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客戶端 2025-11-20 22:11:09
日前,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指導、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傳承·傳播·創新”——農牧文化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赤峰市召開。來自國家及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專家、農牧文化研究學者,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赤峰市政府和有關文旅部門負責同志共計40余人參會,共同探討了農牧文化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路徑。
赤峰是農牧文明交相輝映的千年沃土,更是北方文化基因的“活態載體”。8000年興隆洼文化點燃了旱作農業的火種,草原游牧文明孕育了“天蒼蒼、野茫茫”的遼闊底蘊,30多個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守望相助,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彼此滲透,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生態。農牧文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光芒。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蘊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牧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農耕與游牧的生活方式受到沖擊,許多古老的技藝、習俗和信仰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農牧文化遺產,赤峰市積極構建了梯次合理的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截至目前,全市擁有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1項、國家級非遺6項、自治區級89項、市級233項;建成6個自治區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3處非遺展示空間、13個市級以上非遺特色村鎮、11個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30個市級以上非遺工坊、13個“非遺在社區”試點。通過成立工作專班、開設宣傳專欄、開展“非遺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讓沉睡的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為創建國家級農牧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筑牢了堅實根基。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將赤峰市列為全區首個“國家級農牧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重點培育對象,先后下達近千萬元自治區級專項資金,從對《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的逐條解讀到規劃綱要的多輪優化,文化和旅游廳多次委派專業團隊下沉指導,為創建工作提供了“全方位、零距離”的幫扶。
“創建國家級農牧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任務艱巨,意義重大,要以保護和傳承農牧文化為核心目標,突出赤峰地區農牧文化的特色和優勢。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為實驗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通過這些舉措讓赤峰市古老的農牧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劉鵬飛表示。
作者:端木 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昊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