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農網 2025-11-20 09:37:20
22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拉開了序幕。它從人居環境破題,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層層部署,系統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各省區市紛紛出臺實施方案,學用“千萬工程”經驗蔚然成風。這場源于基層實踐、歷經歲月淬煉的省域探索,由此走向全國。
時至今日,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江南水鄉到西北綠洲,在“千萬工程”的點化下,一個個活力滿滿、各具特色的美麗村莊,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輝,再一次印證了“千萬工程”在鄉土重整、鄉村重塑、城鄉重構上的磅礴偉力。

回望浙江,“千萬工程”的自我迭代還遠未結束,“千萬工程”所帶來的鄉村嬗變更是方興未艾。綠色發展融入血脈,數字賦能深入肌理,城鄉界限日漸消融,之江大地從“美麗鄉村”向著“共富鄉村”再度進發。
如果說,20多年前的“千萬工程”是試驗田、起手式,在浙江大地上預演著鄉村振興的宏偉圖景;那么如今,“千萬工程”指引下的中國鄉村,正是這迤邐畫卷在更遼闊土地上的落筆微末、落地生根。
如果說,今天的浙江是中國鄉村的“未來式”,那么,學用“千萬工程”經驗的萬千鄉村,正沿著浙江走出的路,經歷著發展理念的涅槃、城鄉關系的重塑、鄉土文明的躍遷。最終,必將抵達我們所期冀的遠方。
二
這兩年,“Country Walk”悄然興起。每逢假期,人們選擇走到鄉村,用腳步丈量鄉野,體驗鄉土風情。中國鄉村,不僅吸引著國內游客,也在外國游客中掀起一股熱潮,一些博主拍攝的中國鄉村旅行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

在“千萬工程”經驗的催化下,中國鄉村的吸引力與日俱增。它們實現了“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蝶變,完成了“有居”到“優居”的升級。
這一轉變并非易事。“一棵樹上,很難找到相同的兩片葉子。”江南的煙雨朦朧,塞外的雄渾蒼茫,西南的蔥蘢靈秀,北國的冰雪凜冽……迥異的地理風貌、多樣的文化底色、不同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能簡單“復制粘貼”,而需要因時因地制宜。
或于綠水青山間點綠成金,或于治理創新上尋求突破,或在文化傳承中挖掘特色,或在產業升級中塑造優勢,各地探索出豐富多樣的振興路徑與發展模式,讓萬千鄉村長出了自己最好的“樣子”。
這樣子里,有生態變現捧出的“金飯碗”——
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的“老表”們,或許從未想過,祖祖輩輩延續的“曬秋”農俗,竟會成為吸引八方游客的獨特風景。他們以青山為幕、田園為臺,將尋常的農耕生活演繹成一場絢麗的生態藝術,鄉村美麗顏值變成了口袋里的別樣“豐收”。
這樣子里,有治理創新催生的心齊風正——
在遼寧省遼陽市文圣區羅大臺鎮樊家屯村,黨支部自辦《新風報》,村務公開透明,大事小情共同商議;引入積分制數字平臺,好人好事、善行義舉可量化,受激勵。黨建引領下,一套接地氣、順民意的治理機制,讓村莊心齊氣順、風正人和。
這樣子里,有文化涵養提振的鄉土精神——
貴州省黔東南州臺盤村,一只籃球劃出優美弧線,激起的漣漪迅速蔓延全國。“村BA”“村超”“村排”“村晚”“村T”等“村字號”文體活動遍地開花,激活了鄉村經濟,匯聚了四方人氣,更提振了農民的自信心和精氣神。
這樣子里,有產業融合帶來的蓬勃氣象——
山東省棗莊市的秋日,被漫山遍野的石榴染得火紅。在這里,一棵石榴樹從根到皮、從花到籽,被“吃干榨凈”成200多種產品。鄉親們不光種石榴、搞加工,還擁抱電商、開拓旅游,“種、賞、加、銷”全鏈發展,“土特產”文章越寫越精彩。
當然,各地的實踐往往并非單一模式的“單兵突進”,而是多種路徑組合疊加、協同發力。這正契合鄉村作為有機生命體的發展邏輯——環境、鄉風、文化、產業,并非靜態割裂的存在,而是彼此交織、相互影響。一處的關鍵突破,往往能激活整體躍升;若干的局部創新,將匯聚成系統力量,推動鄉村實現從“一處美”到“一片美”、從“外在美”到“內涵美”的深刻嬗變。
三
當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同頻共振,我們不妨將視線拉回起點:學用“千萬工程”經驗的意義在哪里?又該學什么,怎么用?

