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客戶端 2025-11-17 17:11:09
“合作社的2萬多畝大豆田已經收完,我們種的高油大豆畝均產量有460多斤!”黑龍江省富錦市劍峰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洺睿最近心情不錯,在他身后不遠處剛收割完的地塊里,整地機械正在加速推進。
在富錦市另一片大豆田里,東富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付君剛剛送走平安產險的測產人員。“今年咱這地區雨水不太平均,有的低洼地塊有積水,影響了大豆產量。這不有保險兜底嘛,這點損失不算啥。”付君說。
黑龍江省富錦市東富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付君在大豆田里介紹田間管理和金融保障情況。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欣 攝
一邊是賣糧無憂,一邊是受損可賠,與傳統只能“看天吃飯”、被動承受市場波動不同,兩家合作社如今能踏踏實實種大豆,是因為手中多了金融支持這件“秘密武器”。近日,記者走進我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的佳木斯市、雙鴨山市鄉村,探尋“秘密武器”在大豆種植、收儲及加工鏈條中如何大顯身手,守護住咱老百姓的“錢袋子”。
金融力量如何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護航?
雖然今年是個豐收年,但回想起2023年那場冰雹,付君仍然心有余悸。
“那是2023年的9月底,大豆收獲的前夕突然來了一場猛烈的冰雹,乒乓球大小的冰雹砸向已經成熟的大豆,大豆就像西瓜一樣‘嘭’地爆裂開了,給我心疼壞了!”付君連連搖頭。
好在那年他參加了中糧期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期貨”)大豆“保險+期貨”收入險項目,享受到了金融工具帶來的紅利。“3.9萬畝大豆田參加了收入保險,最終獲得理賠200余萬元。我們不再害怕遭災了,收入更有保障了。”
這次意外的冰雹,更讓付君和張銘睿意識到金融兜底的重要性。“一聽說中糧期貨推出了‘銀期保’這個新項目,我倆趕緊咨詢報名。”付君說。
中糧期貨的期貨保險部負責人陳馳告訴記者,“銀期保”實際上是對“保險+期貨”的再延伸。今年6月,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的支持下,中糧期貨聯合旗下風險管理子公司中糧祈德豐(北京)商貿有限公司、浙商期貨、中糧貿易、中國供銷糧油、工商銀行、平安產險等機構以“銀期保”的綜合服務模式,為大豆種植提供全產業鏈的風險管理服務。
記者了解到,目前富錦市“銀期保”項目服務主體為富錦市四家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每畝保費54元,總保費382萬元,由大商所補貼30%保費。項目覆蓋大豆面積逾7萬畝,總保額約5100萬元,預計可實現訂單收購逾1.3萬噸。該項目由中國工商銀行富錦支行為合作社授信,集賢縣天興糧食收儲有限公司提供訂單收購,平安產險進行承保。
“這個項目解決了我們的痛點!通過這個模式,銀行能給合作社直接增加貸款額度,降低利息,這部分降低的成本足夠覆蓋保費了!”張銘睿給記者算起了賬。
而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這樣的模式也幫其篩選出了更穩定更優質的融資對象,并通過市場化手段將風險從農戶成功轉移至期貨市場,不僅滿足了農戶的融資需求,還通過多重保障機制降低了銀行的壞賬率。
由此可見,“銀期保”等一些服務于大豆產業鏈的金融創新項目不僅在于確保農民在種植到銷售的全過程中都能獲得穩定的收益,進而激發他們的種植積極性,同時也讓種植、收購、倉儲等產業鏈上的各方能實現合作共贏。
大豆歸倉背后有哪些金融機構的努力?
