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 2024-07-30 10:42:25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革要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系統部署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人民至上的本質屬性,彰顯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的價值立場和行動準則。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出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足的重大農村改革。鄉村建設行動扎實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公共服務有了長足發展,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與此同時也要看到,農村地區社會保障水平偏低、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較大、農民增收渠道相對較少,與滿足農村居民多元化多層次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對標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聚焦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更大力度夯基礎、縮差距、增福祉,努力把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變成現實。

要著力促進農民增收,夯實民生基礎。農民增收既關系民生福祉,也事關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持續推進農村三產融合,帶動經營性收入增長。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持續壯大鄉村富民產業,尤其是要下功夫發展農業休閑體驗、鄉村旅游、農村電商、農村民宿等多種業態。同時,完善產業聯農帶農機制,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精深加工、發展旅游等特色產業,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要著力抓好穩崗就業,促進工資性收入增長。一方面,加大勞動技能培訓力度,全面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另一方面,堅持農民工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并重,幫助脫貧勞動力、返鄉農民工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還要強化農村公益性崗位開發,為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安置就業。

要持續健全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差距。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民生活的安全網,是農村民生的托底機制。要提升統籌層次,打破城鄉壁壘,縮小城鄉區域差距。教育上,要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醫療上,要強化醫療資源向鄉村傾斜,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建設,加快將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管理,讓農民群眾就醫用藥更加便利;養老上,要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鼓勵發展農村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務,做好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關心關愛服務。對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人口,需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方面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進城農民平等地享受城市發展紅利。

要切實兜牢基本底線,增進農民福祉。民生改善需要從實際出發,主動擔當作為,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能脫離這個最大實際。要尊重民意、積極作為,從最困難的農民群體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通堵點、疏痛點、消盲點,增進農民福祉。同時,要立足當前、統籌考慮,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全面解決好與農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推動農村地區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惟有如此,才能保證民生建設的可持續性,也才能真正保證農民群眾長遠利益的實現。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繼續高擎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堅持人民至上,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