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村工作通訊》 2025-11-18 10:20:46
城鄉融合的關鍵在產業支撐,核心在富民增收。近年來,寧波市秉持“放大優勢、延伸鏈條、豐富業態、互補共進”的產業發展思路,以打造多元新質業態為基礎,以重塑城鄉功能格局為根本,以構建要素導向機制為重點,逐步形成一二三產“深度擁抱”、各類主體融合共生的產業生態,為城鄉共富注入強勁動力。截至目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0.9%,跨入80%城鎮化成熟階段,2025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萬元,居全國35個大中城市首位,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至1.62,連續21年呈縮小態勢,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演進。

以“產”為媒 城鄉多元新質業態更“融”
立足“現代都市型農業”的市情農情,堅持“接二連三,跨界融合”,加快培育“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農業+創意”等新型業態,推動農業農村多元功能價值與現代化都市生活和城市經濟全面融合。
著眼工農互促,延伸全鏈發展脈絡。立足特色優勢產業,以加工型農產品全產業鏈為母鏈,打造一批具有寧波辨識度的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省級“土特產”全產業鏈14條,謀劃實施2條百億級縣域農業全產業鏈,涌現出紅美人柑橘、甬優種業、余姚榨菜等一批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農業主導產業,基本形成以水產品、果蔬、糧油等加工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業格局,藺草、榨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工位居全國前列,果酒、果脯、植物蛋白等新興農產品加工快速發展。全市農產品進出口額約占全省四分之一,2024年獲評都市現代農業工作全國十大典型案例。
突出一三聯動,打造鄉旅共富IP。系統開展鄉村空間梳理、風貌引導、功能植入,建設集田園休閑觀光、農業生產基地、農耕教育實踐、鄉土藝術文創等一體的新型農旅產業創富共同體,積極打造“鄉旅共富路”品牌IP,創建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1個,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項,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3個。2024年全市農家樂休閑農業營收37.6億元,接待游客3435萬人次,帶動1.3萬戶農戶增收。91個行政村開展鄉村運營,發展村咖烘焙、露營基地、健康氧吧、民宿研學、非遺文化等各類經營主體634個、各類網紅打卡點193個,多業態復合效果顯著。
城鄉協同共進,承接資源外溢紅利。瞄準城市功能外溢需求,利用村莊空間資源、交通區位、生態環境等優勢,發展“鄉野辦公”、“共享小院”、“康養合院”等逆城市化新型業態,實現“田園辦公+文旅消費”雙輪驅動。如江北區安山村打造“鄉野辦公”模式,將村集體舊廠房改造成近2萬平方米的多業態融合人文社區,吸引入鄉創業就業青年50多名,引入民宿3家、農家樂5家、研學設計學校2所,2024年村級總資產增至59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原來的不足2萬元提升至5萬元以上。
以“產”塑形 城鄉功能銜接格局更“合”
以全國首個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試點城市為契機,通過板塊聯動、資源互補、要素交換,探索解決城鄉發展形態不協調、空間布局規劃不合理等現實問題,逐步構建“多軸點支撐、多層次聯動”的城鄉功能格局。
建強“一軸”,重塑城鄉并進新框架。“一軸”,即:每個區(縣、市)至少建設一條“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全市域聯動打造“一圈兩帶十軸”的發展軸空間格局——“一圈”為環象山港共富圈,“兩帶”為沿山共富示范帶和沿海城鄉融合帶,“十軸”為10個區(縣、市)近期重點發展軸,共編制“四明山·沿山干河”發展軸、奉化“四名”融合發展軸、象山漁鄉橘影共富發展軸等10條發展軸空間規劃和建設方案。根據鎮域特色主導產業,遴選19個輻射帶動效應強、集聚增長潛力大、承載能力強的鎮,區分農業大鎮、工業重鎮、商貿強鎮、文旅名鎮4種類型4條賽道分類推進培育,在全市確定一批具有較強牽引、輻射、帶動能力,能夠協同周邊村共享發展的行政村作為重點村,勾勒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體系。