連日來,一輛輛運糧車往來穿梭于東富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倉庫和雙鴨山市集賢縣天興糧食收儲有限公司之間。運糧車的引擎聲、卸車時大豆的“嘩嘩”聲、農戶的交談聲,宛如一曲豐收交響樂。
圖為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大豆田機械化收割現場。張蘭 攝
“我今年已經賣了400噸大豆了。合作社種的是‘墾農34’,已賣出的這些大豆平均蛋白質含量能達到39.5%,每斤收購價為1.93元。”付君表示。
記者了解到,中糧貿易下屬的天興糧庫是“銀期保”項目里的訂單方,該糧庫和富錦四家合作社簽訂基于期貨價格的遠期訂單收購合同,鎖定銷售渠道,秋收后直接入庫結算,助力合作社以銷定產。
“合作社大豆收割入庫后正常與糧庫結算糧款,同時可開展二次點價操作,服務期限為6個月,只要后期期貨盤面價格高于合作社送糧入庫時確定的期貨初始價格,農戶就可以進行二次點價,不用擔心錯過后續糧價上漲的收益。”陳馳介紹說。
清晨,在富錦市金正油脂有限公司的門前,運糧車早已排起“長龍”。加工廠內,濃郁的豆香撲鼻而來。公司負責人金壯在生產線前來回踱步,查看著生產進度。“我們這段時間主要收購的是富錦周邊和饒河等地的大豆。我們對大豆蛋白含量的要求較高,蛋白質含量能達到45%的我們按每斤2.5元收購。”他說。
就在幾個月前,他還在為收大豆的資金發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下簡稱“農發行”)富錦市支行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臨近大豆收購季,我們的融資需求更為迫切。農發行富錦市支行了解到我的需求后主動對接,從啟動調查審批到最終成功投放,這筆1000萬元的秋糧收購貸款僅僅用了不到半天時間。”金壯激動地說。
秋糧收購時間集中、資金需求量大,企業常面臨短期流動性壓力。為此,金融機構主動靠前服務,確保“有錢收糧”。
在佳木斯市樺南縣,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樺南縣宏安糧油貿易有限公司的廠房內,技術人員正在對新收大豆進行質檢、稱重。
公司負責人安志遠透露,今年大豆種植戶的出售積極性頗高。“蛋白質含量達到41%的大豆每斤可以賣到2.09元,利潤還是比較可觀的。我們和農發行樺南縣支行合作近20年了,每年都是早早就審批了貸款,讓我們順利完成秋糧收購。”
雙鴨山市作為全省重要的糧食產區,大豆種植同樣占據重要地位。“我們公司的業務以大豆深加工為主,現在正處于大豆大量上市的階段,我們公司在國慶節前就開始入市采購,現在已經采購了1萬余噸。在大豆收購過程中農發行寶清縣支行給了我們6000萬元的貸款額度呢,現在已經投放貸款3400萬元。”黑龍江省祥源油脂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郭加加說。
怎么把豐收裝進農民的“錢袋子”?
又一個收購旺季到來,這場關乎全年糧食安全的“大考”,也考驗著金融系統的支持能力。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有關部門頻頻出臺金融政策,為糧食保供筑牢金融根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指出,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體系,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202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金融服務農村改革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增強糧食安全金融保障,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產糧大縣信貸資源傾斜,擴大大豆和油料種植、購銷、加工等環節信貸投入。鼓勵地方開展糧油種植專項貸款貼息試點,加大信貸與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有機銜接。
在保險政策方面,去年9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的通知》,提出2025年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覆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2026年將實現政策全國全面覆蓋。?
信貸融資方面,2021年,農業農村部啟動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活動,從2021年5月14日至2025年11月12日,已有876萬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信貸直通車申請貸款,申請金額23970億元,累計授信470萬筆,授信金額13718億元。
信貸直通車技術支持方供圖。
與此同時,中央財政對政策性農擔業務實行擔保費用補助和業務獎補,省級財政也進一步建立健全擔保費用補助和業務獎補政策,確保政策性農擔業務貸款主體實際負擔的擔保費率不超過0.8%。
還有多項政策“真金白銀”補貼糧油種植戶。例如各地通過貸款貼息支持,引導鼓勵加大現代設施農業建設投入;中國人民銀行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總額度由5000億元增加至8000億元,年利率由1.75%降至1.5%,領域延伸覆蓋至糧油加工。
金融機構也正在積極創新貸款產品模式。例如,農發行與國家糧食交易協調中心聯合開發創新融資業務模式——競拍貸,主要解決國家糧食交易協調中心和各省糧食交易中心會員企業競拍政策性糧食的合同履約融資需求,競拍品種為最低收購價糧和地方儲備輪換糧,包含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
傍晚時分,送走今天的最后一輛運糧車后,付君手機發出“滴滴”提示音,原來是銷售大豆款到賬的信息。張銘睿也沒閑著,他時刻關注著大豆的價格走勢,盤算起今年的大豆收益。金融這雙看不見的“大手”,正為千千萬萬像他倆一樣的農業經營主體筑起一道道堅實的防線,幫助他們將大豆田里的豐收美景轉化為富裕美好的幸福生活。
作者: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欣 祖爽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