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村工作通訊》 2025-11-18 10:04:23
山水繪新卷 融合綻新顏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委書記 陳洪
武義是浙中山區縣,“八山半水”滋養了經世致用的明招文化,孕育了“崇實尚義、勇猛奮進、趕超爭先”的人文精神。武義忠實踐行“八八戰略”,以新時代“千萬工程”為牽引,一體做好“強城”、“興村”、“融合”文章,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武義縣入選浙江省首批縮小“三大差距”全域綜合試點,躋身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中國社會治理百強縣(市、區)、中國文化百強縣。

打好“創新牌”,一以貫之推進工業強縣。20世紀90年代末,武義通過承接周邊先發地區產業轉移,“無中生有”開啟工業化進程,實現了由農業縣向工業縣的跨越,成為“永武縉”五金產業集群的重要節點,擁有電動工具等6個國家級制造(出口)基地。多年來,武義一以貫之深入實施“工業強縣、科創興縣”發展戰略,向科技創新要動力,向聚鏈成群要活力。科技創新指數連續4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連續6年居全省山區海島縣首位。“中國靈芝第一股”壽仙谷藥業與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合作,攻堅食藥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堅持“鏈長+鏈主+鏈創”三維賦能,打好“抓大、扶優、育新”組合拳,推動電動工具、智能家居等傳統產業提質煥新,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強筋壯骨,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破局起勢。近3年,招引落地10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17個,落地億元以上內培項目16個。固定資產投資連續40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居浙江省前列,榮獲“浙江制造天工鼎”。到2027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力爭突破1000億元,躋身浙江省工業大縣行列。
奮進“下山路”,一批山民共圓安居夢想。20世紀90年代,武義還是全省8個貧困縣之一,大批山民蝸居深山,面臨交通、就學、求醫、嫁娶、水電、通訊、發展“七大難”。1993年,武義在全國首開“下山脫貧”先河,把“下山”作為拔除窮根奔共富的根本之策,從最初的引導農民就近搬遷下山、解決溫飽問題,到后來工業經濟興起,鼓勵山民進城打工創業、解決致富問題,再到近年來,搶抓新型城鎮化機遇,以全域土地整治為牽引,鼓勵山民向縣城和中心鎮落戶,累計完成502個自然村、5.6萬人集聚搬遷,占全縣戶籍人口的六分之一。一批山民借著市場經濟的東風,走出大山創大業,“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推動武義超市從零售小店到“千城萬店”,年銷售額達600多億元,成為全國唯一的“中國超市之鄉”。30年間,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增長25倍,被譽為“中國反貧困戰略創新的最佳縣域樣本”。下山群眾紛紛感嘆,“千好萬好,下山脫貧最好”。
念好“生態經”,一方山水點亮詩畫“錢景”。武義“八山半水分半田”,是全球綠色城市、中國天然氧吧。多年來,武義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不動搖,在護美“綠水青山”中做大“金山銀山”,著力打造浙中生態明珠、長三角后花園。累計建成國家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7個,創成省級美麗示范鄉鎮9個、特色精品村31個、3A級景區村19個。武義江沿岸的履坦鎮壇頭村,用3年時間,讓臭河灘成了美濕地、破民宅成了會客廳,被評為全球人居環境示范村落。總投資16億元的花田美地項目將6000余畝荒地改造成“四季花海”的親子樂園,帶動周邊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4700萬元,獲評全國黃金旅游目的地。“江南九寨溝”牛頭山,與周邊16個村合作,村景聯建共創5A景區,有力帶動“村村致富、整鄉消薄”。在這些景區景點的帶動下,武義旅游蓬勃發展,躋身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獲評首批“長三角高鐵旅游小城”,“兩山”轉化之路越走越寬。

打好“有機牌”,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武義是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示范縣、全國首個“中國有機茶之鄉”,茶園面積占金華的三分之一,有機茶產量、產值全省第一。不僅有綠茶、紅茶、白茶,還有遠銷“一帶一路”國家的黑茶,也是全球最大咖啡連鎖品牌—美國星巴克公司的有機茶供應商。這些年,武義縣深入實施有機農業“十百千萬億”工程,推動茶葉、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全價值鏈提升。茶產業區域公共品牌“武陽春雨”,躋身全國茶葉最具溢價力三大品牌,帶動6萬茶農增收致富,武義縣抹茶全產業鏈項目入選2026年度鄉村振興綜合試點項目。與省農科院聯合成立創新食用菌公司,建成全國一流的香菇菌棒工廠化生產線,實現畝產鮮菇100噸、畝均產值100萬元,帶動農民每畝增收15萬元,“雙百共富”模式被列入全省創富典型案例。以靈芝上市第一股壽仙谷公司為龍頭、“武七味”主導品種為依托,大力發展“藥食同源”大健康產業,成功舉辦四屆“浙產名藥”產業發展大會。目前,武義縣正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為抓手,進一步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跨界融合,讓鄉村“土特產”成為致富“大產業”。
唱響“文化歌”,一臺“村晚”演繹共富芳華。武義歷史積淀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明招文化、宋韻文化、紅色文化、畬鄉文化等特色文化多姿多彩。早在1983年就舉辦了首屆文藝百花會,與央視春晚是“同齡人”。此后,連續40余年推動文藝百花會提質擴面,讓廣大農民成為節會“主角”,讓“土文化”登上大舞臺,鑄就了浙中地區跨時最長、參與最高、影響最廣的草根文化品牌。近年來,武義縣根據時代發展和群眾需求,數字賦能迭代“共富百花會”,并通過“民生大篷車+民生小推車”等載體,有效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入選浙江省共同富裕最佳實踐案例。同時,不斷強化鄉村文化陣地建設,做優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鄉村博物館創建數全省第一,獲評省級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先進縣。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蔚然成風。
織密“善治網”,一項改革映射民主之窗。武義是“后陳經驗”發源地,2004年6月18日,后陳村通過村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全國首個村務監督委員會。2005年6月17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親自到后陳村調研指導,并先后8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動“后陳經驗”由治村之計上升為治國之策。這些年,武義縣堅定扛起“后陳經驗”發源地的使命擔當,通過村務監督委員會這個平臺,以民主監督為牽引,構建完善“村官村民選、村策村民定、村務村民理、村事村民管”基層民主運行體系,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同時,運用“后陳經驗”源頭治理理念,堅持“抓前端、治未病”,健全“后陳式”矛盾糾紛化解預防體系,創新“聯組走戶”等“村治十八法”,集成打造“后陳式先鋒善治”工作矩陣,連續5年創成省級“無信訪積案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歸屬感不斷提升。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25年第21期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