聚焦“一片”,共筑聯合發展新基石。“一片”,即:以重點村為支點,建立“片區統籌、產業融合、利益聯結、共同參與”的抱團發展模式,打造一批聯動性較好、協同性較強的片區。出臺深化黨建聯建機制推動組團發展政策,編制片區“多規合一”發展總體規劃,融合國土、交通、水利、文旅等部門管控要求,強化產業紐帶,全域統籌推進農用地整治、村莊整治、生態保護修復、低效用地再開發,讓片區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在規劃階段就實現上圖定位。培育各類鄉村片區40個,其中14個跨鎮組團聯動44個鎮鄉,帶動村莊221個,儲備片區34個。金溪五村組團片區聯建菌菇方艙等10多個重點產業項目落地,產生直接經濟效益720余萬元。
打造“一帶”,激發城鄉共富新動能。“一帶”,即:創新探索和美鄉村14個部門聯創聯建工作機制,依托“一環十線”跨縣域美麗鄉村風景線,形成以生態有機農業、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生態治理、生態康養為主要特色的產業“共富帶”。打造海曙“甬味生活·共富南塘”、江北“宋城古剎·靚湖新村”、奉化“魅力鄉野·奉邑東扉”等10條共富風貌游線,沿“共富帶”發展來料加工、定向招工、電商直播、農旅融合、品牌帶動、產業賦能等“共富工坊”1015家,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術到人,吸納農村勞動力5萬余人,人均年增收2.4萬元。
以“產”聚人 城鄉要素導向機制更“通”
成立市鄉村產業融合促進會,搭建“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服務平臺,建立鄉村產業項目中介服務體系,帶動人才、服務、金融等要素沿著產業鏈“破壁”下鄉。
以特色平臺催生人才集聚效應。創新成立寧波市現代“新農人”產業資源合作共享平臺,通過整合農業產業鏈中生產經營、精深加工、物流倉儲、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資源,有效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競爭力。聚焦智慧農業、現代種業等“高精尖缺”領域,成立農業科技人才聯盟,每年實施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項目10余項,目前農業領域博士及以上人才近350人,院士4人。以“土特產”優勢區為引領,強化青年人才與鄉村特色產業有效銜接,培育鄉村振興“頭雁”、鄉村職業經理人,打造海曙“新茶農”、象山“紅美人師傅”、寧海“阿蟶嫂”等具有現代化特質“新農人”隊伍。
以產業園區提質農創孵化載體。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鄉村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引導有條件的區(縣、市)有序建設農創孵化園,探索構建“一地一園”農創孵化體系。如慈溪正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通過“正大創客”機制,培養一批能生產、懂經營、會管理的專業農業職業經理人;奉化農產品加工園區通過搭建創業平臺載體,對接創業資源要素,招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農業研究機構及廣大創業人才入駐,成為以水蜜桃加工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農業創業園。出臺《“青創客入鄉扎根”計劃實施意見》,持續縮小城鄉專業人才服務差距,“農創貸”、“糧農E貸”、“漁船貸”、“裕農快貸”、“興農貸”等全市范圍內常態化開展,大學生農業創業綜合保險服務方案“農創保”累計承保保額超3億元。目前,全市累計在冊農創客11391名,創業領域覆蓋特色種養、加工流通、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多個經營類別。
以利益聯結共享產業增值收益。積極探索“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骨干、以農戶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農戶種植、企業加工、平臺銷售一體化發展模式,確保一二三產在融合升級和融合增值中實現融合受益。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方式,建立聯結生產基地超過122萬畝,收購農產品及原料229億元,帶動寧波本地農戶34萬人,市外農戶102萬人,確保產業鏈各方真正結成產業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共享產業發展成果,助力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浙江省寧波市委農辦 市農業農村局供稿)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25年第21期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