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大眾日報 2025-11-17 15:11:03
進入冬季,冬棗大量涌入水果市場。記者實地走訪濟南盒馬鮮生、大潤發等商超及水果批發市場,發現目前市場上售賣的冬棗“身價”懸殊,便宜的每斤僅5元,貴的每斤高達幾十元。
同是冬棗,價格為何相差數倍?高價果與平價果各自流向了哪些市場?山東沾化冬棗作為承載著地域特色與消費者口碑的品牌,能否在不同產地的冬棗競爭中穩住品牌優勢?
一顆冬棗 “身價”懸殊
目前市場上售賣的冬棗,以山東沾化冬棗、陜西大荔冬棗和新疆冬棗為主。3個產區的冬棗,因生長環境、品種特性與上市節奏不同,形成了清晰的價格分層。
沾化冬棗價格彈性大。普通商超售價6-12元/斤,在精品水果店或高端商超,優質果可達30元/斤。
市面上銷售的沾化冬棗主要分為普通冬棗和二代冬棗。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冬棗產業辦公室主任劉榮昌解釋:“普通冬棗多是露天種植,產量較高但品質波動大,均價為每斤3-5元,最高10-15元/斤;二代冬棗是在普通冬棗基礎上嫁接形成的優質品種,果形較大、果皮更薄、糖度更高,但管理復雜度與技術要求也高,常規地頭收購價就能達到每斤20元以上,優質果價格能突破50元/斤。”
前不久,山東秋雨連綿,沾化冬棗裂果率上升。當地棗農表示,陰雨天氣導致了今年沾化冬棗商品果產量下降近三成,售價也下調約20%。為盡可能減少損失,不少棗農會急于拋售手中的冬棗,進一步拉低了市場售價。記者了解到,目前二代冬棗的市場價已降至約10元/斤,即便是優質二代冬棗,每斤價格也回落至30-40元區間。
陜西大荔冬棗的價格因時而變,“趕早”是其核心競爭力。憑借溫室大棚技術,陜西大荔冬棗能將上市期提前至6、7月份。提前一天,每斤價格就能高出數元。但進入9月下旬,隨著其他產區冬棗大量上市,價格會應聲下跌。目前,大荔冬棗的市場價格保持在每斤5-12元區間,市場占比偏低。
新疆冬棗鎖定高端鮮食市場。得益于產地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新疆冬棗品質更優,且運輸費用遠高于其他產區,零售價長期處于市場高位,主要鎖定高端消費市場。濟南某高端超市新疆冬棗的售價為29元/斤,電商平臺售價普遍集中在每斤20-35元。
電商平臺傳遞“新鮮”
在冬棗消費市場,“鮮”始終是關鍵詞。當“產地直發”的銷售模式打破消費地域限制,沾化冬棗在電商平臺表現亮眼。
據了解,今年沾化區冬棗總產量預計超過7億斤,消費市場輻射全國。濱州市沾化冬棗品牌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達介紹,每年約有55%-60%的沾化冬棗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僅廣東省的冬棗消費量就占電商平臺冬棗總銷量的12%左右。
但冬棗的“鮮食窗口期”卻很短,僅能維持2個月左右。冬棗含水量高、果皮薄,成熟后遭遇雨水極易開裂,露天種植的棗農們需緊盯天氣預報,靈活調整采摘時間,將冬棗送入冷庫鎖鮮。大棚種植的冬棗最遲至11月初下樹入庫,超過這個時間冬棗會出現養分回流,脆度與甜度大幅下降。即便進入冷庫,冬棗的保鮮周期也只能延長一個月左右,12月后沾化冬棗鮮果便會逐步退出果品市場。
冬棗想從“限時鮮銷”到“四季可銷”,離不開深加工技術的賦能。但放眼全國市場,冬棗深加工產業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企業數量少,冬棗制品也尚未規模化生產。
濱州尚億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子恒坦言,消費市場已經形成了“冬棗就該鮮食”的認知,對冬棗制品的接受度相對不高,雖有部分加工企業嘗試布局相關品類,卻始終未能成功打開市場。基于這一市場現狀,他們選擇從供應端發力,生產冬棗餡料等產品,既能滿足不同食品加工企業的冬棗制品需求,也解決了部分棗農們小果、次果的銷售難題。
搶早還是保優?