“千萬工程”歷經20年的持續深化,由點及面、迭代升級,蝶變為涵蓋鄉村產業發展、建設、治理的系統工程,推動浙江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在當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階段,“千萬工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真實、完整且經過時間檢驗的實踐樣本。
這一樣本的寶貴之處,在于凝結其中的理念與內核。比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高位推動,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聚焦民生福祉,由易到難;堅持系統治理、久久為功;堅持真金白銀投入,強化要素保障;堅持強化政府主導作用,調動農民主體和市場主體力量;等等。
這些核心理念,具有超越時空、超越一地一域、超越“三農”本身的真理價值和普遍意義。
我們國家正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面對發展中的“兩難”“多難”問題,“千萬工程”經驗如同一把“金鑰匙”,不僅為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重要法寶,也為其他諸多領域的改革發展貢獻了實踐路徑與系統方法。
不變的是內核,變的是路徑方法。“千萬工程”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它的開放性。從方法論上說,“千萬工程”是不斷迭代的,是與時俱進的,是因地制宜的。
當“千萬工程”的核心理念與各地從實際出發探索振興道路的內在需求相互呼應,恰如江河交匯,激蕩出浪花朵朵。曾經困擾人們的一些疑問,也在學用“千萬工程”經驗的實踐中得到解答——
只有經濟基礎好、財力充足的地方,才能順利推進“千萬工程”嗎?
剛摘掉貧困帽子的湖北省咸豐縣,選擇從“和美院落”建設入手,發動農民共建共享,不僅刷新了人居環境的顏值,更撬動了鄉村建設全面升級。農民由衷點贊:“院子前后干干凈凈,菜地花壇漂漂亮亮,心情也跟著敞亮起來!”
沒有名勝古跡、特色產業的地方,真的“無牌可打”嗎?
福建省永泰縣同安鎮洋中村,在“中心村黨委”跨村聯建機制的牽引下,主動聯合周邊5個村“抱團發展”,原本文旅基礎薄弱的幾個村,串起了產業上下游,吸引了一批青年返鄉創業,傳統村莊“亮”了起來。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不搞文旅也能兼得嗎?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瞄準高端市場對綠色、反季節農產品的需求,大力發展冷涼蔬菜產業,將冷涼干旱的氣候劣勢轉化為錯季供應的產業優勢,讓“原州菜心”走上長三角、珠三角的餐桌,完成了一場漂亮的“逆襲”。
即便財力薄弱,也能找準振興的切口;即便村莊小而散,也能突破資源的局限;即便生態條件不佳,也能走通“兩山”轉化之路。實踐證明,只要牢牢把握住“千萬工程”的內核,就能找到適合自身的振興之道。
事實上,對“資源”的理解,不應僅局限于經濟、區位等硬條件,更要看到文化、人力、組織力等軟資源的潛力,尤其是理念創新與制度變革所蘊含的強大驅動力——正是這些“看不見”的資源,往往能在看似貧瘠的土壤中,催生意想不到的動能。
“千萬工程”提供的,從來不是一張供人臨摹復刻的“圖紙”,而是一套能夠激發無限創造的理念方法。無論一個地方的自然條件與浙江相近還是迥異,無論其發展水平是落后還是領先,皆可學之、可用之。這正是“千萬工程”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普遍指導意義的根本所在。
四
站在更廣闊的視野看,這場全國性的學用實踐,在廣泛探索中逐步構建起一套鄉村建設機制、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完善著鄉村全面振興的長效機制。

我們要實現的振興,是“全面”的,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涉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以及黨的建設方方面面。在一個14億多人口的農業大國,推進如此宏大的工程,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唯有一步一個腳印摸索前行。
黨委政府責任如何壓實?“人、地、錢”關鍵要素如何保障?內生動力如何激發?各地學用“千萬工程”經驗蹚出的新路、積累的經驗,持續反哺政策設計,推動鄉村振興機制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動態優化,日趨科學完善——
在安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落地生根,堅持“一把手”親自抓,有目標有責任、有部署有舉措、有檢查有考核,上下貫通,一抓到底;
在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破土而出,分類施策推動縣鎮村聯動發展,為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縣域經濟薄弱難題找到新解法;
在云南,各地創新探索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622”等聯農帶農模式讓農民在產業鏈上“唱主角”,實現產業振興與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
…………
從“田間地頭”長出來的機制創新,為“天安門上”的頂層設計輸送著源源不斷的養分。可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既惠及當下、提升了億萬農民的民生福祉,也著眼長遠、鋪就了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堅實路基。它在實踐中驗證和發展了科學理論,也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標注了前行航向,積蓄著磅礴力量。
五
今天的中國鄉村,與世界深度互聯、同頻共振。全球經濟格局的細微波動,遠隔重洋的貿易波瀾,奔涌而來的人工智能浪潮……這些變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形塑著鄉村發展的內在邏輯、未來走向。

在此背景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法,與時俱進、與勢偕行。
我們的目標,要全面系統升維。牢牢把握“千萬工程”的核心要義,統籌提升鄉村產業、建設、治理與文明水平。比如,鄉村產業要從單一模式向多元融合轉變,設施服務要從“有”向“優”升級,農民生活要從致富向共富跨越,真正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我們的動力,要更多元可持續。“千萬工程”之所以歷久彌新,在于其既強調政府引導,也激發農民主體性和市場活力。未來,我們要更注重新質生產力的注入,以科技賦能產業、以數字化重構治理、以市場化運營激活資源,讓鄉村不僅建得好,更能“活”起來、“旺”起來。
我們的路徑,要不斷優化進階。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從“單村整治”的點狀突破,邁向“片區聯動”的集群推進,變分散經營為協同作戰,必將有效破解資源碎片化、發展不平衡等難題,讓萬千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萬般變化之中,亦有一些理念與方法一脈相承、歷久彌新,是不能變也變不得的,比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尊重農民主體地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善用系統推進的方法,賡續久久為功的精神……這些規律性認識,源于“千萬工程”的深厚實踐,在廣袤鄉土得到了有力驗證,也將引領我們開啟鄉村新的未來。
“千萬工程”點燃的夢想,正照亮神州千村萬落。這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接力,更是一程邁向復興的遠征。在真學真用、深學篤行的火熱實踐中,發軔于之江大地的鄉村變革,必將匯聚成一股澎湃的時代浪潮,讓田疇阡陌涌動蓬勃生機,青山綠水留住綿綿鄉愁,千家萬戶升騰笑語歡歌!
(執筆:余瑤)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