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村工作通訊》 2025-11-18 10:18:34
嘉興市積極響應省委“132”總體部署,創新實施“六改六融”,走出了一條“左手繁華都市、右手和美鄉村”的城鄉一體融合高質量發展道路。

以空間治理改革牽引,加快推動城鄉規劃高水平融合聯動。一是堅持市域一體規劃。緊扣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深化“多規合一”,因地制宜建強“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形成“一大六中、三十四特、五十片區”的“網絡化、組團式”市域空間布局,以高水平空間治理保障高質量發展空間。全市GDP連續邁過6個千億級臺階、達到7569億,財政總收入1073.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8.7億元,均列全省第3。二是堅持城鄉一體規劃。“一盤棋”規劃布局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在嚴格保護210萬畝耕地、19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的基礎上,打造了4個國家級、8個省級以上產業平臺、11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架起了城鄉共同繁榮的“大動脈”。所有縣(市、區)全部進入中國城鄉統籌百佳縣市榜前40位,17個鎮入圍全國鎮域經濟500強,村經營性收入100萬元基本實現全覆蓋。三是堅持區域一體規劃。發揮好接滬臨杭聯甬的區位優勢,積極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和杭州、寧波都市圈,以縣域為單元,探索深化跨區域規劃協同機制,有效承接都市圈外溢產業和消費需求,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打造了杭海城際鐵路、下沙奧特萊斯等一批跨區域協同的標志性項目。
以產業協同集成改革牽引,加快推動城鄉產業高水平融合互興。一是暢通經濟交通網。深入推進“交通強市”建設,持續推進“公鐵水空”聯運樞紐建設,深入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城際、市域、市區3個“半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全省率先實現行政村通雙車道公路率、鄉鎮(街道)一級公路通達率“雙百”,農村公路密度列全省首位,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水平連續11年達到最高5A級。二是建強工業主引擎。發揮好縣域塊狀經濟活躍的優勢,大力建設“智造創新強市”,扎實推進“兩業融合”發展,持續培育壯大“135N”先進制造業集群,夯實城鄉融合發展的經濟基礎。全市規上工業營收列全國第17、地級市第6,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列全國第19、地級市第5;連續三年奪得“浙江制造天工鼎”并獲得首批“金鼎”。三是夯實農業基本盤。扛穩“浙北糧倉”政治擔當,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連續19年居全省首位,五縣兩區均入選全省“產糧大縣”。深入實施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深耕行動”,全省首創農業經濟開發區并實現縣(市、區)全覆蓋,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加快推進“土特產富”全鏈發展,全市10億級“土特產”全產業鏈總產值達350億元。
以要素市場化改革為牽引,加快推動城鄉要素高水平融合暢通。一是聚力人的自由流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管理制度,創新進城農民登記備案制度,實現省域范圍內居住證、居住登記時間“兩個互認”,長三角城市群居住證跨省互通互認實現“免證通辦”,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4.5%。大力推進青年入鄉發展,持續實施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全市累計培育農創客9200人。二是聚力地的高效配置。深化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率先實踐“一塊地”集成改革,分類施策推進閑置農房、閑置廠房等激活利用,盤活城鄉發展空間,鄉村產業空間“五步盤活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用地保障機制等典型經驗全省推廣。全市累計建成千畝方、萬畝方高標準農田33.6萬畝,獲取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9.6萬畝;“多田套合”率列全省首位。三是聚力錢的多元保障。堅持農業農村領域優先保障,嚴格落實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規定,完善鄉村金融服務和保險體系建設,探索組建城鄉融合發展子基金,撬動更多社會投資支持城鄉一體融合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60.675億元,同比增長6.38%;全市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領域支出40.78億元,占比11.45%。
以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供給改革為牽引,加快推動城鄉公共服務高水平融合提質。一是建強基礎設施網絡。堅持水、電、氣、通信等規劃“一張網”,推進城鄉供電、供水、供氣和通信網絡等“同網、同質、同價”,全國首個實現“同網同質同管理”城鄉一體化供水,全省率先實現所有行政村5G網絡全覆蓋,管道燃氣實現鎮(街道)全覆蓋,新時代鄉村電氣化鎮村全覆蓋。二是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以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為總抓手,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優質優享,率先構建的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并上升為省級地方標準,首創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掛調、長護險等制度,連續三年獲評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養老服務綜合能力排名全國第11,所有縣(市、區)通過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省級評估。三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聚焦工資性收入,布局建設“好就業”服務站,推廣“崗課賽證”、“雙元六共”、“四方聯動”等多種產才融合培訓模式,基本形成覆蓋城鄉、四級貫通的“30分鐘職業技能培訓圈”,推動農民高質量充分就業。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21年居全省首位,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51。
以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加快推動城鄉生態高水平融合共美。一是不斷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以爭創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抓手,深入打好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組合拳”,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完成全國首批跨省域排污權交易,入選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獲聯合國首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市控以上斷面三類及以上水質比例提升至100%,成功奪得“大禹鼎”金鼎。二是不斷深化美麗系列建設。堅持和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統籌推進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等聯建聯創,鞏固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成果,實施農房改造、管線序化、村道提升新“三大行動”,累計建成和美鄉村示范片區14個、美麗鄉村精品線50條以及省級現代化美麗城鎮10個、美麗鄉村示范縣6個。三是不斷推動美麗經濟轉化。立足“兩個文化”源遠流長的特色資源,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圍繞水鄉特色,持續擦亮“中國古鎮看嘉興”品牌,打造了烏鎮、西塘、濮院、鹽官等一批運河古鎮。聚焦平原風貌,實施和美鄉村運營“雙百雙十”行動,打造了“中國棒球第一村”、“百里錢塘”、“山水豐義”等一批網紅村。2024年,全市鄉村休閑游共接待游客4850萬人次、營收53.9億元。
以韌性治理改革為牽引,加快推動城鄉社會治理高水平融合聚力。一是深化“三治融合”。率先探索實踐“自治強心、法治正心、德治潤心”相結合的基層治理方式,形成的“三治融合”經驗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創新推動“三治融合”實踐拓展,打造“三治融合+”小區、街區、樓宇、市場等7類實踐場景,探索形成“西山經驗”、“善治積分”、“以新管新”、“毗鄰共治”等一批基層善治經驗做法。二是創新韌性治理。圍繞維穩、司法、執法、服務和強基賦能五個方面,探索實踐“五剛五柔”韌性治理,完善“141”基層治理體系,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實現縣鎮全覆蓋,縣級以下矛盾糾紛就地化解率保持在95%以上,持續打贏烏鎮峰會等維穩安保硬仗,榮獲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首奪全省“二星平安金鼎”,連續20年獲“平安市”稱號。三是強化以文潤心。注重發揮文化柔性引導作用,結合各類文化宣傳活動,弘揚“勤善和美、勇猛精進”新時代嘉興人文精神,以“嘉風八條”撬動移風易俗深層變革,探索建立社區文化與社會文明賦能基層治理的新機制。全市累計創建全國文明鎮9個、文明村29個。
(浙江省嘉興市委農辦 市農業農村局供稿)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25年第21期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