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 2025-11-20 09:43:40
“改革開放前沿,發展有不平衡的地方,這也是我的牽掛。”
這片熱土,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與戰略遠見。城鄉區域發展存在不平衡,廣東是中國的縮影。11月7日至8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后首次國內考察,總書記再赴廣東,再次諄諄叮嚀——
“要完善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逐步補齊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這個短板。你們實施的‘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讓鄉鎮面貌有了新的變化,要持續抓下去。”

11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7日下午,習近平在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南福金柚種植基地考察時,同村民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萬般厚愛,千鈞囑托,如燈塔指引前路,似響槌催人奮進。始終牢記總書記的囑托,錨定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目標,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2022年12月廣東省啟動實施“百千萬工程”,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走在前列。
是歷史命題,也是世界難題,還是中國課題,更是廣東必須全力作答的時代考題
當馬安村打造“云上山居”吸引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當塘口鎮以文化賦能從空心村蝶變成熱鬧墟,當柏橋服務區將萬畝荔園等農文旅元素串聯成產業廊道,或許他們并未意識到,自己正參與并創造歷史。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點滴改變,正惠及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

江門開平塘口鎮舉辦市集 資料圖
近3年來,“百千萬工程”成為廣東熱度最高的關鍵詞。它凝聚了最廣泛的發展共識,整合了最多元的社會力量,打破了最深層的機制壁壘。記者在茂名、韶關、汕尾、江門等地采訪調研,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發展干勁與奮進活力,看到的是破解難題的鮮活實踐。
從粵港澳大灣區到粵東西北,一幅“百縣圖強、千鎮煥新、萬村蝶變”的畫卷正徐徐鋪展。恍惚中,會產生一絲錯覺: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難。
然而實質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既是貫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歷史命題,也是困擾眾多國家發展的世界難題。在廣東省委黨校科研處處長陳曉運看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資源配置、社會融合、環境承載等多維矛盾,是世界公認的發展難題。
有觀點認為,就像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會財富一樣,地區發展向來也是非均衡的。對此,廣東省政協農業農村委主任陳祖煌指出,這種論斷只是揭示了一部分真相,拿廣東來說,另一面的真相是,從長遠看,珠三角在國內三大經濟圈中面積最小、市場腹地最窄,產業結構梯次轉移的空間不足,未來二三十年,粵港澳大灣區要保持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后勁,必須堅定不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這是必須跨越的關鍵一步。對中國而言,是同樣的道理,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厚植發展沃土,既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必然選擇,也是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現實要求。

梅州融灣產業園區(廣梅產業園)。高訊 攝
廣東,如何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這個世界性、歷史性難題上不負厚望“走在全國前列”?實施“百千萬工程”,正是廣東回應時代考題、勇擔歷史使命的關鍵之舉。
當我們把視線拉長、視野放寬,看清歷史的縱深和世界的脈絡,便能發現,“百千萬工程”的廣東實踐,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生動注腳。
既要區域協調,也要城鄉融合,多重任務交織,碎片化、單兵突進已難奏效,必須堅持系統觀念
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省級農民”的顧益康,見證并參與了浙江“千萬工程”的實施,如今受聘為廣東“百千萬工程”首席專家。他認為,“百千萬工程”是學用“千萬工程”理念、方法和機制的典范,盡管廣東面臨城鄉與區域雙重不平衡,與浙江區域相對均衡的省情不同,但思路與做法一脈相承。“融珠入灣、山海聯動”借鑒浙江“山海協作”經驗,以大灣區帶動大山區、珠江口聯動珠江源,要縮小區域差距,粵版的“山海協作”需要不斷深化。
當“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等多重目標并舉,當“發展縣域經濟”“新型城鎮化”“鄉村全面振興”等多項任務交織,碎片化、單兵突進式的發展方式已難奏效,該如何有序推進?
“百千萬工程”的做法是,堅持系統觀念,立足整體與局部的有機統一,進行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以縣域作為關鍵樞紐,在強化珠三角引擎帶動的同時,培育壯大粵東西北增長極,構建“多極發力、多維聯動、多點支撐”的全域發展新格局。

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赤坎度假區 供圖
調研中,記者深切感到,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全省上下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共識:黨的領導是根本,必須建立健全強有力的指揮體系,創新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形成堅強組織保障;發動群眾是關鍵,必須把群眾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凝聚起來,讓“百千萬工程”成為千百萬群眾自己的事業;因地制宜是方略,必須分類施策、示范引領,推動縣鎮村在各自賽道上創先爭優、錯位發展;系統觀念是精髓,必須把縣鎮村作為有機統一的整體系統考慮,由表及里、強筋壯骨、塑形鑄魂,推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久久為功是保證,必須抓住每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創新舉措、集中攻堅,一年接著一年干,持之以恒出成效。
“這一共識,正是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系統思維的集中體現。”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謝寶劍認為,正是因為拿出了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新打法和新動作,“縣域產業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風貌提升、集成式改革創新、社會力量動員”五大行動關聯支撐、環環相扣、一體推進,各項改革與發展舉措產生共振效應和“化學反應”,充分挖掘各地比較優勢和資源要素,“最大短板”才逐步轉變為“最大潛力板”,迸發出蓬勃發展態勢。
在“百千萬工程”實踐中,系統思維更加具象化了,被各地各部門廣泛運用。在粵西,湛江市委副書記劉智勇介紹,湛江正謀劃以建設604公里的環半島濱海旅游公路為主軸和抓手,將沿線農文旅資源連線成片,將沿路縣鎮村風貌系統重塑;在粵東,汕尾啟動“明珠”系列攻堅行動,聚焦風貌提升、產業培育等十大領域集中突破,現已推進到“明珠十號”;在粵北,仁化縣依托丹霞山打造了瑤塘新村等4個特色民宿集群村,讓每一間客房都是“觀山的畫框”……

