠及100萬人次,助力萬千家庭圓了“生育夢”。
目前江西、浙江、天津、貴州、兵團、上海、廣西等省(市)已開展探索,靈活就業人員生育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例如,作為廣西靈活就業人員生育保險試點城市的北海市徹底打破就業方式限制,將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等各類靈活就業群體“全納入”生育保險范疇,統一繳費與待遇,完全消除“身份歧視”。

圖源:中國醫療保險
聚焦孕中促優生,助力“孕得優”。在迎接新生命到來之前,孕期檢查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穩步提升產前檢查待遇水平,涵蓋孕期所必須的基礎檢查項目,滿足孕產婦產前檢查基本保障需求。指導地方探索制定產前檢查項目基本服務包,實施更加精準待遇保障。同步強化居民醫保生育醫療費用保障力度,實現生育醫療費用待遇全人群覆蓋。
聚焦分娩減負擔,助力“生得安”。全面提升住院分娩醫療費用保障水平,積極推動政策范圍內生育醫療費用全額保障,持續降低生育費用負擔,努力實現生娃基本不花錢,助力更多家庭敢生、愿生。當前,吉林、江蘇、山東等7個省份已率先實現。將分娩鎮痛納入醫保報銷,為孕產婦減負又減痛,人均減負超千元。統一規范產科類醫療服務項目立項,加快“導樂分娩”“親情陪產”等價格項目立項,更好滿足群眾多元化生育服務需求。
聚焦產后有保障,助力“育得好”。通過發放生育津貼,保障參保女職工產假期間的經濟收入,也使嬰兒得到必要的照顧和哺育,減輕育兒后顧之憂。2024年參保女職工人均生育津貼達2.83萬元。積極推動將生育津貼直接發放給個人,讓參保人在生育期間第一時間得到經濟支持,目前全國近九成統籌地區都已經實現,讓更多參保群眾享受到便捷、高效、暖心的醫保服務,切實增強參保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同時,做好新生兒“出生一件事”聯辦,推進持出生醫學證明參保,實現“出生即參、待遇即享”。持續加大新生兒參保資助優惠支持力度,江西、海南等地積極探索0-3歲兒童參加居民醫保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全額保障,實現醫療保障從出生開始守護。

圖源:央視新聞
從助孕優生,到減痛降費;從重復奔波到一次辦結;從“難以企及”到“應報盡報”——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不僅為百萬家庭點燃了圓夢的希望,更是國家以“實打實的醫保政策舉措”為生育之路撐起的一片晴空。
它讓生育之旅少一分荊棘,多一份從容與希望,共同托舉起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未來。變革的征程雖長,但號角已然吹響。當渴望新生命的家庭后顧更少、底氣更足,我們迎來的將不僅是人口結構的優化,更是一個更具韌性、倍加溫暖、充滿無限可能的社會圖景。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