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 2025-11-13 16:37:03
新華社深圳11月12日電(記者肖世堯、陳地)深圳的十一月,暑氣漸消。傍晚的寶安體育場,有涼風穿堂而過。81歲的徐根寶穿著一件不算薄的外套,靜靜坐在二層看臺的一角。
他還是戴著那副標志性的茶色眼鏡,腰背依然挺得筆直,但這并不是球迷熟悉的那位徐根寶——整場比賽,他幾乎沒怎么出聲。那個以嗓門洪亮、激情指揮著稱的老帥,此刻顯得有些過于安靜。

11月12日,徐根寶在場邊觀戰。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這場全運會U20男足銅牌賽,過程同樣波瀾不驚,上海隊與山東隊在常規時間互交白卷。即便進入扣人心弦的點球大戰,作為上海隊總教練的徐根寶也始終沒有起身。直到上海隊點球獲勝,周圍人紛紛伸手祝賀,他才緩緩站起,臉上不見喜色。
本屆全運會前,多方消息顯示,這可能是徐根寶執教的最后一屆大賽。若果真如此,這位中國足壇的傳奇教練,便是以一種異乎尋常的平靜,為自己近五十年的執教生涯畫上了句號。
這種平淡,在某種意義上是可以預見的。足球世界的三四名決賽,歷來被視為“雞肋”。兩支志在奪冠的球隊已在半決賽燃盡一切,仍在咀嚼無緣決賽的遺憾,很難再打起十分精神。正如徐根寶所說:“銀牌、銅牌當然很好,但和金牌分量差太多了。”
他本是沖著冠軍來到深圳的。只是遺憾,往往是殘酷競技體育中更常見的注腳。

11月12日,徐根寶賽后與隊員握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兩天前的半決賽,徐根寶站著指揮了整整90分鐘。上海隊與東道主廣東隊纏斗至第87分鐘,一次本不必要的犯規,送給對手點球。幾乎在最后一刻,全隊的夢想戛然而止。
“我站了90分鐘,一直在喊,他們可能聽不見。有些人不聽指揮,按我過去的脾氣,是要罰的。”說到這兒,徐根寶欲言又止。
他大概不忍心責怪弟子。由于簽運不佳,上海隊在十天內連戰五場,賽程最為密集。李新翔、劉誠宇等主力先后拼到受傷。“我們多踢一場,體能跟不上,再加上緊張。”徐根寶語氣里帶著苦笑,“‘搶逼圍’,沒體力怎么搶?‘接傳轉’,一緊張就亂踢。”
不少隊員哭了。整屆賽事里,“不讓徐指導留遺憾”是許多球員心底的誓言,可惜最終仍是功虧一簣。“我跟他們說,別哭了。能打進前四,已經很不容易。目標沒實現,責任我來擔。你們還年輕,要繼續努力。”他安慰著這些堪稱孫輩的年輕球員。
在中國足壇起伏數十載,老帥早已看慣勝負。1978年,退役不久的徐根寶帶領山西隊殺入全運會八強,少帥一舉成名;1992年,吉隆坡“黑色九分鐘”,他從國家隊與國奧隊雙料主帥的高位跌落;1995年,率領上海申花問鼎甲A,“搶逼圍、接傳轉”響徹大江南北;2002年,他隱入崇明島的水杉林中,磨劍十載,誓要打造“中國的曼聯”……人們早已習慣,這棵“足壇常青樹”始終屹立不倒。

11月12日,徐根寶(中)在賽后接受采訪。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談及自己的執教生涯,徐根寶不止一次說,中國足球若未崛起,他便不算成功。“我們不能說成功,只能說是努力了。我最多算一個努力的教練。希望將來國足能出一些真正的球星,真正有實力打進世界杯。我們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或許正因如此,他從未真正停下。從高洪波、范志毅,到武磊、張琳芃,再到朱辰杰、蒯紀聞……一批又一批“根寶制造”走進國家隊,撐起困境中前行的中國足球。
這一次,他罕見承認自己“有點累了”:“全運會這半個月真的很疲勞,每天上午下午開會、訓練、比賽。81歲了。”
半決賽結束那晚,徐根寶發燒到39度,嗓子也啞了。“所以(最后一場比賽)我沒有指揮。”他解釋道,隨即又立即補充,“睡了一天,好多了!”
他還是那個不肯服老的徐根寶。當被問及“如何看待收官之戰”,他沉默片刻,語氣硬邦邦的:“我干嘛要收官?我還可以培養青少年呢!”

11月12日,徐根寶在場邊觀戰。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有些人說我落伍了,他們都不知道,我每天晚上都要看曼城、巴塞羅那的比賽。‘搶逼圍、接傳轉’的理念,可以說是和世界先進理念接近的。”
“(我)好多次都說最后一場比賽,不到球場,不當教練了。結果后來又當教練了。下面再看看,如果后面的小孩有天賦,隊伍比較好……當然,(即使再當教練),也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有力氣了。現在關鍵是要找到能夠接我班的人。”徐根寶話里顯然留了余地——他還是離不開足球。
不談告別,就沒有告別。中國足球的“愚公”,仍將繼續他那未竟的移山之路。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