冬棗市場上,“搶收早賣”現象并不少見。這背后藏著山東棗農們的雙重現實考量:
一是陜西大荔冬棗憑借上市時間早的優勢,在消費市場上具有先發競爭力。一些果農為避免自家冬棗被搶了“風頭”,會選擇提前采收、盡早入市,試圖通過搶占時間窗口爭奪市場。
二是棗農們擔心陰雨天氣導致果實裂果、甜度不足或腐爛,為規避損失,在果實尚未完全成熟、糖度和口感未達最佳時便提前采摘。這些早采的冬棗因品質欠佳,只能在市場上低價售賣。
但也有棗農選擇“反其道而行之”。
濱州隆新華二代冬棗園負責人隆寬哲稱,行業里不乏急功近利的做法,但他始終堅持讓自家冬棗自然成熟后再采收下樹,不去搶占消費市場的“先機”。即便在前段時間的連續陰雨天氣下,隆寬哲也沒打算讓未完全成熟的冬棗提前下樹冷藏。他相信,雨過天晴,好品質的冬棗依舊有市場。
為何沾化冬棗能在品質上形成差異化優勢?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張瓊介紹:“沾化地處北緯37°黃金緯度線,鹽堿地的生長環境為冬棗養分積累提供了先天條件,加上沾化冬棗本身的優良品種基因,多重優勢疊加,為沾化冬棗優質品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張瓊認為,大棚種植是冬棗擺脫“靠天吃飯”的有效渠道。目前沾化區冬棗大棚種植面積已突破6萬畝,規模還在逐步擴大。大棚技術的推廣不僅能顯著降低天氣對種植的影響,冬棗的各項品質指標也能趨于穩定。
當沾化冬棗遇到“李鬼”
沾化冬棗的上市期開始于每年9月底,但提前一個月,各類水果批發市場、水果店中就已出現“沾化冬棗”的身影。這一現象在電商平臺更為普遍,不少店鋪打著“產地直發”“正宗沾化冬棗”的旗號售賣冬棗產品,商品詳情卻難尋真實產地信息。
面對遍布市場的“李鬼”,沾化冬棗的品牌口碑該如何守護?
吳守軍二代冬棗采摘園負責人劉靜表示,市場上賣假沾化冬棗的情況由來已久。過去沾化冬棗知名度不高時,這種亂象對冬棗市場的沖擊顯著。假沾化冬棗價格低,消費者又缺乏辨別真假的能力,有不少人買賬。但現在“假棗”的沖擊力已經明顯降低,“越來越多人知道了咱沾化冬棗的品牌,不少顧客買棗時會專門強調要正宗的沾化冬棗。”
如何分辨真假沾化冬棗?魏達表示,消費者在購買沾化冬棗時,要重點留意“沾化冬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是辨別真偽的重要依據。
事實上,沾化冬棗的發展也曾深陷困境。沾化區泊頭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因上市早的冬棗擠占了市場空間,沾化冬棗發展一度陷入瓶頸,棗農收益下滑,部分區域甚至出現了棗園撂荒的情況。為打破這一困局,沾化培育了冬棗優質品種“沾冬2號”,以更優的品質進一步提升了沾化冬棗的品牌知名度,棗農的收益也隨之實現階梯式增長。
“沾化冬棗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品質。”張瓊表示,沾化冬棗的品牌價值已達56.1億元,影響力居國內棗類產品前列。當前消費市場對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沾化冬棗未來發展的關鍵在于品質提升,讓品牌價值與品質實現深度綁定。(大眾日報記者 金芮宏)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