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日報 2021-07-30 10:15
“土地托管讓俺省了心,看著人家干活,還能把錢掙嘍。”提及土地托管的好處,今年72歲的牡丹區胡集鎮劉莊自然村村民劉廣全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省時、省力又高效,每畝土地一年能節省140多元,何樂而不為?
2020年以來,胡集鎮通過積極探索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把土地集中進行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與專業化生產,在生產效益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解放了勞動力,實現閑置勞動力再就業,讓農民“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僅劉莊村就有300戶農戶選擇土地托管服務。
“俺村實行的土地托管模式,就是在土地承包權、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將土地托管給合作社或者家庭農場,幫助農民從種到收開展‘一條龍’的服務。”今年53歲的劉玉成是劉莊自然村一名村干部,在全村率先實現了土地托管1500多畝。
“咱老百姓對土地賬算得最清楚,怎么省、怎么賺,心里明白著呢。合作社提供的種子、農藥、化肥質優價廉,收割、旋耕、播種全是補貼價,打藥全用無人機,一年下來一畝地至少降低投入140元,糧食產量不降反增,每畝地產量最少能提升10%,連省帶賺,每畝地至少增收200多元。”劉玉成告訴記者,農戶把土地進行托管后,合作社可以為托管農戶提供種、藥、肥、水、耕、播、防、收8個服務環節,不僅有效降低了種植成本,還可以增加農戶收入。
無人機噴藥、機械化收割、秸稈還田……這種土地托管模式,不光解放了勞動力,還解決了大部分耕地無人種、無力種的問題,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土地資源。而從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的農民,則可以通過外出打工實現“再創收”。
“說起種地,往年是俺最頭痛的事。起早貪黑打藥、施肥、除草、管理,一年到頭不閑著,遇到旱澇災害莊稼減產,算下來,十畝地少收入幾千塊。”今年34歲的劉電磊告訴記者,他最頭痛的就是農忙,因為父母年事已高,在外地工作的他不得不請假回家收種,為這得扣工資、獎金,再算上來回車票,一年下來,少說損失五六千元。
今年好了,劉電磊把10畝耕地托管給了村里的家庭農場,年邁的父母可以放心地在家養老,劉電雷也可以安心在外掙錢,一舉兩得。
土地托管讓劉玉成嘗到了甜頭,也讓農戶得到了實惠。劉玉成說,下一步,他計劃因地制宜,開展土地流轉、全托管、半托管等形式多樣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力爭達到1萬畝土地托管面積,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