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2025-11-14 10:13:19
持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是實現糧食高產穩產、農業高質高效的關鍵支撐。近年來,黑龍江省大慶市以農民為主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創新參與機制、完善管護體系,推動項目提質增效,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連環湖鎮他拉紅村,村民李忠元站在玉米地頭高興地說:“今年是個豐收年!我種的130畝玉米畝產超過1500斤、比去年多收了500斤,每畝增收400多元。”這個地處松嫩平原傳統旱區、曾“十年九旱”的村莊,如今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配套建設的33口灌溉井、34臺移動式水肥一體化泵車等設施,破解了灌溉難題。
“今年4月25日播種后,卷盤式噴灌機可從灌溉井取水,一次灌溉70壟玉米;移動水肥一體化泵車能精準補水追肥,確保作物及時補充營養。”李忠元說。
田間道路硬化、輸配電工程同步推進,更讓村民解喜才感慨:“以前去地里干活,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還得用拖拉機驅動水泵澆地,效率低又費事。現在電力驅動的水泵一開,田間灌溉輕松多了。”村內近3萬畝農田通過項目配套,形成“水電路”三位一體的生產體系,為糧食穩產高產筑牢根基。
建設高標準農田,關鍵在于“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項目設計前,當地通過入戶走訪、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多渠道收集民意,累計訪談農戶3600余人次、召開座談會150余場次、發放問卷4200余份。
針對當地微咸水湖——大龍虎泡湖沖刷侵蝕耕地問題,村民孫清玉提出修建護岸的建議并獲采納:“我家耕地在湖泊的沖刷范圍內,護岸工程已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我的地也能保住了,訴求被重視的感覺真好。”
建設是基礎,管護是關鍵。在他拉紅村農田灌溉泵房內,黨支部書記齊俊峋指著墻上的管護公示板介紹,泵房里的7臺水泵、7臺卷盤式噴灌機等設備,都是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重點管護對象,公示板明確管護標準、責任人員及聯系方式,實現責任層層壓實。
齊俊峋說,他拉紅村組建高標準農田管護隊伍,將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等工程全部納入管護范圍,實行網格化管理,專人專崗巡查;同時發動合作社等受益主體參與,形成管護合力。合作社通過簽訂使用協議、繳納押金的方式申領灌溉設備,使用完畢經檢查完好后村里再退還押金,既調動了管護積極性,又降低設施損壞風險。
管護成效如何,村民最有發言權。他拉紅村村民齊俊巍種植了1.4萬畝土地,他說:“高標準農田讓我們旱澇保收,這些農田和田間設施就像自家寶貝,我們都用心愛護。”為防止灌溉的出水樁被牛羊踩踏損壞,村民自發修建防護圍欄,用實際行動守護農田“生命線”。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縣長朱學良說,當地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環節特別注重群眾可感可及,邀請農民監督施工質量、采納關于工程建設的合理訴求;驗收環節以農民跟蹤踏查、試用反饋為重要依據。工程管護方面,以村為單元建立年度責任清單,構建長效機制,保障設施持續發揮效益。
大慶市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121萬畝,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97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總面積的62%。
大慶市提出,將進一步完善農民全過程參與和監督機制,把高標準農田工程打造成群眾滿意的致富工程,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