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 2025-11-19 09:35:56
“千萬工程”自2003年實施以來,歷經20多年風雨兼程,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起步,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進階,再向“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跨越,為浙江鄉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為全國各地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經驗與借鑒樣本。深入總結并創造性運用“千萬工程”的寶貴經驗,對于因地制宜、系統推進鄉村產業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圖源:新華社
那么,各地在踐行“千萬工程”經驗過程中是如何發展產業的?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福建:興業富民,“土特產”向新圖強
5月20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第一批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典型案例,全國有48個典型案例上榜,其中包括《福建省:大力實施“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 走具有福建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當我們聚焦一朵菌、一粒果、一尾魚、一羽雞,便會看到這些地道的福建“土特產”,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

圖源:福建省上杭縣宣傳部
建圈強鏈煥新升級。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布2025年中央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名單。福建新增閩南烏龍茶、福建大黃魚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近年來,福建加快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向適宜區集中、向產業園區集中,引導人才、資金、政策、科技等要素集聚,促進優勢產業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全省累計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31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個、農業產業強鎮108個以及“一村一品”專業村2532個。
科技裝備全面上新。自主選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圣澤901”,打破歐美國家長達數十年的種源壟斷;蛋禽養殖機器人“木雞郎”揚帆出海,為養殖業轉型升級提供福建智慧方案;AI智慧農場讓穿著皮鞋種地的夢想照進現實……福建持續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等項目,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融合發展勇闖新路。永安市的一根竹,撬動百億元產值,100多家加工企業打造出2000多種筍竹產品;從風雨飄搖中走來的屏南古村落,在保護與活化利用中實現再生,孕育出民宿、書屋、藝術空間等全新業態……福建著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積極培育“農業+”文化、旅游、康養、休閑、體育、研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廣西玉林:千村萬屯“燕”歸來
初秋時節,廣西北流西埌鎮木棉村鄉村產業園自動化生產線上——金黃的百香果沿著傳送帶流轉,分揀、清洗、挖漿、選漿、罐裝、包裝一氣呵成。“兩年前,這里還是塵土飛揚的洗砂場,現已成為年產值幾千萬元的百香果加工廠,能帶動100多個鄉親在家門口就業!”玉商回歸創業者、廣西桂之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冬,語氣里滿是自豪。
“以前在廣東打工,一年才得見孩子一面;現在家門口做工,月薪4000多元,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陪伴孩子。”正在挖果漿的女工陳梅,嘴角揚起的笑意里,藏著千萬返鄉玉工家庭最樸素的幸福。
曾經,“孔雀東南飛”是無數玉林人無奈的選擇;如今,“春燕銜泥歸”已成為這片熱土上最動人的風景。

圖源:玉林新聞網
轉機始于2023年8月。玉林市將“玉商玉工回歸”作為“一號工程”高位推進。兩年來,730個回歸項目落地生根,1344.09億元投資注入桂東南這片熱土,帶動8.91萬名玉工返鄉創業就業。
這背后,是數萬個家庭的歡樂團圓——夫妻結束異地分居,老人得享天倫之樂,孩子告別“手機陪讀”;是萬千農戶的增產增收——玉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量連續14年排全區第1位;也是社會治理的效能躍升——2024年玉林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歷史性躍居廣西第一。
2025年,玉林市乘勢而上推動“玉商玉工回歸提檔升級”,將“玉商玉工回歸”工作向基層延伸、向村屯延伸,創新實施千村萬屯“燕”歸來行動,與鄉村振興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以產業振興為牽引,協同推進鄉村組織、人才、文化、生態全面振興。
這是玉林市深入學習推廣“千萬工程”系統治理理念,交出的一份以“玉燕歸巢”激活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陜西省吳起縣:科技賦能鏈式生長
近日,陜西省吳起縣“千萬工程”工作現場觀摩活動圓滿落幕。2025年,吳起縣以“千萬工程”為筆,攻堅克難、真抓實干,“三農”工作逆勢突破,在產業發展方面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績單。
鄉村振興,產業是首位。2025年,五谷城鎮立足產業基礎,精準聚焦肉兔養殖、菌棒生產、蘋果苗木繁育、智慧育苗、肉牛養殖五大核心產業,系統構建起“一產筑基、二產增值、三產延伸”的融合型全產業鏈體系,并配套發展研學旅游、冷鏈物流、科技研發等關聯業態,打破了產業邊界,實現了價值鏈的深度拓展與群眾增收渠道的多元化,為全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
同時,長城鎮積極謀劃盤活國有資產,利用閑置老糧站投資建成全縣第一家糧食烘干廠,有效解決了糧食產后處理難題的同時延長了產業鏈條,為保障糧食安全、提升糧食品質提供了重要支撐。還有吳倉堡鎮通過串聯蘋果、畜牧兩大產業,構建了“以畜養果、以果促畜”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取得了經濟、生態雙贏的顯著成效。

