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4 00:20 中國旅游新聞網
2021年盛夏,在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出艙任務,浩瀚太空再次留下中國人的身影,再度引發國人探索太空的熱情之際,代表我國最新天文科普水平的上海天文館在浦東臨港新區滴水湖畔開門迎客。特別是一份由嫦娥五號帶回的封裝在水晶球中的月壤樣品閃亮登場,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滬上一位業內人士感嘆,1970年大阪世博會之所以刷新入園觀眾數的歷史記錄,很大原因就是人們爭相去看一塊由美國阿波羅登月帶回地球的“月亮上的石頭”。如今,國家航天局提供的“月壤水晶球”從此常駐在上海天文館“征程”展區,不僅昭示著我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更激勵著“后浪們”探索宇宙的雄心壯志。
一座世界一流的天文館
在上海建設一座具有國際水平的天文館,這是許多科學家、天文愛好者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共同夢想。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之年,世界目光聚焦上海。中科院院士、天文學家葉叔華向上海市領導建言,21世紀深空探測將成為各國科技競賽場,我國也在其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興建天文館,對廣大市民進行天文科學知識普及推廣,補充青少年天文科學方面的非正規教育至關重要。
2014年1月,上海天文館項目于由上海市發改委立項,2016年11月,上海天文館在臨港滴水湖畔正式開工。歷經1700多天的拼搏,2021年7月18日,上海天文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展館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為世界同類展館之最,主建筑以優美的螺旋形態模仿天體運行軌道,圓洞天窗、倒轉穹頂和球幕影院構成標志性的“三體”結構,共同詮釋天體運行規律。展館以“塑造完整宇宙觀”為愿景,主展區分“家園”“宇宙”“征程”三個部分,激發人們的好奇心,鼓勵人們感受星空、理解宇宙。
上海天文館是上海“十三五”期間重大的市政文化公益項目、重要的科普基礎設施。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王蓮華介紹說:“在長達近五年的建設過程中,全體建設者圍繞建設國際頂級天文館的目標,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和滿意工程,以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鑄就天文館的品質,力求使上海天文館成為講述宇宙故事的最美課堂、觀測浩瀚星空的最佳平臺、激發科學興趣的最酷基地、體驗旅游文化的最好去處。”
隨著上海天文館開館,由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天文館構成的上海“三館合一”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也露出了全貌。據館方介紹,上海天文館項目工程造型復雜,施工難度大。為營造最佳宇宙沉浸感,整個天文館幾乎所有混凝土和鋼結構都采用不規則形狀,建設過程中攻克多項空間結構技術難題,如,建成國內罕見的懸挑長度36米、最大寬度61米鋼結構空間,“懸浮”于混凝土殼體上方外徑30米、內徑23米的球幕影院,僅少量點支撐的200多米長旋轉步道以及直徑40米的倒轉穹頂等。館方將BIM(建筑信息模型化)技術納入工程項目管理,囊括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的信息,以精細化管理打造一流建筑。16項授權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助力建設團隊最終順利實現了建筑結構、功能與形態的完美融合,使整個建筑猶如一件精致的天文儀器,成為上海天文館最大的一件“展品”。
一座天文寶物收藏館
滬上專家表示,豐富的藏品資源是頂級天文館的重要指標,上海天文館作為一個嶄新的科普場館,其館藏隕石和文物藏品在質量上已達到國際一流收藏的水準。
