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微觀三農 2025-11-18 10:12:34
“人產城”融合 繪就共富新圖景
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委書記 王忠寶
近年來,麗水市龍泉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浙江省委“132”戰略部署,堅持以“千萬工程”為牽引,以縮小“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系統推進產業、開放、山水、人文、生活、青春“六個品質城市”建設,全力以赴推動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品質龍泉建設邁出堅實步伐。GDP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2024年突破200億元大關,今年上半年繼續增長8.1%,增速列全省第2、山區海島縣第1,目前已經連續8個季度保持7%以上高位增長。

堅持融合導向,全力構建共富格局
山區縣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條件制約,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經濟總量總體偏低,城市能級還不夠高。為此,龍泉堅定不移走“人產城”融合發展之路,高標謀劃建設“劍瓷龍泉·品質共富”發展軸,縣域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
以城聚人促產。始終堅持以“強城”為重點帶“興村”促“融合”,深入實施“東拓、西進、南優、北連、中興”城市發展戰略,全速推進“河山田”生態融合示范區等五大城市組團開發,全面拓寬以往十余年城市相對固定的開發邊界,城區面積從15.6平方公里規劃拓展至26.1平方公里,創成省5A級景區城,入選全省縣城承載能力提升和深化“千萬工程”試點、省級城市更新試點縣。按照“城—鎮—村”鏈式發展思路,高標準編制安仁、八都兩個省級中心鎮發展規劃,覆蓋6個重點村組團片區,軸帶范圍占市域面積42.1%,軸上人口占常住總人口79.9%,并精準謀劃了發展軸未來3年重點項目76個、總投資354.8億元。
以產留人興城。始終堅持“產業為基、工業為先、項目為王”,深入實施汽車熱管理、劍瓷經典、健康醫藥、竹木加工“1+3”主導產業鏈培育行動,全力推進“雙招雙引”戰略性先導工程,近三年累計招引產業項目183個,其中億元以上大項目65個,10億、20億、50億以上制造業項目連續“破零”,汽車零部件(熱管理)產業入選全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特別是集中力量推進竹木“低小散”綜合整治,拆除竹木企業“兩違”建筑30.9萬平方米,騰出土地空間1190余畝,401家竹木企業實現轉型發展,成功入選全省竹產業重點縣。隨著主導產業的集群成勢,龍泉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保持麗水前列,全市新增就業崗位1.2萬余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持續低于3%。
以人強產旺城。始終堅持把人作為推動發展的核心關鍵,大力實施“跨山統籌·富民安居”工程,推動更多人口向發展軸集聚,2024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0.8%,高于山區海島縣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聚焦群眾增收渠道單一難題,大力實施村集體經濟和低收入農戶“雙增”行動,低收入農戶收入增幅連續7個季度居全省前列。充分發揮食藥用菌帶動性強、覆蓋面廣等富民屬性,大力發展黑木耳、靈芝等特色產業,布局建設中國南方食藥用菌(農林產品)交易中心,探索形成“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龍泉靈芝連續三年穩居全國靈芝區域品牌價值榜首,榮獲全省首批“神農鼎·銀鼎”。
堅持改革破題,全面優化共富機制

山區縣在區域資源配置、人才引育留用、發展要素保障等方面短板較為突出,與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現實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為此,龍泉在通盤考量城鄉、區域、群體間關系的基礎上,系統實施一批重點領域改革,大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激活共富強勁動能。
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深刻認識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聚焦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制度壁壘,大力實施“益林共富”、農村集體資源資產股份制、“三位一體”農合聯等綜合集成改革,持續推動社會投資下鄉、農民進城、資產入市,讓鄉村“沉睡資源”不斷轉化為“富民活水”,2024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77,縮小幅度列全省第2,入選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探索“街鄉共治”、“大鎮帶小鄉”等片區組團發展模式,創新推動西街巖樟“一體型”和“安仁+道太+龍南”、“八都+上垟+寶溪+竹垟”兩個“統籌型”組團發展,積極推進蘭巨撤鄉設街道,行政區劃功能布局全面優化。
加快補齊產業創新短板。深刻認識創新是引領山區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力推進創新龍泉建設,充分發揮浙江大學等3家實體化研究院作用,創成省級新能源車輛熱管理重點實驗室,系全省山區海島縣唯一一個以地方實體化研究院為依托單位建設的省級重點實驗室。聚焦山區產業人才瓶頸,持續深化教科人一體化改革,建立健全陶瓷、刀劍“工藝品制作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創新推出“中評委建在產業鏈上”模式,打通“職、技、薪”晉升通道,近三年累計新增高技能人才5949人。高標準實施省地協同重大科技項目,建立全國首個刀劍及日用刀具產業鏈標準體系,劍瓷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4%,帶動3.5萬余名從業人員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加快突破發展要素制約。深刻認識要素保障對于山區縣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搶抓省“一縣一策”發展機遇,大力實施蘭巨大汪產城融合城鄉共富工程,同步推進安仁昌文、塔石嶺后、楊梅山等6000余畝土地開發建設,工業用地空間從2021年的不足200畝增長至2757畝,真正變“項目等地”為“地等項目”。大力推進縣域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將90余家市屬國企整轉撤并為五大國企公司,對3117宗閑散國有資產進行全面梳理和確權登記,并探索運用股權融資、ABS、REITs等多元融資模式,推動國有資產規模從2021年的244.3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560.2億元、增長130%,國企營業收入從4.8億元攀升至32.1億元、增長570.9%。
堅持以人為本,全民共享共富成果

山區縣普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效率與公平、發展與共享的時代課題亟待破解。為此,龍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探索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發展實踐,確保共富路上一個不掉隊。
突出全民共創。秉持“富民先富志”理念,創新開展“弘揚企業家精神、引領創業再出發”主題活動,系統實施企業家創業進階、黨員干部專業能力創優、社會大眾創新“三大行動”,全力破除“自甘落后”的消極思想和“偏安一隅”的守成心態,三年來累計新增市場主體16000余家。大力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深入實施“龍青回歸”、“龍漂涌入”工程,高標建設窯望青創園、河濱坊青創園等一批青年眾創空間,吸引20余個省份1255支青年團隊來到龍泉創業,“青年發展綜合指數”位居全省前列。
突出全民共享。秉持“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理念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推行小規模學校優化調整、市管校聘、校企融通等改革舉措,成功開設全國首個汽車熱管理專業,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從2021年的40.3%提升至2024年92.8%,躍居麗水第1、全省前列。按照“做大龍頭、帶動片區、輻射全域”原則,推動人民醫院三大院區深度融合,構建形成“1+3+2+N”城鄉醫療體系。特別是針對山區醫療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創新推出“浙麗鄉村好醫”應用,累計提供日常健康監測8.2萬余人次,開展遠程問診6200余人次,實現山區村醫“空白村”基本醫療服務全覆蓋。
突出全民共治。秉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理念,系統推進營商環境、社會治理、政府(國企)投資項目三大領域歷史遺留問題攻堅行動,累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940余件,成功甩掉了一批時間跨度在5年以上、最長達21年的“歷史包袱”。連續四年將“優化營商環境和作風效能革命”作為新春第一會主題,系統開展“互看互學·互比互評”、“千名干部駐千企”、“萬人雙評議”等系列行動,有效破除干部“慵懶散慢推拖”現象,入選全省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示范縣。創新建立“周三下村日”“周五開門接訪日”等工作機制,推動全市黨員干部下沉村社一線破解難題1537件,創下連續32個月進京訪“零登記”記錄,獲評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捧回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
來源:微觀三農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