圖源:群眾新聞網
2025年,吳起縣蘋果套袋量達2.34億個,優果率攀升至82%,預計畝均增收1600元。畜牧產業在高端育種領域,成功完成純血和牛胚胎移植156例,并順利產下16頭牛犢,實現了縣內純血和牛“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在規模養殖上,肉牛飼養量穩定在2.2萬頭,今年新建千頭生豬育肥場85個,生豬存欄量達到17.39萬頭,體量穩居全市第一。棚栽產業方面繼續和山東水發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全縣各類棚總數達到6254座,生產各類瓜菜12.5萬噸,食用菌已投產700萬棒。
據統計,2025年前三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11億元。
四川大竹縣:改革破題打造和美鄉村新樣板
四川省大竹縣深學踐悟“千萬工程”經驗,以改革創新精神在“百千萬”工程中帶動建設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三美”未來鄉村,2025年,被納入全國鄉村全面振興工作聯系點;烏木—團壩省級先行片區所在的糧油稻漁現代農業園區,在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第一次績效評價中位列全國第一。

圖源:新華網
一是因地制宜強特色。聚焦“一村一主題、一村一場景”,依托烏木村已有的百島湖藍莓產業園和水上樂園,整合19個建設項目,以“農業+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為路徑,打造省級樣板村。圍繞特色產業“強一接二連三”,推動“稻麻茶竹椿蝦+大竹肉丁面”非常“6+1”特色產業矩陣與補短村深度融合。2025年新發展小龍蝦3萬畝、苧麻5萬畝、椿竹林下經濟6.9萬畝、林產品采集加工9萬畝。
二是鄉村運營探新路。堅持小切口、深改革,將烏木村、廣子村等納入鄉村運營改革實驗田,由“國企+村集體+市場主體”組建廣竹村投公司,聘請浙江鄉村運營官擔任公司CEO,多渠道整合籌措資金2000余萬元,對公共設施、公共景觀進行改造提升,打造共投共創共享平臺。
三是消費聚能促共富。以產權置換、流轉租賃、合伙入股等方式,推動新村民與原住民相融相促、攜手共進,吸引浙江天演等各類市場主體15戶、新村民97人,形成集餐飲住宿、運動康養、研學培訓、AI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新場景、新業態,構建“買全國、賣全國、游全國、住全國”的云倉供應鏈體系。以“趕村”文化新品牌為介質,打造“輕旅游、微度假”村奢旅游目的地,今年上半年“趕村”游客超15萬人次,營業總收入達1200萬元,帶動群眾增收150萬元。
鄉村振興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
“千萬工程”為我們提供了
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范例
各地要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創新
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新篇章
來源 | 福建省人民政府、玉林日報、群眾新聞網、四川省農業農村廳、中國甘肅網、日照日報社
編輯 | 孫冰冰
主編丨蔣琳
監審丨黃莉、任民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