上海天文館除了收藏展示人類采集的天外來物——月壤之外,還有眾多天文科學的寶貝。如,在“天降奇石”的隕石藏品方面,上海天文館不僅征集了品種稀有的月球隕石、火星隕石、灶神星隕石,而且以精品目擊隕石為重要收藏目標,其中包括隨州隕石、鄄城隕石、長興隕石、東烏珠穆沁旗石鐵隕石、車里雅賓斯克隕石、阿林鐵隕石等約70件著名隕石都在館內展出,使其成為國內隕石精品最為集中的展示場所。
一塊黑黝黝的長興隕石吸引了眾多觀眾。據講解員介紹,這塊重量為21.4千克的長興隕石1964年墜落于上海長興島前衛農場,是上海地區唯一一次目擊隕石墜落。天文館收藏的是其中最大的一塊。這塊隕石當時砸穿了一個農舍,還將農舍下的地面撞出了一個直徑半米的大坑。隕石表面包裹一層黑色熔殼,并留有氣印和熔流紋。
在天文類文物方面,上海天文館也征集了眾多珍貴的文物藏品,總數超過120件/套。影響世界科學發展的著名科學家如牛頓、第谷、開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天文大師的原版著作都在館內一一展出。其中,伽利略的第一臺折射望遠鏡和牛頓的第一臺反射望遠鏡的高仿復制品,出自國外工匠大師之手,讓觀眾一睹曾經改變人類宇宙觀的科學儀器之風采;而精美的《和諧大宇宙》星圖,以及歐洲早期各種天球儀和望遠鏡,更帶領著觀眾步入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殿堂。
一本“西方的古裝書”也引起了參觀者的濃厚興趣。“這是1729年出版的艾薩克·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歷史上最重要的物理學著作總結了天體力學和實驗力學的重大發現,提出了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其影響遍及經典自然科學幾乎所有領域。其面世標志著17世紀科學革命的頂點,并為近代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工作人員如數家珍般地介紹道。
一個不可多得的科普旅游目的地
步入“家園”展區,人們立即就被一種神秘的星空氛圍所震撼,整個展區整體籠罩在一片星空之下,走進展區就像走進了星光燦爛的太空世界。觀眾在這里首先可以了解星空與神話傳說的關聯,了解世界各個民族關于星空的神話傳說。進入光學天象廳,可以邂逅久違了的迷人星空,看看12星座和88星座是什么含義,看看夜空中的行星怎樣運行,當然最重要的是,可以目睹銀河是何其璀璨。
走出迷人的天象廳,我們最熟悉的地球、月球和太陽以巨大的尺度出現在眼前。外部直徑20米的天象廳外層被投影成地球的形態,交替展現從太空中看地球的景象,以及反映地球45億年地質演化史的短片;地球的旁邊,是巨大的月球模型,其大小與“大地球”的比例關系,正是真實的地球和月球的比例關系,其表面特征,則是根據嫦娥探月等航天探索獲得的真實數據進行構建,細節幾可亂真;更遠一些,一個巨大的投影屏展現的是太空衛星拍攝的日面物質拋射的壯觀場景,帶給觀眾對太陽不一樣的理解。在欣賞壯觀的場景之余,還可以了解日、月、地更多的科學知識和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流連忘返。
作為互動沉浸式的展館,自然有著“秘密武器”,如,在銀河畫卷巨幅大屏幕的背后,隱藏著一個精彩的動感劇場——“飛越銀河系”,觀眾可以“駕駛”一臺擁有6自由度的動感太空飛船,飛越銀河中心超大質量黑洞,探索銀河邊緣的外星文明,體驗緊張刺激的宇宙之旅。
當下,愈來愈多的人開始對 “黑洞”、引力波、時空彎曲著迷。當參觀者離開上海天文館“時空”主題區的時候,會發現腳下出現了時空彎曲,由此踏入了“引力”主題區。在這里,小朋友可以親手體驗傳說中的比薩斜塔實驗,更可看到黑洞吸積物質而產生的噴流,觀賞銀河系和仙女座大星系未來可能的相撞,了解不同大小天體的演化會面臨怎樣不同的命運。“有勇氣的話,你還可以嘗試去挑戰一下什么是赫羅圖,什么是引力波。”講解員指著投影互動裝置鼓勵觀眾道。
嫦娥探月是“飛天”主題區的一大亮點,直觀展現嫦娥五號和玉兔號在月球上工作的動態場景,觀眾不僅能從月面上欣賞地球的升起,還能帶上AR眼鏡去體會月球漫步時的感覺……
已經將上海天文館排入暑期親子游主推產品的上航假期副總經理龔飛告訴記者,天文館是暑期旅游網紅打卡地,門票經常“秒光”,現在他滿腦子想的是如何去搞到更多門票,不僅要滿足自己的客人,還要滿足同行的分銷需要。“這個科普旅游目的地太熱了。”他感嘆道。