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 2025年11月08日08版 2025-11-20 10:28:28
在全球環境治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跨域治理已從傳統的污染防控與生態修復,演進為融合機制創新、技術賦能與價值轉化的系統工程,成為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與區域協同共贏的重要路徑。
從理論層面看,跨域治理源于公共物品理論、協同治理與生態系統方法,其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區劃壁壘,依據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連通性,構建跨區域協同管理機制。生態要素的流動性與整體性決定了其治理須超越傳統行政邊界,建立多中心、網絡化的合作機制。我國在流域共治、區域大氣聯防聯控等方面的實踐,正是對這一理念的積極響應。隨著橫向生態補償、GEP核算等政策改革的推進,跨域治理不斷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制度保障與技術支撐。

以協同共治重塑流域治理架構,夯實生態價值實現的制度基礎。打破行政壁壘與構建共治格局是首要切入點。要運用協同治理理念指導實踐,推動治理機制創新。例如,新安江流域以財政資金雙向流動和水質目標考核提升上下游協同保護積極性,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價值共創制度樣本。法治保障是核心支撐。建立跨區域生態仲裁機制,設立生態法庭或仲裁委員會,依法調解生態糾紛。推行“生態環保專員”制度,由上級政府派駐專員協調監督交界地區的生態保護責任落實,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將生態保護成效納入政績考核,增強各級主體內生動力。平臺構建與資源整合是重要抓手。要善于運用制度平臺、監測網絡、資金機制和政策工具,推動多元主體協同發力。通過搭建跨域生態合作平臺,整合政府、企業、社區等各方資源,推動信息共享、項目共建和責任共擔,為生態資源規模化、持續化轉化提供穩定制度環境和操作路徑。
以價值發現機制激活生態資源,推動無價到有價的跨越。一是價值核算與市場化實踐相結合,重點突破生態產品度量和定價難題。例如,浙江省麗水市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為生態補償、綠色金融和市場交易提供客觀價值基準。二是權益交易要與綠色金融相結合。建立完善的生態產權市場是實現價值轉化的關鍵。應推動設立生態產權交易平臺,促進用水權、排污權、碳匯權益等跨域交易有序進行;創新綠色金融工具,探索發行生態債券、推行GEP抵押貸款、設立生態保險等,提升生態資源轉化的金融適配性和可持續性;發展多層次綠色金融體系,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保護與價值開發領域。三是品牌建設與認證機制相結合。建立跨區域生態產品公用品牌和統一認證標準、質量追溯和品牌聯盟機制,提升生態農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溢價能力。

以智慧賦能構建流域數字生態,提升治理與價值轉化效能。構建智能感知與決策支持系統是基礎支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管理精細化與智能化水平,構建一體化感知網絡,融合遙感、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實現對水質、生態流量、污染源及生物多樣性等多指標的實時監測與智能預警。數據賦能與信用管理是重要保障。推進區塊鏈在生態產品溯源與信用管理中的深度融合,增強區域公用品牌的市場公信力和消費者信任;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機制,打通環境監測、產權交易和金融支持等環節,為生態價值評估和市場化運作提供堅實的數據底座和制度保障。科技與文化融合創新是提升路徑。挖掘并整合傳統生態農業智慧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大數據實時掌控生態質量變化;同時,推動生態文創、研學旅游和數字體驗等新業態發展,加強農民生態技能培訓,全面提升生態產品的文化內涵、科技含量與市場競爭力。
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構建可持續的流域綠色產業生態。多元協同與品牌共建是重要前提。要積極推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公眾形成合力,支持上下游聯合打造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協同發展特色生態農產品、生態旅游與水文化服務等新業態,全面提升流域生態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農民主體與機制創新是關鍵支撐。突出農民在生態價值實現中的主體地位,推廣股份合作模式,鼓勵以生態資源入股,組建跨域生態經濟合作社或混合所有制企業;試點“生態管家”制度,優先聘用當地農民擔任生態護林員、環保監督員等崗位。利益共享與內生動力培育是實現途徑。通過資源入股、合作經營、公益性崗位等多途徑的利益聯結機制,使本地社區成為生態價值的創造者和共享者,強化跨域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作者
李坦
■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圖源|新華社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