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11-20 05:32:07
■李賢軍
大棚種植的核心優勢在于人工調控溫濕度,為蔬菜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但不少菜農在實際操作中容易陷入控溫濕誤區,導致蔬菜長勢差、病害多、產量低。掌握科學方法,才能讓大棚蔬菜長得旺、收得多。
一、容易出現的誤區
溫度調控的第一個誤區是“一高了之”,認為高溫能加速生長。尤其在冬春茬種植中,菜農為應對低溫,往往把棚內溫度提得過高,實際上,每種蔬菜都有最適溫度區間,超過上限會導致光合作用受阻,養分積累減少,還會引發落花落果。更隱蔽的是夜間高溫,若夜間溫度持續高于15℃,蔬菜呼吸作用增強,消耗的養分比白天積累的還多,形成“入不敷出”的局面。
另一個溫度誤區是“溫差模糊”,忽視晝夜溫差的調控價值。蔬菜養分積累依賴白天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夜間低溫則能降低呼吸消耗。如茄子結果期,白天保持25℃—28℃,夜間控制在12℃—15℃,溫差維持在10℃—15℃,果實膨大速度明顯加快。若晝夜溫差不足5℃,不僅果實發育慢,還易出現畸形果。菜農可通過傍晚及時關閉風口、覆蓋保溫被,清晨適時通風等方式,精準控制晝夜溫差。
濕度調控的“重災區”是“濕度過高”,這與棚內封閉環境和灌溉方式有關。很多菜農習慣大水漫灌,加上通風不及時,棚內空氣相對濕度常超過90%,葉片長時間處于高濕環境,極易誘發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黃瓜葉片有水珠時,灰霉病病菌傳播速度會提高3倍以上。
也有菜農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降濕”,盲目加大通風或減少灌溉,導致空氣濕度低于40%。此時蔬菜葉片蒸騰作用加劇,氣孔關閉,光合作用停滯,還會出現葉片卷曲、邊緣焦枯等問題。番茄在坐果期若空氣濕度過低,花粉活力下降,授粉成功率大幅降低,坐果率會減少20%—30%。
二、應對措施
避開這些誤區,科學控溫濕需做好“精準施策”。溫度控制要分作物、分生育期:苗期適當低溫煉苗,增強抗逆性;花期、結果期嚴格把控適溫區間,精準調控晝夜溫差??稍谂飪葢覓鞙囟扔?,每隔5米設置一個,避免單點測溫誤差,同時借助放風口大小、保溫被覆蓋時間等靈活調節。
濕度調控要“水肥結合”,推廣滴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方式,替代大水漫灌,每次灌溉量以土壤濕潤不積水為宜。通風降濕要選對時機,上午棚溫升至28℃左右時開啟風口,排出夜間積累的濕氣,下午關閉風口前確保葉片干燥。陰雨天無法通風時,可鋪設秸稈、稻殼等吸濕材料,或使用除濕機輔助降濕。
三、結語
大棚控溫濕沒有“萬能公式”,菜農需結合種植品種、季節變化和棚內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走出經驗誤區,用科學方法精準調控,才能為蔬菜生長打造最優環境,讓每一分投入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量和收益。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農業農村局)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