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日報 2022-10-12 17:04
七月盛夏,草長鶯飛。
伊通大米禾葉青青,梨樹玉米長勢喜人,雙遼花生豐收在望,葉赫紅果稚嫩含綠,花溪谷蔬果沁人心脾……夏日的英城大地,人們用雙手和汗水孕育收獲,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遍英城大地的山野田間,四平市農業質量效益穩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良好鄉風民風加快培育,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四平市作為農業大市、糧食主產區,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不斷譜寫著阡與陌的錦繡篇章。
農業旺:穩糧食 增特產 強牧業 現代農業蹄疾步穩
一年來,四平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穩糧食、增特產、強牧業,持續優化種養結構,提升農業供給質量效率,推動農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現代農業穩步推進。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廣黑土地養分調控技術2009萬畝次,新建高標準農田33.5萬畝,推廣國家試點縣黑土地保護技術面積60萬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884.64萬畝,比上年增加11.98萬畝,全市玉米保苗率達到95.16%;
全面落實保護性耕作任務,推廣“梨樹模式”493.3萬畝,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單元14個,在300公頃生產單元上實現經濟生態效益最大化,打造了現代農業生產樣板,“梨樹模式”再升級;
著力破解土地、資金制約瓶頸,推進棚膜經濟轉型升級,全市改建擴建棚室園區2個,新增棚膜面積近500畝,上半年鮮食蔬菜等棚膜作物產量達12.4噸,同比增長15.9%;
加快推進規模養殖場標準化建設,實施“秸稈變肉”工程,強力助推肉牛產業發展。截至上半年,全市規模養殖場發展到725家,全市畜禽養殖量達到3294.1萬頭(只),同比增長19.2%;
堅持產業融合主攻方向,成功創建梨樹縣玉米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新打造6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爭取資金2000余萬元,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20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同比增長22.8%……
蹄疾而步穩,勇毅而篤行。這一組組閃亮的數字、一系列創新舉措的背后,是四平市為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努力和付出,也是四平市奮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力證明。
農村美:強基礎 優服務 創環境 美麗鄉村漸行漸近
干凈整潔的水泥村道,整齊劃一的院墻大門,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設備齊全的健身廣場,教育氛圍濃郁的文化長廊……走進伊通滿族自治縣馬鞍山鎮北崗子村,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撲面而來,處處彰顯著新時代美麗鄉村的“顏值”和“氣質”。
鄉村振興,既要“面子”也要“里子”。今年以來,四平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在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上尋求突破,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持續增加農民獲得感、幸福感上苦下功夫,取得了良好成效,美麗鄉村漸行漸近。
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今年四平市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95%,50戶以上自然屯全部通硬化路,新改建農村公路269.9公里,其中,已開工建設66.4公里,完成招投標124.4公里;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新建水源井111眼、管理房111座、管網106.89萬米。目前已建水源井53眼、管理房9座、管網7.1萬米;全市行政村寬帶網絡實現全覆蓋,4G網絡覆蓋率達到92.76;計劃新建5G基站170個,已完成154個,完成投資310萬。
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落實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要求,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等教育資助政策,完善隨遷子女入學保障機制,農村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做好鄉村兩級醫療機構達標建設,壯大鄉村醫生建設隊伍,創新實行分級診療制度,健康鄉村建設全面推進;大力開展基層理論宣講活動,舉辦文化進萬家、文化惠農直通車活動,打造鄉村文化活動品牌,農村文化建設多點開花。
生態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推進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設,今年共爭取治理資金1367萬元,3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設計已完成。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組織開展“清河行動”,共清理河道垃圾2.2萬立方米;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全市林地清收面積共計6972.5畝。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精品廊道示范帶,共新增精品廊道206.31公里。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體系有效運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已達到95%。
農民富:促改革 把方向 謀大局 農民增收成效顯著
質量效益高、發展環境好,最終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
“得益于‘帶地入股’模式的創新實踐,我們不僅解放了雙手,收入也越來越高。”望著眼前蔥綠的玉米,已過古稀之年的鐵西區九間房村三社村民徐寶臣喜上眉梢,激動的表示該經營模式為其創造了意想不到的便利條件,合作社實行的“超產分紅,受災保底”的政策,更是讓他的收益增添不少。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釋放農村改革紅利,激活鄉村振興強引擎,近年來,四平市大力發展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推進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比重達到62%,為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收入的提升除依靠改革的推動,還離不開對市場方向的正確把握。為確保糧食收購市場平穩,四平市密切關注糧食市場形勢,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引導多元主體入市收購,通過構建密切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全力抓好糧食收購,筑牢“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現在不僅能及時了解最佳糧價期,還能避免糧食遭受霉變等損失,賣糧時一直懸著的心徹底落了地。”鐵東區葉赫滿族鎮農戶張玉說。“糧食銀行”解決了農戶儲糧、賣糧難題,讓農戶實現了穩定增收。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為此,四平市還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謀篇布局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長效政策機制,幫助普通農戶實現持續穩定增收,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逐夢沃野織錦繡,如今英城大地上,農民的夢想正拔節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