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清新融媒 2025-11-18 11:03:10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龍頸鎮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系統推進產業升級、城鎮建設與鄉村治理,全域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正在這片土地上生動呈現。
產業筑基 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龍頸鎮緊扣“一林、二帶、三園、四優、五韻”發展目標,扎實推進農業專業鎮建設。絲苗米、麻竹筍兩大特色產業規模穩步擴大,目前種植面積分別達4.69萬畝和3.8萬畝,年產值合計超5億元。一條長達21公里的麻竹筍運輸軌道正在建設中,將進一步打通產業鏈條。

筍農將一筐筐剝好殼的鮮筍搬上運輸車。
工業發展同步提質。云龍工業園已集聚7家規上企業,2024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9.1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81億元。2025年PVC塑料薄膜等4個新項目將陸續投產,為鎮域經濟注入新動能。
鄉村產業呈現多元化融合態勢。南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初具規模,已建成20余畝研發加工園區、250畝育苗基地和800余畝GAP科技示范園區,具備年產5000萬株種苗能力;黃皮、茶葉、南藥等種植基地持續擴面提質。

從空中俯瞰,尚品德茗的茶園綠意盎然,線條優美。
農文旅融合亮點頻現。同心窯陶瓷研學基地、尚品德茗茶場、圩鎮客廳與中宿居串聯成線,形成“四色”旅游品牌。全鎮備案民宿達20家,谷里民宿獲評省銀宿級鄉村民宿。

石坎龍窯傳統陶瓷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灶煥教外國友人用陶泥捏“清遠雞”。
精準招商成效顯著。龍頸鎮整合7575畝可開發用地,規劃三大產業園區,并依托文化遺產和紅色遺址,積極謀劃石坎龍窯群文化傳承建設項目和南沖片區粵桂湘邊縱隊老區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項目。2023至2024年引進13個項目,投資12.5億元,其中11個項目已動工或投產。2025年計劃引進13個項目,投資42.9億元。
城鄉提質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教育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龍頸鎮順利通過省教育“創強”復評,多所學校完成修繕新建,師資培訓有序開展。醫療方面,鎮衛生院胸痛單元建設、設備更新、發熱門診新建及石坎石東衛生站中醫治療室增設等項目相繼落地,群眾就醫更加便捷。

G107國道煥新顏。
基礎設施與公共空間同步升級。X370線軍營至龍頸段拓寬和黑底化建設、新石崇橋建設、Y309線石坎至南沖等鄉村道路工程陸續完工,城鄉交通網絡持續優化。同心文化廣場、游龍公園建成開放,成為群眾休閑新去處。
風貌提升 美麗鄉村煥發新顏
典型鎮村建設扎實推進。2024年龍頸鎮入選第二批典型鎮培育名單,圍繞“1+4+7+9+N”任務,謀劃7個央企助力項目,投資1億元。深化龍北、軍營等4個典型村培育,其中龍北村獲評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25年,?田村、塘坑村等5個村被列為第三批培育對象。

龍頸鎮共和村文化體育設施煥然一新。
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深化。2023年以來,全鎮打造362棟房屋外立面改造示范帶,2025年啟動355國道沿線160棟農房品質提升工程。“廁所革命”基本實現全覆蓋,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5.21%。“六亂”整治、“三線”治理等工作有序推進,鄉村空間更加整潔有序。

龍頸鎮軍營村環境更美了。
綠美生態建設深入人心。2023至2024年,全鎮累計植樹6.4萬株,打造100個主題林和綠美長廊,創建美麗庭院示范村2個、示范戶10戶,鄉村生態底色愈發鮮明。
改革聚力 共建共享格局形成
龍頸鎮持續深化綜合執法、土地制度、投融資等領域改革,推動耕地整合流轉3500余畝,引入國企與村(社區)合作,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實施產業與基礎設施項目23個。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33家企業與村(社區)結對共建,實施幫扶項目20個,總投資超1.3億元,提供就業崗位600個。校地合作持續深化,2024年暑期結對8支高校隊伍,2025年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5支隊伍達成共建意向。廣鐵集團投入317.69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1553盞;投入200余萬元開展產品采購及列車冠名合作,出資253萬元打造“同心窯”基地。群眾參與機制不斷健全,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志愿服務活躍。2023年以來累計開展服務517場,解決群眾關切問題230余件。

干部群眾齊上陣,家園清潔熱火朝天。
從阡陌田疇到產業園區,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從鄉村風貌到治理體系,龍頸鎮正以“百千萬工程”為筆,蘸取實干與創新的濃墨,奮力書寫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篇章。今日的龍頸,產業筋骨更強健,城鄉面貌更靚麗,發展活力更充沛,一幅更高水平、更有質感的發展藍圖已清晰可見。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