汕頭市金平區少年二十四節氣鼓隊。
今年6月底,廣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省委宣傳部聯合出臺“媒體+”賦能“百千萬工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方案,核心目標直指“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集中上市季,荔枝大豐收,在“媒體+全域營銷”的助推下,不但沒有出現“豐產滯銷”困境,荔農還普遍增收一至三成,實現了市場豐盈、農民豐收。
系統謀劃,正釋放出澎湃的發展動能。
既不能依賴政府大包大攬,也無法指望市場自發調節,關鍵要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高水平結合與良性互動
近日,在2025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上,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向全球喊話,廣東努力做到審批備案事項最少、速度最快和服務最好,“以政府的高效率配合、支持、促進市場的高效率”。
參與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規劃的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院院長吳志才,對此感觸很深。他認為,廣東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市場驅動發展、發展反哺民生”的良性閉環。
在這一閉環中,有為政府著力于“頂層設計、搭建平臺、營造環境、兜底保障”,一方面廣東省委、省政府高位統籌謀劃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環萬綠湖綠色發展區等跨區域重大戰略平臺;另一方面以縣域產業平臺升級為抓手,積極打造15個省級產業轉移主平臺,106個省級特色園區集群。有效市場則體現在“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產業支撐”等方面,如政府引導下的飛地經濟模式,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完善縣域投融資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樂昌市北鄉鎮。
韶關樂昌市北鄉鎮的實踐與此高度契合。通過打破傳統行政壁壘和資源孤島,實現了“政府搭臺、市場唱戲、群眾受益”的良性循環。
北鄉鎮政府牽頭編制整鎮運營工作方案,明確“短期筑基礎、中期提品質、遠期樹標桿”目標,具體運營交由風物北鄉運營公司執行。今年以來,該公司通過精準招商,成功招引農產品深加工、新媒體運營、主題民宿等項目11個,總投資超2億元。公司將年利潤的30%用于村集體積累、20%用于農戶二次分配,覆蓋6個行政村,助力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均增收15萬元,農戶人均增收超2000元。

丹霞印象·蜜峰民宿。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羅明忠認為,市場不是萬能的,讓市場更有效,需要政府更有為;政府行為越規范,市場作用就越有效。市場自發驅動下,容易對資源要素產生虹吸效應,形成“中心-邊緣”結構,政府必須著眼協調均衡,確保發展成果普惠共享,防止“市場失靈”導致兩極分化。廣東“百千萬工程”的實踐表明,唯有“市場有效”與“政府有為”同頻共振,才能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實現發展成果普惠共享。
不管是協調發展,還是共同富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核心理念都是人民至上
在廣東“百千萬工程”實施中,印刻著深厚的為民情懷。采訪中,記者聽到一個“后進生”逆襲為“優等生”的故事。
2023年底,韶關翁源縣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僅為35%,在全省排名靠后。痛定思痛,一場污水治理攻堅戰當即開展。兩年時間不到,全縣已基本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受益農戶超15萬人。2024年底,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進會暨培訓班在翁源召開,“農污治理翁源經驗36字訣”面向全省推廣。
從全省墊底到全省示范,逆襲背后是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那就是始終讓群眾作為治理的主體,堅持“問需于農”“問計于農”“問效于農”,讓群眾全程參與設計、監督與管護。同時,因地制宜推行資源化利用模式,真正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民生工程成了暖心工程。

翁源縣壩仔鎮珍珠村5、6組8T預處理罐站點。
同樣的暖心工程正在粵西上演。今年“五一”長假,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迎來30多萬客流,日均營業額超10萬元。這座由“礦坑傷疤”蝶變而來的“城市會客廳”,以生態環境的“再造”成為廣東“百千萬工程”的一個樣本。
“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露天礦的蛻變不僅是生態修復的奇跡,更是人民至上理念的踐行。”茂名市委副書記周俊波介紹,環露天礦周邊通過典型鎮村培育,打造“油城墟”、建設煙火田園“萬畝方”、生態農業科普園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樂趣。
在“百千萬工程”一系列舉措下,實施3年來,廣東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比穩定縮小,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獲得了就業機會,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

陽江陽西產業園區。陽江市“百千萬工程”指揮辦公室 供圖
網上有一則粵西網友留言:“基建和環境變好后,自然有更多人愿意來投資,也有很多人不再背井離鄉。珠三角不是天生就富裕發達的,以前也有很多人跑到海外謀生,積累了財富把珠三角建設好后,又吸引了更多外資,我們就在經歷他們以前那個階段。”
這是粵西人的信心與決心,也是廣東全省正在奮力奔跑的方向,更是全體人民可以期待的未來。
南粵兒女心向黨,改革開放走在前。“持續抓下去”,久久為功,下一個五年、十年,嶺南大地必將書寫更加動人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篇章。
作者: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白鋒哲 李竟涵 吳礫星 梁冰清 李紅波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