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 2025-11-18 10:07:29
新華社香港11月17日電(記者禹麗貞、曹奕博、周萬鵬)14日晚,十五運會男子七人制橄欖球決賽在東道主香港隊和山東隊之間進行。當香港隊球員李卡度在比賽末段完成鎖定勝局的達陣后,能容納五萬余人的香港啟德體育園啟德主場館里,氣氛達到頂峰。
全場比賽,觀眾們不僅不遺余力地為東道主加油,對山東隊的每次精彩進攻也不吝惜掌聲。

11月14日,在香港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七人制橄欖球男子金牌賽中,球迷在場邊加油助威。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這一幕,讓看臺上的志愿者王芝婧激動落淚?!翱吹酱蠹引R心協力為各地運動員加油,真的很難得?!边@位在香港生活了12年的上海姑娘是香港賽區的一名禮儀助理,趁休息日特意趕來觀賽。
“香港有1.6萬名義工,上到80歲長者,下到18歲學生,大家都想把熱情傳遞給每一位來客。”王芝婧望著賽場內不分你我的歡呼人群,想起自己從今年3月開始的禮儀培訓,從站姿到微笑反復打磨,第一次在沙灘排球頒獎儀式上服務時手心冒汗的緊張……這些都是她對于這場串聯起粵港澳三地情誼的體育盛會的珍貴記憶。
同一天,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志愿者之家”里,中山大學研究生、來自香港的姚正諾正在為田徑、女子水球等項目的頒獎禮儀活動做準備。十五運會開幕式上,她是看臺區最活躍的“氣氛擔當”,身兼指引路線、解答疑問、維持秩序、調動情緒等多職,一位觀眾悄悄拍下她工作的身影上傳網絡,這張廣為流傳的照片成為她此行最溫暖的收獲。

香港選手張耀釗在十五運會群眾比賽乒乓球比賽中,81歲的他是本屆全運會年齡最大的參賽者。圖片來自組委會
81歲的香港老伯張耀釗亮相十五運會群眾比賽乒乓球比賽,他是本屆全運會年齡最大的參賽者。退休后才拾起乒乓球拍的他,從街坊間的養生局一路闖進全運會賽場,家住深圳的他,每周兩次往返深港的訓練從未缺席。
對他來說,能和內地選手同場競技,討教球技、聊聊家常,比輸贏更有意義。老人家盼著,能借全運會的機會讓更多大灣區老人愛上運動,也讓三地長者有更多交流的機會——這份跨越年齡的體育熱忱,正讓“一家人”的情誼在球臺前慢慢升溫。
因為熱愛,更因為東道主身份的榮耀感,這份激情在大灣區業余體育愛好者身上顯得格外動人。澳門三人籃球女隊的姑娘們,有行政秘書、海關關員,也有學生和自由職業者,利用下班時間組隊訓練,卻憑著一股韌勁站上全運會舞臺。雖然和對手之間實力懸殊,但她們卻對這次交流切磋倍感珍惜,直言“同聲同氣,不分彼此”。

11月12日,澳門隊和廣東隊球員在澳門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三人籃球女子組小組賽中拼搶。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讓姑娘們格外振奮的,是香港男子手球隊的戰績——這支同樣由業余選手組成的隊伍,16人中15人辭職或停薪留職,從戶外水泥地訓練起步,一路逆襲闖進本屆全運會四強,用拼到最后一秒的韌勁,書寫了屬于大灣區“草根”選手的熱血故事。
海風拂過賽道,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舉辦的跨境比賽——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跨越粵港澳三地,選手們在騎行中感受著大灣區的日新月異,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場跨越山海的賽事,恰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港珠澳大橋車流不息,廣深港高鐵往復穿梭,昔日的地理障礙早已變為通途;而賽事規則的銜接、服務標準的統一,更讓運動員和觀眾感受到“如在一城”的順暢。設施互聯互通,規則相融相生,人心的靠近也就自然而然。

11月8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決賽參賽選手經過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車輛通關廣場。新華社發(呂小煒攝)
這種體育聯結早已跨越地域邊界,在青少年一代中深深扎根。
香港網球隊領隊劉進鑒帶隊參賽時感觸頗深,珠海橫琴的專業場館對香港網球少年來說其實是“半個主場”,他們常跨境來此訓練,熟悉的場地與氣候讓他們毫無陌生感。澳門網球隊領隊吳玉玲也表示,從澳門驅車20分鐘就能抵達橫琴,這里不僅是球隊的備戰基地,更成了隊員們周末與家人小聚、與內地選手交流的紐帶。
啟德主場館內,香港圣公會圣米迦勒小學的陳廷和吳琰婍為了七人制橄欖球開幕式表演,從中午彩排至夜幕降臨。完成表演后,兩個孩子興奮地與全運會吉祥物合影,9歲的陳廷仰著小臉說:“今天看到很多內地的運動員哥哥姐姐很開心,希望內地的球迷都來香港看比賽,看看香港的體育園有多大!”
從銀發長者的執著堅守到稚齡孩童的真摯邀約,從志愿者的默默奉獻到業余選手的熱血拼搏,當體育超越競技本身,那些賽場上下的擊掌、歡呼與擁抱,早已讓“我們”取代“你們”和“他們”。十五運會最美的成績,不是金牌,而是心與心之間,再無距離。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