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村工作通訊》 2025-11-18 10:17:54
紹興市堅持以“千萬工程”為牽引,圍繞“富民”統籌做好“強城”、“興村”、“融合”三篇文章,積極探索產城人文融合發展新路子,一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成為全省縮小“三大差距”改革全域試點地市。今年上半年,紹興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9486元、30265元,位居全省第1、第2位;城鄉收入倍差縮小至1.64。

以產為要,筑牢共富基本盤。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優化資源配置、加速產業升級、完善就業機制,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和消費升級,夯實縮差共富產業基石。一是做強主導產業。紹興縣域主導產業特色鮮明,如越城區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柯橋區紡織、印染,上虞區化工、機電,諸暨市五金、襪業、珍珠,嵊州市領帶、廚具,新昌縣醫藥、軸承等,不斷推動產業體系向新提質、向高攀升,整合提升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特色小鎮等各類產業平臺,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工業增加值占縣域工業增加值比重達88.2%。二是發展特色產業。編制《紹興市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0年)》,深化黨建聯建機制打造興村共富鏈,著力構建“3+7+X”紹興“土特產”全產業鏈體系,即茶葉、香榧、黃酒3條標志性全產業鏈,越城“紹三味”、柯橋醬制品、上虞“四季仙果”、諸暨珍珠、嵊新蠶絲、嵊州小籠包、新昌小京生7條精品型全產業鏈,培育諸暨同山燒、柯橋蘭花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全產業鏈,已累計建成10億元以上的“土特產”全產業鏈11條、百億以上產業鏈3條,產業鏈總產值達700億元。三是培育鄉村新產業。聚焦“農業+”新業態,積極招引循環種養、數字農業、鄉村旅游、康養基地、農業文創等項目,創新推廣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打造黃酒、珍珠、小籠包、茶葉等“直播+產業帶”發展新格局,建成直播電商基地15家、電商村47個,培育農村電商主體2600余家,下巖貝村和“帥農鳥哥”入選農業農村部首批“星鄉村”、“星農人”推薦名單。
以城為基,建強縣域發展軸。統籌城市與鄉村、建設與管理、內聚與外聯,構建形成全市“一心三帶十軸”(“一心”指會稽山生態綠心;“三帶”指浙東運河、唐詩之路、古越文明三條跨區域主題廊帶;“十軸”指10條縣域發展主軸)縣域發展軸整體架構,拓展縮差共富空間格局。一是增強縣城承載力。推動市域一體協同發展,實施“融杭聯甬接滬”再深化、“強心優群興縣”再提升戰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加快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推進諸暨視覺之城、嵊州麗湖新城、新昌東門如城等功能區建設,諸暨市創成全國首個“世界韌性示范城市”。二是增強中心鎮輻射力。分類培育農業大鎮、工業重鎮、商貿強鎮、文旅名鎮,“一鎮一策”提升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管理能力,推進紹興黃酒小鎮、柯橋藍印時尚小鎮、上虞e游小鎮等省級特色小鎮煥新升級,6個鄉鎮列入新一輪省級中心鎮名單,深化上虞豐惠、嵊州三界等省級千年古城建設,探索強鎮帶弱鎮(鄉)、多鎮(鄉)聯合等組團發展模式,以強帶弱、優勢互補、抱團合作,構建聯動發展格局。三是增強重點村帶動力。全市域推進“和美越鄉”共富片區建設,制定《紹興市“和美越鄉”共富片區建設導則》,按照“一帶多村、一領四化”(和美鄉村共富帶+多村協調發展,黨建引領+宜居化、市場化、特色化、現代化)標準,計劃三年內規劃建設共富片區60個、鞏固提升重點村100個,探索形成組織共建、產業共培、項目共謀、資源共推、爆款共創、環境共營、服務共享、村民共行“八共”路徑,成立片區聯合黨委31個,推出“鄉村周末游”目的地88個,面向全國招引簽約“片區CEO”或專業運營團隊22個,12個村(片區)入選省級重點村(片區)。
以人為本,提升群眾獲得感。圍繞富民惠民安民,千方百計提高人口承載力和吸引力,激活縮差共富動力源泉。一是構建“全齡友好”新場景。堅持城鄉雙向賦能、雙向流動,推動城鄉規劃建設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優質共享,高質量打造“四好農村路”2.0版,推進城鎮供水、燃氣管網向農村延伸,全市規模化供水工程農村人口覆蓋率達88.4%,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比例達93%;創新“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加大教共體、醫共體改革,實現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鄉鎮(街道)康養聯合體、千人以上行政村“15分鐘醫療服務圈”三個全覆蓋。二是深化“掛單奔中”新機制。聚焦山區鄉鎮、相對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創新實施攜手共富·重點幫促工程,全面構建市域內“幫鎮、幫村、幫戶”工作體系,組建市、縣領導領銜幫促團組157個,8944名干部與低收入農戶建立幫促關系,完善定期走訪、動態銷號、提級會商三大機制,按照“一鎮一計劃”、“一村一方案”、“一戶一策略”精準落實幫促舉措,提升協作產業園、消薄飛地、鄉創飛地建設質效,實現山區鄉鎮“億元級產業”全覆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60萬元全覆蓋。三是建立“雙向奔赴”新通道。深化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推廣實施“農創保”、“農創貸”試點,規劃建設農創客產業園、農創會客廳,建立農創客“局長面對面”制度,建成青年入鄉實踐站點100個,累計培育鄉村“十路人才”5萬人、農創客1萬余人。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專項行動,加快“30分鐘職業技能培訓圈”建設,率先開展“AI+”重點群體就業幫扶試點,拓展家門口就業渠道,實現省級零工市場區、縣(市)全覆蓋,打造最安心就業城市。
以文為魂,彰顯社會和諧度。統籌保護與利用、傳承與創新、交流與傳播,突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守好縮差共富靈魂根脈。一是深化“楓橋經驗”。深入實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五年規劃,傳承弘揚新時代“民情日記”,推廣楓源村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成果,迭代“浙里興村治社”應用,深化黨建引領網格智治,完善為農便農惠農機制,健全“141”基層治理體系,加強村(社區)社會治理工作室(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持續擦亮駐村指導員制度“金名片”,推動法治、自治、德治、智治深度融合。二是弘揚“膽劍精神”。以文化之“韻”鑄精神之“魂”,全面落實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紹興段)保護建設,實施非遺薪火傳承和文化基因激活行動,打響大禹文化、詩路文化、越劇文化、宋韻文化等品牌,推動文化資源優勢加快向產業優勢轉變。實施品質文化生活圈拓展行動,創新公共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優化市縣鎮村四級文化設施網絡,打造公共文化“微單元”和跨界融合“文共體”,擴大“村晚”、“村越”、“村BA”等品牌影響力,塑造“醉美紹興、風骨江南”獨特韻味。三是深耕“越地文明”。組建“越地女兒”宣講團、8090青年講師團,持續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常態化開展“六進”巡講活動,規范完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建設,培育“浙東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等文明實踐品牌12項,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創建率達97.23%。
(浙江省紹興市委農辦 市農業農村局供稿)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25年第21期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